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映的紀錄片《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講述了 SpaceX 鼓舞人心的崛起歷程,以及埃隆·馬斯克 20 年來為重振美國太空旅行野心所做的努力。
“Space X正在尋找全世界的人才,以解決具有挑戰性的項目,最終實現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我們是一個機會平等的雇傭關系,我們提供基礎工資、全面的醫療和股份福利“-以上出自SpaceX官網招聘頁面頭部
2002年3月14日,SpaceX在加州霍桑出生,目標是降低太空運輸成本,進行火星移民,使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
2002年5月,馬斯克與火箭發動機天才湯姆在加利福尼亞一間倉庫創建了SpaceX公司,準備自研火箭。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獵鷹一號的三次發射均以失敗告終。
經費快要彈盡糧絕,大家都覺得要“就地解散”的時候,馬斯克并沒有層層問責,而是要求盡快解決問題,盡快安排下一次發射,第四次終于發射成功。
12月,作為一家私人企業,卻獲得NASA16億美元的國際空間站巨額貨運合同,這對處于start up的SpaceX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逐步實現盈利。
2011年,馬斯克宣布開發可重復使用火箭,大大降低開發成本,人類從此掌握了量產型運載火箭的可回收技術!
此時SpaceX員工數已從最初的三人增長到約七千人,公司估值迅速超過300億美元,累計訂單收入超過120億美元
七千人對一些老牌航天企業來說,確實有些迷你,而馬斯克本表示:雇傭很多人去做一件復雜的事情,往往是不明智的。數量永遠難以彌補質量上的差距。人多了還會降低效率,增加任務成本。
在一次次炸毀,失敗,融資困難中,不斷的吸取經驗教訓,只為了下一次的完善和迭代,紀錄片只有短短2個小時,而馬斯克的身價也在十年間不斷飆升,這個充滿個人魅力又極具廣闊視野和野心的男人,一次次的改寫歷史。
很欣賞他們的一點,這個公司,更像是一群人很喜歡創造的人,想做點酷的不同以往的東西,做出自己認為很重要的東西。
完成了目標1,不會止步當前,不斷的去挑戰,去冒險,去試錯,再次創造更高一級的目標,敢想、敢做、敢失敗。也許,這就是創新的土壤。
不管怎么樣,家庭仍是最重要的部分,宇航員星辰大海后,還是要回家。
這一切,讓人不禁想象,也許遙遠的未來就在不久的將來,如果用更長的時間軸去看此時此刻,會顯得渺小和不足掛齒,人類的迷人之處就在于這無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差不多應了王爾德的那句名言:“我們都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