作為一名INFP,一個二十來歲,曾經迷茫、焦慮、浮躁、悲觀、討厭自己性格并苦苦糾結于人生的意義等“大哉問”的人,在過去兩年讀了兩百來本書,被許多句子感動,乃至治愈,因而整理部分筆記,羅列出28條(其實遠遠超過了28條,不做細分)。如果你也正迷茫、焦慮、浮躁,希望本文整體“營造”出來的感覺,能夠打動你,對你有所幫助。
《大學兩年讀了200多本書,送你這28句話(上)》:1-11
《大學兩年讀了200多本書,送你這28句話(中)》:12-21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這個系列的下篇,也就是本篇,因為里面有錢理群錢老、葉嘉瑩葉先生、“大先生”魯迅、張宏杰、木心、馬克吐溫等人如下的真知灼見:
22、
要保持赤子之心很難,怎么能夠一輩子保持赤子之心?這是人生最大的難題。在這方面我想談談我個人的經驗。
人生道路絕對是坎坷的,會遇到很多外在的黑暗,更可怕的是這些外在的黑暗都會轉化為內在的黑暗、內心的黑暗。外在壓力大了以后,你就會覺得絕望,覺得人生無意義,這就是內在的黑暗。所以你要不斷面對并戰勝這兩方面的黑暗,就必須喚醒你內心的光明。
我為什么前面強調打好底子?如果你在大學期間沒有打好光明的底子,當你遇到外在黑暗和內在黑暗的時候,你心里的光明喚不出來,那你就會被黑暗壓跨。
我每當遇到外在壓力的時候,總是為自己設計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在這一過程中抵御外在和內在的黑暗。壓力越大,書讀得越多,寫東西越多,我每一次的精神危機都是這樣度過的。
——錢理群《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談心》(/《致青年朋友》)
錢老是研究魯迅的,也曾提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詞。接觸錢老的書比較晚,但是能明顯地感受到其文字里傳達出的“真誠”。
這段話也點破了內外部黑暗轉化的過程,使人受益匪淺。
23、
這里提到了生命的黑暗體驗...... 這是一種生命的大沉迷,是無法言說的生命的澄明狀態:如此的安詳而充盈,從容而大勇,自信而尊嚴。你落入一個生命的黑洞之中,這黑洞將所有的光明吸納、隱藏其中,這里存在著一種內在的、本質的光明“充盈著黑暗的光明。”
——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之第七講:反抗絕望:魯迅的哲學——讀《影的告別》、《乞求者》、《過客》及其他
我喜歡魯迅,也看了好幾卷《魯迅全集》;也喜歡錢老,喜歡看錢老講解魯迅的作品。魯迅的《野草》是避不開的作品,當初看這第七講時真的感動的不行。比如上面關于“黑洞”、“充盈著黑暗的光明”的描寫,真的是絕妙的文字。一個悲觀主義者其實在經歷內心與外在黑暗時,一定不要放棄,因為這黑暗可能吸納著最具生命力、最本質的光明。如同中島美嘉《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歌里和視頻字幕上顯示的:
“為了描寫濃烈的希望,就必須先描寫深層的黑暗,人生亦是如此,希望聽到最后的你,能積極的活著。”
中島美嘉: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現場版) - 2015演唱會現場版
而黑洞、黑暗的論述是錢老引用王乾坤書里的:
黑暗嗎?當然黑暗。但是我愿意相信卡夫卡的話:沒有人能唱得像那些處于地獄最深處的人那樣純潔;凡是我們以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們的歌唱。《野草》便是這樣一種歌唱。
你能從這悲劇中讀出“大歡喜”,從這殘缺中領略到什么叫無限嗎?你能從“無所希望”或者絕望的情緒中看出躍動著的生命嗎?
