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442
卷十·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5/6
原文:
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黃帝曰:其成積奈何?
岐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于腸胃,入于腸胃則?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摶,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原文譯文對照:
~~~~~~~~~~
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黃帝問:積聚病,從開始發生到積聚成形,其原因如何?
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岐伯答道:積聚病的發生起點,始于寒邪入侵;寒邪(使氣血發生凝滯的外來因素)侵入人體表面后,會使所入侵之處(毛細靜脈血管內)的氣血發生凝滯,即令該處血液中出現異常凝結,俗稱“靜脈血栓”;這些毛細血管中的毛細靜脈血栓,體積非常微小,從而得以隨靜脈血的運行而不斷匯入上級靜脈血管,即在人體四肢軀干部血液系統中,不斷從遠心端向心臟方向深入,這一過程在中醫里叫作“厥氣上逆”;靜脈血栓在厥氣上逆(寒邪的不斷深入)過程中,會不斷增大體量,最終形成可能附著在人體各處的積聚病(血液粘稠、血栓、增生、結節、囊腫、結石、息肉、腫瘤等)。
黃帝曰:其成積奈何?
黃帝問:積聚病的發生過程是怎樣的?
岐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
岐伯答道:當寒邪從地面滲入足底,就成為在足部上升的厥逆之氣,使足部發生悶脹不舒、氣血不暢之感,這種感覺會隨著足部厥氣之繼續上逆,而上到脛部,使足踝及小腿部因氣滯血瘀而感覺寒冷;
脛寒則血脈凝澀,
當寒邪上至小腿部深靜脈血管,則發生下肢靜脈血凝滯緩慢,甚至形成栓;
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于腸胃,
下肢靜脈血凝滯緩慢,會引起下肢血液回流不暢,當厥逆之氣繼續發展,血液凝澀的范圍也會繼續上延,過膝蓋、經股(大腿)部、上髀關(股關節)、入盆腔,彌散到腹膜系統,經腹膜系統的腸系膜和大小網膜,將血液粘稠狀態彌漫到腸胃部中;
入于腸胃則?脹,
當腸胃部也發生血液粘稠或血栓,則腸胃之生理功能減弱,使其中食物的消化速度變慢,同時傳輸速度也被放緩,食物之腸胃中久積不化、滯留不下,就造成腸胃?脹,即腸胃被食物撐滿、脹實;
?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
腸胃?脹,則進一步加重腸胃之消化吸收負擔,使腸壁毛細管網的物質交換速度遠遠跟不上實際所需,導致腸胃壁之氣血進一步凝澀郁結,使腸壁因氣血失養而發生炎性病變,并出現“汁沫”樣炎性病理產物,這些“汁沫”不斷累積,由于缺乏被吸收代謝的途徑,日益聚多、只聚不散;
日以成積。
日復一日,直至“汁沫”發生質變,成為實質性的病理產物團塊。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
血液系統內出現血栓和血管硬化,會使得人體血壓增高。血滯者,即有高血壓、血管硬化、血液粘稠或血栓者,一旦飲食過度導致腸胃過于滿實,或生活作息不規律、體力勞動強度稍大,就會發生血管破裂。
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
如果是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腸、膽胰)受損出血,常常會伴隨血液溢出體外之現象,主要體現為吐血、嘔血;
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
如果是下消化道(十二指腸空腸移行部、屈氏韌帶以下的小腸和大腸)受損出血,常常會伴隨血液溢于體內之現象,主要體現為便血。
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
如果是腸胃外壁或絡系腸胃之小網膜、腸系膜等受損出血,則血液會溢于胃腸外之腹腔,
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摶,則并合凝聚不得散,
此時若腸外原本有寒邪伏藏,即存在炎性病變,則原本的炎性病理產物會新與散溢到腹腔的消化道出血,摶合為一體,凝聚成團,聚合不散,
而積成矣。
這樣,就形成附著于胃腸之外的積聚病。
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
如血滯者突然外感寒邪,或內生憂怒情緒,因肺主悲憂且主氣機肅降、肝主怒且主氣機上升之故,肺受寒且過憂則氣機難肅降不利,肝受寒且過怒、又肺失肅降,則肝氣上亢不已,故此時,外來之寒邪得以隨體內變亂之氣機而迅猛上逆,造成寒厥之氣上逆,
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
寒厥之氣上逆,則三陰三陽共六經(加乘手足左右,則二十四經)之氣血,皆壅滯不通,富含營養物質的動脈血也無法布散于全身,
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
一身血液運行就更加滯緩,氣血運行更加失活,粘稠之血液甚至血栓,就更加聚結,無法松散,依賴于血液循環的人體水分代謝也滯澀不暢,導致人體細胞脫水,病理積聚由是而日益固大、再也不能被人體免疫系統自行清除,
而積皆成矣。
由情志失度引起的積聚病,便就此成形了。
~~~~~~~~~~
老黃歷擇吉,2025.4.12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441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