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蜀主王宗衍命天策府諸將不得擅離戍防城池。五月一日,左散旗軍使王承諤、王承勛、王承會違命,蜀主全都原諒了他們。從此禁令形同虛設。
11、
南楚攻打荊南,高季昌求救于南吳,南吳命鎮南節度使劉信等率洪州、吉州、撫州、信州步兵從瀏陽出兵攻打潭州,武昌節度使李簡等率水軍攻復州。劉信等抵達潭州東境,楚兵放棄攻打荊南撤回。李簡等進入復州,抓獲其知州鮑唐。
12、
六月,南吳擊敗吳越兵于沙山。
13、
秋,七月,吳越王錢镠派錢傳瓘將兵三萬攻打南吳常州,徐溫率諸將拒戰,右雄武統軍陳璋率水軍從海門攻擊吳越軍身后。七月七日,戰于無錫。不巧徐溫發燒,不能治軍,吳越攻中軍,箭如雨下,鎮海節度判官陳彥謙把中軍旗鼓搬到左翼,找一個長得像徐溫的,穿上盔甲,號令軍事,徐溫得以稍微休息。過了一會兒,徐溫身體感覺好些,出來親自指揮。當時久旱草枯,南吳軍乘風縱火,吳越兵亂,于是大敗,殺其將何逢、吳建,斬首一萬級。錢傳瓘逃走,追到山南,再次將他擊敗。陳璋也擊敗吳越軍于香彎。
徐溫懸賞,能生擒叛將陳紹者賞錢一百萬,指揮使崔彥章將他擒獲。陳紹勇而多謀,徐溫命他繼續帶兵。
當初,衣錦之戰,南吳馬軍指揮曹筠叛奔吳越,徐溫赦免他的妻子兒女,厚待他們,派人去告訴他說:“讓你不得志而去,都是我的過錯,你不用擔心自己的妻子兒女。”此次無錫之戰,曹筠又回歸南吳。徐溫自責過去有三件事沒有聽從曹筠的建議,而不問曹筠去來之罪,歸還他的田宅,恢復他的軍職,曹筠羞愧而死。
徐知誥自請率步卒二千,換上吳越軍旗幟鎧仗,尾隨敗兵向東,襲取蘇州。徐溫說:“你的計策固然不錯;但是我只求休兵,不能按你說的去做。”諸將都認為:“吳越所仗恃的就是水軍而已,今年大旱,水道干涸,這正是天要亡他之時,應該發揮我們步騎兵優勢,一舉消滅吳越。”徐溫嘆息說:“天下離亂久矣,民困已甚,錢公也不可輕視;如果連兵不解,才是諸君需要擔憂的。如今我軍戰勝,他們懼怕,這時停戰,讓他們感恩,使兩地之民各安其業,君臣高枕,豈不樂哉!多殺人有什么意義!”于是撤軍。
吳越王錢镠看見何逢的馬,悲不自勝,所以將士們都歸心于他。寵姬鄭氏的父親犯法當死,左右為之求情,錢镠說:“豈可因一婦人亂我法。”休了他的女兒,將他斬首。錢镠自少年時代就在軍中,夜里很少睡覺,倦極了就枕一個圓木小枕,或者枕一個大鈴鐺,如果睡熟,圓木轉動或鈴鐺響,就醒來,名曰:“警枕”。臥室放置一個粉盤,想起什么事,就寫在盤中,到了老年,也孜孜不倦。有時正在酣睡,外面有人來報告事情,令侍女彈一下窗戶紙,即刻醒來。不時把銅丸彈到樓墻之外,以警醒值班打更的人。有一次微服出行,夜里回來敲北城門,門吏不肯開門,說:“就算是大王來也不能開。”于是從其他門入城。第二天,召北門吏,厚賞他。
華杉曰:
難得徐溫這番胸懷和見識,停止戰爭,保境安民。五代十國,也并非一味的天下大亂,在一些割據政權內部,也有和平繁榮的“小盛世”。
14、
七月二十一日,吳王楊隆演立弟弟楊濛為廬江郡公,楊溥為丹楊郡公,楊潯為新安郡公,楊澈為鄱陽郡公,兒子楊繼明為廬陵郡公。
15、
晉王回到晉陽,任命巡官馮道為掌書記。中門使郭崇韜因晉王吃飯時,諸將陪吃的人很多,建議削減人數。晉王怒道:“我為那些給我賣命的人擺一桌飯菜,也不能做主,你們讓軍中另外選擇一位河北元帥吧,我自己回太原。”即刻召馮道起草命令,準備公布。馮道執筆,拖延不寫,說:“大王正要平河南,定天下,郭崇韜所建議的,也不是什么大錯;大王不聽就是了,何必以此驚動遠近,讓敵國聽聞,認為咱們大王君臣不和,有損大王威望。”正巧郭崇韜進來謝罪,晉王于是停止。
