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不小心看了下《大鬧天竺》,一部看了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看了的電影,如鯁在喉,就想連抽自己幾個耳光解恨,連在豆瓣上標記一星的心思都沒有。
但是有的電影就不一樣了,像《大話西游》,看了的人就喜歡把自己的戲加進去,恨不得標記十遍。當然,怪就怪這電影太出息了,恨不得上映十回,上映十回都能高朋滿座。
以前老聽什么《紅白藍三部曲》或者《教父》修復重映,現在《大話西游》也搞這套,沒記錯的話三年前就重映過一回。當然,怪就怪我們太不出息了,到處欠別人的票錢,還完張國榮的還周星馳的,還完周杰倫的還李宗盛的。
《大話西游》當然是個好電影,至少給解構西游這個IP起了個六小齡童之砒霜、癡男怨女之蜜糖的好頭。
然而,隔三差五重映一回,實有必要?都說重映片要么是“技術升級”要么是“情懷升級”,首映可能是類型片,只有小眾市場,再映就是大路貨,人人歡喜。
《大話西游》至少兩個因素都有,據說1994年上映票房慘淡,現在周星馳爺爺也不知道怎么的這片子在內地就火了。當然,怪也怪國產電影太不出息了,到現在也沒有能揭示愛情真諦的扛鼎之作。
我想可能是互聯網加速了我們的衰老,也給我們這一代人提供了重塑共同記憶的機會,94年生的人這會兒可能都失戀兩三回了,周星馳不是大預言家是什么。
說讀《紅樓夢》有三種境界,不善讀者贊其如何演戲,大觀園如何沸騰;少解者贊其大戶人家坐次有倫,秩序井然;會讀者就是字縫里揣摩其義理言辭,借林妹妹杯酒消自己塊壘。
類比之下,《大話西游》至少也有三種境界,不善看者看猴子取經凡人修仙;少解者看喜劇化的解構及你媽貴姓。看得出,喜歡還債看《大話西游》都是會看者了,分明當成現世紅樓,不朽情經。
不是幻想有個“駕著七彩祥云來娶她”的小仙女,就是幻想能有個“愛她一萬年”的猴子。殊不知,到頭來,大家都是“看起來像條狗”的那個人。
所以就要問了,去大熒幕看是給《大話西游》補的票,還是給自己的青春燒的紙?重映是港片“再給我一次機會”的呼聲還是我們“讓我的青春重新選擇一次”的嘆息?
用東北亞知名管弦樂隊云母逼的一句歌詞來說就是:“青春青春青你MLGB,才活了幾天就開始回憶”。話雖文縐縐,但是道理淺顯易懂,我們是日子過得差,又喜歡陷在回憶里,很容易就被商人給利用了。
按說活到今天都快三四十多的人了,欠周星馳和一票港星的錢應該還的差不多了,畢竟良心的說不是每部電影都值得花錢,你看,要《西游伏妖篇》退錢的呼聲就很高嘛,現在看起來好像是他們欠大陸觀眾的了。
我和星爺已經兩清了。兩年前《功夫》3D重映,花了錢去重溫了下這部看了數遍的新世紀以來港片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兼具的上乘之作。畢竟04年這片子上映的時候我市還沒有電影院。
雖認可《大話西游》是好電影,但是不認可隔三差五重映的做法,尤其是重映還是版權方所為,還錢都還不到周星馳手里去,再上映就只能說是無良商人非法集資,就忍不住要問閣下媽媽貴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