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5 易仁永澄老師在直播中講解了檢視閱讀法,心理表征導向及六條元規范,永澄老師在短短幾分鐘給我們展示了他的道術器用。
一、檢視閱讀是什么?
檢視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像圖書館管理員對圖書的檢索分類一樣,是有系統的,是可以管理的。
這個檢視閱讀方法來源于《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是閱讀的第二層次,目的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充分了解一本書。檢視閱讀又稱為系統的略讀,獵讀,這是一種訓練有素的快速閱讀法,關鍵是找主題和線索。#遇到不懂的地方直接打問號,不要停下來。
直播聽了一遍,理解不夠透徹,我簡單回顧一下易仁永澄老師講的要點:10秒鐘看封面,包括書名,副標題,作者,上架建議,然后快速看目錄、找到全書的主題,及構成這本書的“道術器用”,尋找關鍵詞,進行一次快速閱讀,時間大概20分鐘。(要達到這個境界,看完一頁平均5秒鐘,需要長期的訓練積累)
就像幕布一樣去分解一本書的結構和主題:1.不要像之前那樣從頭到尾去看書,書要從中間開始看 2.不需要把一本書讀完,有些段落可以略過不看 3.可以從“術”篇章找關鍵詞 ?4.嘗試用導圖串聯關鍵詞
首先,我在選書方面倒是沒有很大問題的,書名作者是其一,主題內容是其二,一般來說我買這本書,它肯定是我感興趣的領域,比如知識管理,溝通力,寫作課,學習方法論等等,然后是作者,如果作者是被很多人稱道的大師,很多伙伴甚至導師推薦,那必須讀啊。
那接下來就是看目錄和找#關鍵詞#了。看目錄的目的是為了找到這本書的主題,這本《好好學習》的主題是關于臨界知識。
二、臨界知識是什么呢?(先打個問號?)
先看作者自序,提到了富蘭克林的每天#自省#習慣,提到了#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提到了學習和構建自己的#框架體系#,知識管理的三個維度(數據管理、信息管理、#底層規律#),學習臨界知識就是要掌握底層思維和高級學習方法。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臨界知識,就是那些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底層規律或定律。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有四章,四個部分非常清晰地寫出了臨界知識的“道術器用”,臨界知識是思考工具,目的是#提升學習能力#,提升#元認知能力#,以便于我們構建知識體系,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簡單來說,這個流程是這樣的:事實——大腦解讀——提出假設——行為
(這就是一個科學方法論的驗證過程啊...此處應有舉例....)
三、怎么運用臨界知識呢?
1.借用外界資源,比如得到平臺
2.刻意練習(創建心理表征)
3.預見性認知(一個高級概念,待補充)
(補充重點:知識是能夠改變我們的行動的,如果行動沒有變化,就不能算知道了某個知識。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和預測問題。)
# a. 提升元認知能力的三個方法:持續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為了#創建心理表征#。什么是心理表征?就是大腦在思考問題時對應的心理結構,信息在你的大腦顯現的方式。
進行刻意練習,一要#抓住問題的本質#,二要#大量地持續練習。
# b.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方法:記錄(主動思考/九宮格);定期回顧(周/月度目標回顧);付費購買(買書、買時間)
c.成甲老師說,學習的本質就是——改變假設的過程,因為決策是在我們的假設下做出的。
這里面提到了一個關鍵詞#假設#,并給出一個步驟:觀察結果——研究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書中最后一章成甲老師列舉了七個臨界知識點:復利,概率論,黃金圈思維,進化論,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安全空間,認知優勢(這里面的內容和知識點也非常多)。每一個臨界知識都有對應的詳細的講解,知道和做到的差別在于,我們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補充,知道做到之后,其實還不夠,還要看你有沒有機遇。)
這本書講得對不對?
把科學研究的嚴謹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決策中,這是臨界知識的學習及運用。既然是科學研究方法,必然有它的科學依據,我是認可這個認知框架的。
這本書跟我有什么關系呢?
知識管理是我感興趣的領域,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解釋?解決問題以及預測問題,掌握了臨界知識,也就是掌握底層規律,可以讓我在未來的學習之路上提升效率,提升元認知。
我們已經知道了可行的方法——反思、刻意練習。
我們已經擁有了底層心態:漸進理論,以慢為快。
現在,我需要回顧一下檢視閱讀這個方法。
事實上,聽完易仁永澄老師的直播,我們已經把這本書的框架搞清楚了,可以說檢視閱讀的第一步已經完成了,而粗閱讀我花了2個20分鐘,因為還做不到5秒一頁抓到關鍵詞。
粗閱讀了一次之后,很明顯獲得了一個小小的成就感,想到囤的書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解決了,很高興。今天再進行了一次精讀,因為需要記錄。記錄的過程需要調動深入思考的能力,做了一次思維導圖草稿。
…………………………………
作業:運用檢視閱讀法讀另一本書。
我看的是《畫出你心中的藝術家》,作者是(美)貝蒂·艾德華,此書被譽為全球繪畫愛好者的圣經。
我用了40分鐘的時間進行了一次粗閱讀。我感覺自己不能在短時間內很好地理解內容的,這本書每個章節是具有連貫性的,并不適用于從中間看的感覺,當然我還是從中間開始去閱讀的。
目錄有三部分:
1.一種新的看事物的藝術
2.讓思緒看得見
3.思考的新策略
第三部分占了十小節的篇幅,可以說是書中的重點。所以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找關鍵詞。
累積的過程主要是#L模式#運作的過程。
#視覺感知#——對視覺、感知信息的能力,感知技巧能夠提高創造性思考的能力。
#看事物的五項基本技巧#
繪畫能力跟閱讀能力是相似的,組成整體從基本的組成技巧開始的。
大腦的兩種思維模式:L模式和R模式
#所有的問題都能應用到創造性思維中去。
這本書看下來,我想到了NLP(神經語言系統),想到了視覺思維,對繪畫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這本書把視覺感知、繪畫和創造力之間的聯系解析得非常透徹,也采取了許多科學驗證的方法。非常值得細細精讀及實踐。
初心
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