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死亡,我們總是避而不談;
當死亡來臨之時,
我們卻又束手無策。
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年,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度過?
千百年來,中華傳統均以儒學為尊,“不知生焉知死”的千古名言一直沉潛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因而我們對于“死亡”這個話題大多均避而不談。所以,當死亡悄無聲息地來臨時,我們卻又如此束手無策。
《當呼吸化為空氣》是美國作者保羅·卡拉尼什絕筆,36歲的保羅原本是當地杰出的外科醫生,即將滿7年的住院醫生生涯使他獲得了天才外科醫生的稱號,而外科教授的職稱與專屬于他的實驗室亦將在不久的將來得到實現,集贊賞與驚嘆于一身的保羅眼看即將登上人生的巔峰。
然而,突如其來的四期肺癌使他從人生的最高峰跌入了谷底,面對著死亡的逐步靠近,保羅開始以醫生與病患的雙重身份反思自己的人生,將關于生命的思考集結成冊。
書中的保羅并沒有如尋常作者般把情緒過分渲染,反而像是一名局外人一般記錄著生命中最后的倒計時,他不相信自己能夠戰勝癌癥,也不愿意將這種虛假的情愫記錄于紙上,而是將當時最準確的感受記錄,讓對生命的反思通過文字展現。
最終,這本集人性思考、生存意義等深度思想為一體的《當呼吸化為空氣》在保羅去世后面世。
下面,讓我們從棄文從醫、向死而生、此生無憾三個方面了解這位天才外科醫生短暫的一生。
一、棄文從醫,尋求生命的核心
出生,是被動的;死亡,也是被動的,那么,在生與死之間,我們應該如何度過?
出生于醫學世家的保羅在18歲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年幼時的他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挖掘人性與生存意義的文學作家。
然而,在他18歲那年,一本《撒旦:不幸的卡斯勒醫生的心理療法及治療》改變了他的想法:所有的文學作品與自由意志都是通過大腦衍生而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并非通過文字表達,而是通過頭骨內的小小腦組織以及一條條細小的神經完成的。
最終,保羅拿下了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與人體生物學的雙學位,同時也獲得了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但無論是文學還是哲學都無法幫助他尋找生命的真諦,因而,保羅轉戰至醫學預科班,以“須知此事要躬行”的姿態繼續探索生理與精神、生存與死亡之間的神秘色彩。
進入外科后,保羅對于生命的思考變得更甚。與他同期的同學都紛紛申請到了“錢多或少離家近”的崗位上,而保羅卻始終堅守在外科的一線,因為他堅信自己將會在神經外科的實踐以及研究中找到人們大腦的秘密以及生存的核心。
于是乎,保羅每日沉浸在研究以及手術等工作之中,高強度的工作使他總是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家,就連同為醫生的太太露西對此也頗有微言,而保羅則不以為然,直到強烈的背痛襲來,他方才感覺到身體已經發出最后的抗議……
沒想到,這一痛讓保羅從醫生成為了一名癌癥病人……
二、向死而生,開辟求生之路
被確診了第四期肺癌的保羅得知病情后,一往無前的人生立馬如墮冰窖。
試想一下,6年多的住院醫生生涯中,癌細胞從保羅手上奪走了多少病人的生命,而此刻,悲劇終將來到了自己的身上。過去時光中每一次為癌癥病人治療的回憶都化成了陰霾,腐蝕著保羅的信心。
面對癌癥,沒有誰能夠比醫生更加無助……
幸好,保羅遇到了他的主治醫生艾米,艾米不禁醫術高超,同時對于病患的心理引導也是十分到位。她一直對于保羅病情的核心數據進行保密,并一再引導保羅在未來的時間里尋找生命中的意義。
在艾米的引導下,保羅對自己的病情又有了希望,他開始進行物理治療,消瘦的身軀重新展現了肌肉線條,甚至在第一期的治療后,保羅重新回到了手術臺,回到了熟悉的崗位之中。
此時的保羅對于生存與死亡有了全新的見解:
所謂癌癥,只是一再提醒自己的生命在將來的某一日將會走到盡頭的一個名詞,而我們的生命,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便注定著在某一日會走到盡頭。
于是,對癌癥的恐懼消散了,保羅開始提醒自己生命的可貴,以感恩的狀態迎接每日的清晨。面臨著未知的未來,保羅與妻子露西商量再三,終于決定了要一個孩子,陪伴露西走過沒有自己的日子。
往后的日子里,保羅回到手術臺,以極高的效率恢復狀態,為病患奉獻著自己隨時會失去的生命。在保羅看來,這不僅僅是一次抗戰后的回歸,同時更是主治醫生艾米預言的驗證,這大大地鞏固了保羅的信心,并將其內心小小的希望無限放大。
