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師的語文教育敘事
本冊書最后四首課外誦讀古詩詞《秋詞》《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潼關》,現(xiàn)在帶大家一起回顧今天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明確兩個概念,詩歌體裁和詩歌題材。毫無疑問,這四首詩在體裁上都屬于七言絕句,是近體詩(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
常見的詩歌按題材分類有:送別詩、羈旅思鄉(xiāng)詩、邊塞戰(zhàn)爭詩、閨怨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哲理詩。但有兩類常常被人忽略:即景詩和即事詩,說白了就是詩人看到景物詩興大發(fā)寫了一首詩,經歷了一件日常小事隨手就寫了一首詩,加上這兩類,詩歌按題材分類問題就不大了。題材就是詩歌的主要內容,按照這個標準,《秋詞》為即景詩,《夜雨寄北》屬于羈旅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屬于即事詩,《潼關》屬于即景詩或邊塞詩(主要寫了邊塞軍事戰(zhàn)略要地的景)。
其次,《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十一月屬于哪個季節(jié)?當然是冬季,古詩中的日期是按照陰歷來算的,一年四季,1-3月是春季,分為初春、仲春、暮春,4-6月為夏季,分為初夏、仲夏和夏末,7-9月為秋季,分為初秋、仲秋(中秋)、暮秋,10-12月為冬季,分為初冬、仲冬和冬末。這些顯而易見的知識,如果不弄清楚,學生在詩歌鑒賞中就會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仲冬時節(jié),確實風雨大作的時節(jié),很顯然,陸游不在北方。確實,南宋朝廷已經淪喪了大半國土,此時偏安江南一隅,以求暫時的安穩(wěn),所以對主戰(zhàn)派如陸游是十分反感的,陸游被貶官暫居偏僻的村莊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風雨大作,既是自然的天氣情況,也是當時社會的隱喻。一個標題,仔細解讀,也很有深意。
但陸游最可貴的是什么?是精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對,就是今年的蘇州中考作文題),陸游的精神是什么?
“僵臥孤村不自哀”,年老多病的自己躺在一個偏僻的村莊,但并沒有為自己感到悲哀,起筆就是昂揚的一種精神,是一種頑強的精神。
“尚思為國戍輪臺”,這種昂揚的精神來源于他想要為國家守衛(wèi)邊關,哪怕國家已經殘破不堪,但陸游的拳拳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照亮了一個68歲老人的內心。一個人如果熱愛自己的祖國,把祖國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他的生命一定是明亮的。
“夜闌臥聽風吹雨”,但回到現(xiàn)實,依然是風聲雨聲,不絕于耳,陸游幾乎徹夜難眠,夜將盡,人不眠,是風雨聲影響了他入眠?還是病體讓他難以安睡?都不是,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陸游是在為國家擔憂,為朝廷擔憂。
“鐵馬冰河入夢來”,終于有了一點睡意了,但陸游的夢里,依然是他經歷的戰(zhàn)爭的場面,鐵馬冰河,如果能在戰(zhàn)場征戰(zhàn)殺敵,我想陸游一定會立馬披掛上陣。
陸游的這一份少年心,這一份始終未滅的壯心,是他經歷磨難依然能夠以蓬勃的姿態(tài)活到八十多歲,只要朝廷有需要可以立刻馳騁沙場,同時筆耕不輟,在時間的縫隙里,創(chuàng)作詩文,至今留存下來的詩歌近一萬首,多么驚人的創(chuàng)作力。
如果我們的生命里需要一種精神,那么這種精神可以是一種叫陸游的精神。
八十五歲,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陸游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再讀此詩,依然看見的是不變的愛國心,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