16、
當初,唐滅高麗,天祐初年,高麗石窟寺獨眼和尚躬乂,聚眾占據開州稱王,號大封國,至此,派佐良尉金立奇向南吳進貢。
17、
八月一日,后梁宣義節度使賀瑰去世。任命開封尹王瓚為北面行營招討使。王瓚將兵五萬,從黎陽北渡黃河,掩擊澶州、魏州,抵達頓丘,與晉兵遭遇,即行撤退。王瓚治軍很嚴,令行禁止,占據晉軍上游十八里楊村,在黃河兩岸修筑堡壘,運洛陽竹木造浮橋,從滑州運輸物資,前后相繼。晉軍蕃漢馬步副總管、振武節度使李存進也造浮橋于德勝,有人說:“浮橋需要竹索、鐵牛、石柱,我們都沒有,怎能建成!”李存進不聽,以蘆葦結繩,綁著巨艦,系在土山大樹上,一個多月建成,人們都佩服他的智慧。
18、
南吳徐溫遣使以吳王書信歸還無錫戰俘于吳越;吳越王錢镠也遣使請和于吳。自此吳國休兵息民,三十余州人民安居樂業二十余年。吳王及徐溫屢次送信給吳越王錢镠,勸錢镠獨立建國;錢镠不從。
19、
九月二日,皇帝下詔,削奪劉巖官爵,命吳越王錢镠討伐。錢镠雖然接受詔命,但是并不出兵。
20、
南吳廬江公楊濛有才氣,常嘆息說:“我國家而為他人所有,可以嗎!”徐溫聽聞,十分厭惡。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七十一
后梁紀六
公元919年10月——922年
共3年3個月
均王下
貞明五年(公元919年)
1、
冬,十月,南吳外放楊濛為楚州團練使。
2、
晉王進入魏州,征發民夫數萬,擴建德勝北城,每日與后梁爭戰,大小一百余戰,互有勝負。左射軍使石敬塘與梁人戰于河壖,梁人攻擊石敬瑭,砍斷了他的馬鞍皮帶,橫沖兵馬使劉知遠把自己的坐騎給石敬瑭,自己騎乘斷帶戰馬,慢慢走在后面為殿后;梁軍懷疑有伏兵,不敢追,兩人都得以脫身,石敬瑭由此親近喜愛他。石敬瑭、劉知遠,祖先都是沙陀人。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
3、
后梁大將劉鄩包圍張萬進于兗州,超過一年,城中危窘,晉王正與梁人戰于黃河岸上,力不能救。張萬進派親將劉處讓向晉國求救,晉王沒有批準,劉處讓在軍門割下自己耳朵,說:“如果大王不能發兵,我生不如死!”晉王贊嘆他的義勇,準備出兵,不料正在此時,劉鄩已攻下兗州,屠城,并將張萬進滅族,晉王于是停止。任命劉處讓為行臺左驍衛將軍。劉處讓,是滄州人。
4、
十一月,南吳武寧節度使張崇入寇后梁安州。
5、
十一月十三日,后梁任命劉鄩為泰寧節度使、同平章事。
6、
十一月二十日,王瓚引兵抵達戚城,與李嗣源交戰,不利。
7、
后梁修筑堡壘,貯藏軍糧于潘張,距楊村五十里,十二月,晉王親自率騎兵從黃河南岸西上,邀擊后梁運糧部隊,俘獲而還;梁軍伏兵于要路,晉兵大敗。晉王率數名騎兵逃走,梁軍數百騎兵包圍,李紹榮望見晉王大旗,單騎奮擊救援,晉王僅僅逃得一命。
十二月五日,晉王再次與王瓚戰于黃河南岸,王瓚先勝,俘虜晉將石君立等;既而大敗,乘小舟渡河,退保北城,損失士兵數以萬計。
皇帝朱友貞聽聞石君立勇敢,想要任用他為將領,關在獄中,待遇優厚,派人誘降。石君立說:“我是晉軍敗將,如果為梁國所用,就算是竭誠效死,又有誰信!人各有君,何必反為仇敵所用呢!”皇帝仍然愛惜他,殺光所俘虜的晉將,只留下石君立。
晉王乘勝攻拔濮陽。皇帝召王瓚回京,任命天平節度使戴思遠代為北面招討使,屯駐河上,以拒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