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正在推行一個千日計劃,對所有能夠堅持下來的成員,都給予不同階段的獎勵,我也參加了日更打卡,然而堅持近百日,感到自己沒有什么進步,處于一種困惑和迷茫當中,這個時候我遇到了《刻意學習》這本書。
書的作者是Scalers,這是一位清華大學的學霸,非常的年輕,據書中所說,他還不到三十歲,剛剛走完三年的持續行動。三年中他每天都堅持寫一篇文章,這三年來,他有了自己的社群,還得到了李笑來,采銅,古典,萬能的大熊等一批牛人的認可。一個完成了千日計劃的人,他會給我們什么樣的建議呢?
一,我們要把自己的努力納入更高的境界。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N階持續行動的理論。
我們一般都能堅持10天左右的努力,這就是一階行動者。假如我們能堅持到100天,我們就會成為二階行動者。然而,只有三階行動者才能稱之為持續行動,三階就是1000天,換句話說就是三年,三年我們可以完成一個學習階段,比如,高中,大學。三年都持續行動,我們也能獲得人生的突破。
繼續往上增加,那就是4階,4階就是30年,差不多是我們的小半輩子,三十年如一日,這句話常常用來形容那些意志堅定的人物。
5階就是300年,300年就是一個朝代,一個家族。繼續往上,那就是6階3000年,3000年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還可以繼續不斷的增加到7階,那就是人類的文明史。
想想也是這樣,很多文人不就是站在歷史長河中,對國家、民族進行思考,甚至對人類進行思考,從而寫出那些傳世的名著,如陳忠實的《白鹿原》,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把個人短暫的一生融入到國家、民族和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會發現不再是孤立的一個個體,而是文化的一分子。
有這種理念之后,我們的學習不再是孤立的,每天的學習更不是孤立的,從小的方面來說是自己的成長,大了那就是我們的家族的發展,更大那就是我們民族的傳承,人類文明的傳承。
我們每一天的學習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從這個視角來看,我們吃點苦受點累有有什么關系呢?
用歷史的角度來看待每一天的學習,我們每一天都在創造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在為我們所處的文明創造著歷史,有了這種視覺和胸懷之后,眼前的這點痛苦算得了什么,只要是有意義的事情,就值得去做,把自己融入到歷史之中,用更廣闊的縱向視角來看待每一分鐘的努力,感受生命的意義。
二,堅持做一件事,每天有所進步。
剛剛開始學習的人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對自己高估,總認為自己能做很多的事情,于是,給自己列了一個長長的清單,我就曾經有過很多個這樣的清單。
然而我們的學習,不再是學校里的學習,時間,空間和地點都不同了,對我們的要求也不同了,我們學習的目標更是不一樣。
面對生活,我們也許需要很多的能力才能夠活得更好,活得更舒適,然而并不是每一樣能力都需要我們去掌握,我們更不可能做到精通。
有個大姐想十郎的民間故事。說一位大姐她想嫁10個老公,要找個軍長,這樣不怕打官司,要找個銀行家,這樣不愁錢花,要找個開綢緞鋪的,這樣有好料子,還找個裁縫,隨時都能做新衣,還要找個大廚,這樣天天都可以吃到美食,剩下的5個老公也分別代表了各行各業。最后她只找了個打漁郎,丈夫打漁她織布,過著平凡的小日子。
我們給自己所列的清單,也就是社會對我們各種能力的要求,然而就像大姐一樣,不可能把自己嫁給10個人,找到屬于自己的打漁郎才是正事。
只要我們能堅持做一件事,并且每天都有所進步,就好比遇到一個打漁郎,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對煩惱和憂愁也就能有所化解了,所以專注尤為重要,就是找到自己心中的打漁郎。
三,跟著過來人,先復制再突破。
走完我們自己的一千天,在這1000天當中堅持做同一件事情,并堅持每天都有所收獲。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這個時候如果能有一個過來人告訴我們一些經驗,我們將猶如在黑暗里面得到一盞明燈。
在1000天當中,最難的是持續,因為我們都很渴望得到強及時反饋,也都很想有投機取巧的方法,早日成名成業,這就是堅持當中的誘惑。這個時候能夠得到一名過來人的帶領,看到他所走過的路,得到他每一步的指點,我們會對自己正要完成的今日計劃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作者說這三年來,他從松散到緊湊,從單點到體系,從個人到社群,一步一步的走了出來,加深了他自己對于成長的認識。
成長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不低于預期,每天都做足夠長的時間,保持穩定,用持續行動來實現自己的戰略儲備。
對于別人的經驗,我們首先拿過來做,堅持做下來,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最適合自己的東西。
面對我當前學習的困惑,在這本書當中我仿佛找到了答案,我也要像作者所說的這樣,堅持做一件事,要形成自己的一個專業領域,同時要建設好自己的行動系統和學習系統。在跟隨著前人的路上,不斷的進行總結和摸索,尋找到自己最好的方式。
具體而言,當下的我應該怎么辦呢?
第一,要給自己找一個可以做30年的事。
把眼光放大三階四階,這樣我們能夠看到3年后和30年后的自己,這將是一個非常激勵自己奮進的選擇。
作為一個人,一定要留給這個世界一些痕跡,每個人都是渴望成長的,今天不做明天還會拿起這個念頭,所以晚做不如早做,不如現在就規劃出自己30年內要做的事情,以此激勵自己。
這一件事現在非寫作莫屬,但是,要寫什么,朝哪一個領域,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東西,我只有先開始寫,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最好突破口。
第二,要沉得住氣,我們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沉默期,在這個階段只有冷板凳可坐。
在沉默期當中,我們更多的是要打好這個系統的基礎,猶如向滔滔的河流投入石塊一樣,只有投入了很多石塊,石塊才會露出水面,我們也才能夠依此建成一條大壩。
而先期投入的石塊常常被沖得無影無蹤,根本看不到。
這就是沉默期,要在沉默期當中打好基礎,才能在今后有自己的作為。
我要給自己不斷投下看不見的石塊,把學習課程,閱讀作品,刻意練習,嘗試創作分開,從最初級開始做,按照零基礎,零起點,在所能分配的時間里,逐步增加學習內容,找到自己的學習速度。
石塊扔得多了,心中的大壩也就慢慢的建起來了。
第三,要弄清楚現在的起點,不攀比,不盲目,只有自己能夠掌握的進度才是我們的速度。
作者把千日計劃分成了三個階段。
第1個階段是第一個300天,在300天當中唯一的任務就是理清自己的目標和現在的基礎。
學習不能夠低水平的重復,然而也不能盲目的給自己上任務,過快過慢對學習來說都是致命的傷害。任務太簡單,我們沒有成長,任務太復雜,玩不成我們會陷入惡性循環。
只有弄清楚自己現在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自己每天能夠做到哪一步,這才是我們學習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不斷的精進自己,爭取做得更多一點更好一點,那我們也就走上了自己的千日突破之路。
第2個階段和第3個階段,建立在第1階段的努力之上,先立后破,直至形成自己的體系,認清自己,并找到自己的速度,不斷往前,直到用數量的積累換回我們質量的提升,迎來個人自身的突破。
路漫漫其修遠兮,當前所處的第一階段,并不會隨著一年的到來,自然結束,沒有一天天的努力和積累,永遠也不會到第二階段。在優秀理論的支撐下,堅持走下去,這是我對自己現在的忠告。
任何一種成長都是來之不易的,付出努力的同時,還要能夠堅持做下去,還要能夠形成自己的體系,這需要一個指導,這個我很高興能夠見到這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