——王乾坤《魯迅的生命哲學》
另外兩段文字:
愛夜的人于是領受了夜所給予的光明。——魯迅《夜頌》
依舊是光明與黑暗、絕望與希望等的論述。
一切都可以懷疑,但有一點不能懷疑,就是往前走。必須走。這是生命的底線,這一點必須守住!這正是魯迅和其他人不同之處。有的人之所以走,是因為有個烏托邦的理想世界在等著他,如果他覺得前途并非這樣理想就不走了,或者主動放棄烏托邦理想也就不走了。還有的人對自己所走的路充滿信心,對怎么走也有清醒的認知,如胡適就是。魯迅這樣的“過客”不一樣,雖然對走的結果存在懷疑,對怎么走也存在懷疑,但有一點確定的,就是“向前走”。
——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之第七講
這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如果認為前途是光明的,自然就有奮斗的動力和前行的信心;可一旦認為一切再怎么努力都無濟于事,就會放棄理想,而魯迅的一切都可以懷疑,只有向前走是一點也不能懷疑的,如此決絕,如此果斷,令人一萬個欽佩。
24、
“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積善余慶,其所言者也;萬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
“以不言者為體,以所言者為用,以不言者存諸心,以所言者勉諸身”,這是曾國藩在皈依了天命說后的行事策略,以天命說來排解心中的迷惑憤懣,以天人感應說來激勵自己繼續奮斗。
——張宏杰《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新聞或微博里常會看到一些人遭遇飛來橫禍,那種無常、不幸、不可把控,會使人很無奈。看完這段非常透徹的話,或許能化解一些無常之感。
25、
我的老師顧隨先生說:“我們要以無生的徹悟,來做有生的事業。你才不被這些利害、物質的欲望所迷亂。要以悲觀的徹悟,樂觀地去工作去生活。”有的人悲哀,就對于世界都痛恨了,都抱悲觀了,也有的人盲目地享樂了。可是,有一些個有修養的人,有情操的人,他們雖然認識了人生的可悲慨的一面。但是,他們也仍然能夠看到人世之間可歡喜可賞愛的一面,自其美好者而觀之,天地之間有不少美好的事物。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
這本書算是再度喚醒了我對詩詞的喜愛,至今記得讀到“人日剪彩為幡勝”,講到正月初七的舊時風俗時,我內心的喜悅。而葉先生也幾乎成為了我心中的一個支柱性人物。
之前有人在看完紀錄片《二十二》后,提到那些遭遇了諸多苦難的人依舊這般的活著,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咀嚼著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而且就看這小悲歡為全世界"(魯迅語)呢。其實九十幾歲高齡的葉先生,作為從上個世紀走來的一代人,何嘗不是“一世多艱”呢。我們這代人即便以后遇上什么苦難又有什么理由就此沉淪和自暴自棄呢。
26、
葉嘉瑩先生在網易公開課《南開大學公開課:小詞中的修養境界》 第三集之《張惠言與王國維詞論之比較:溫庭筠、歐陽修、秦觀詞釋例》 里講解的兩首歐陽修的詞,結合上一條看,同樣非常受用:
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歐陽修《玉樓春》
我們現在不要管明天的離別,“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今天還有花開,今天我們還在一起,我們就簡直地,我們只要把這個花都看遍了。那時候我再跟春風說我要走了,我就沒有遺憾了。我今天跟你在一起,賞遍了洛陽花,我再走,我對于你,沒有遺憾;對于花,也沒有遺憾;對于洛陽的春天,沒有遺憾,因為我真的享受了洛陽的春天。
所以他所寫的,就不只是感情,就有一種境界在里邊,這是歐陽修。“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人生總是要離別,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死,在你聚的那一刻,在你生的那一段,你好好享受了嗎,你好好地盡到你的力量了嗎,這才是重要的。所以它就可以有一層深刻的意思了。
分別之際總難免懷念過去相聚的時光而變得感傷沮喪,葉先生這段關于“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講解,何其通透,無需多解釋。
又,
雪云乍變春云簇。漸覺年華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開,南浦波紋如酒綠。
芳菲次第還相續。不奈情多無處足。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歌黛蹙。
——歐陽修《玉樓春》
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歌黛蹙。你不是盼望春天回來嗎?你每天對著酒杯,在酒杯前面,你用各種的方法來計算,怎么樣早一點讓我的花開,早一點看見春來。你既然這么盼望春天來,春天真的回來了,你就不要在春天再去傷春,皺起你的眉頭來了,你應該掌握的,你就應該掌握啊,春天既然來了,就在你的面前,你就應該好好地掌握這個春天。
歐陽修一生,也經過很多的挫折,在政治上經過了很多打擊,歐陽修的一個好處,就是他能夠遣興,他能夠欣賞種種的景物,能夠排遣他心中的憂愁。歐陽修寫《醉翁亭記》,無處都不是美麗,你要總為你的貶官,為你的挫折而哀傷而埋怨,那你真的是自己不懂得人生。你就是在挫折困苦之中,你要懂得欣賞,你要懂得排遣,你才能夠好好地生活下去,這就是歐陽修,所以歐陽修就有了境界。
這兩首詞其實正好是今年春天時看到的,于是喜歡的無可無不可。
27、
屋外暴風雪
臥房,爐火糖粥
暴風雪,糖粥
因為一個我
所有的幸福
全是這樣得來的
——木心《論幸福》
簡簡單單的一首詩。
28、
100多年前,馬克·吐溫回首自己的人生,寫下這樣一段話:
“時光荏苒,生命短暫,別將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There isn't time, so brief is life, for bickerings, apologies, heartburnings, callings to account. There is only time for loving, and but an instant, so tospeak, for that.
依舊是這段話收尾。最早在TED演講里看到的,很喜歡,也曾在寫給好友的信里作為最后對彼此的祝福。
TEDTalks鏈接:
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簡介:
是什么讓我們的人生過得健康幸福呢?如果你覺得是名望,金錢,那么你和很多人一樣——但精神科醫師羅伯特·沃爾丁格并不這么認為。沃爾丁格是一項關于成年人發展的研究項目的負責人,該研究已經進行了75年之久。沃爾丁格史無前例地揭示了真正的幸福背后的秘密。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該項研究的三個重要結論,這些結論就像那些古老而又實用的知識一樣,告訴我們該如何過得幸福長壽。
開頭兩問:
What keeps us healthy and happy as we go through life?
If you were going to invest now in your future best self, where would you put your time and your energy?
在我們的人生中,是什么讓我們保持健康且幸福呢?
如果現在你可以為未來的自己投資,你會把時間和精力投資在哪里呢?
以上,算是完成了這個系列。雖然感覺也沒什么人看,sad。只能用上篇“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的話寬慰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