當一切都仿佛回到正軌時,癌細胞正悄無聲息地進行著轉移……
幾個月后,保羅的右肺葉出現了全新的腫瘤,他知道,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為他人做手術的時刻終究來臨了。禍不單行的是,由于長期使用抗癌藥物,保羅的肝霉素大幅度上升,主治醫生艾米不得不停藥,采取放化療的治療手法。
從此,健壯的保羅一去不復返。
在放化療的過程中,保羅的身體每況日下,他不能參加醫學院的畢業典禮,甚至連他和露西的女兒卡迪出生時,保羅也必須依靠輪椅的支撐才能走到婦產科。
虛弱的保羅如今已經沒有力氣去擁抱卡迪,但他的內心卻因為卡迪的來臨而釋放出熾熱的光芒——他的人生終究因為卡迪的到來而變得圓滿。
而就在此時,保羅的病情突然加重,書中的內容到此赫然而止……
三、此生無悔,不死精神后代傳
本書的最后一部分是由保羅的妻子露西所著,她把時間的軸線延長至保羅離世的那一天……
在卡迪八個月大的那天,保羅與世長辭。
在離世前夕,躺在病床上的保羅堅定而清晰地告訴露西:我準備好了。
是的,保羅已經準備好與死神進行最后一次交鋒,他撤除呼吸輔助設備,注入嗎啡等待著死亡的來臨。
當日,保羅與妻子、家人、朋友一一道別,隨后在重度昏迷中赫然長辭。
露西告訴我們,保羅并沒有為了挽留生命而選擇隔開喉管上呼吸機,也沒有選擇進行心臟復蘇,一生都在追求生命意義的保羅并沒有為了茍延殘喘而選擇急救,對于他而言,沒有自由的人生比死去更加難受。
然而,在保羅離世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此生的意義——所謂生存的意義,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交聯,只有通過腦殼下那小小的腦組織進行信息交流,生活中的每一個單詞才有真正的意義。
正因如此,保羅從家人與朋友身上收獲的關懷與鼓勵,在女兒身上感受到了溫暖與平和。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表現出的不妥協、堅強已經化成一顆顆閃爍著光芒的種子,落在身邊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
露西以他為榮,并不是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在生命中最后的時刻展現出來的魅力與人格。
2015年3月9日,保羅為卡迪留下一筆豐厚的精神財產后,完成此生,與世長辭。
編者說:
在閱讀這本《當呼吸化為空氣》時,筆者并沒有太多的悲傷情緒泛濫,而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通過作者的引導與敘述,對生命的意義有著不斷更新的見解。
在文章的開頭筆者已經講到,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大部分人對于死亡這個字眼總是避而不談的,久而久之,我們便忘記了死亡的存在,也忘記了生命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我們總是誤以為有太多太多的時間可以供我們揮霍,殊不知眨眼間時間便匆匆流逝,人生空余奈何與不甘。
之前網絡上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嗎?有的人二十歲已經死了,卻七十歲才入土。是的,在我們身邊總是不乏這樣的人,甚至包括我們自己也是如此。每當受到點點挫折時我們總是落荒而逃,還誠然欺騙自己來日方長,一切從長計議,隨后便不了了之,把所有的一切推給了未來的未知。
當保羅得知自己患病了以后,他在死亡的壓迫感中開始尋覓生命中的意義,這種向死而生的精神使他把自己短短的37年人生變得圓滿。當虛弱的保羅躺在病床上,告訴露西自己準備好離世了以后,說真的,我由衷感到廓然開朗……
并不是因為冷血麻木,對生命的逝去悠然不覺傷感,而是保羅在這一生中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意義,此生已完成,他的精神也將會通過身邊的每一個人與卡迪的身上傳承下去……
也許,在死亡來臨之前,我們應該好好想想怎樣的生活才會讓我們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不至于如此驚慌失措,怎樣利用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才不至于讓理想變成遺憾。只要還有明天,我們就應該把繁瑣拖沓的人生變得清晰干練,讓生命之光得到煥發。
每個人的人生都在倒計時,你,開始邁步前進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