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共讀內容:第一章
4月18日討論主題:思考自己的學習層次在哪個階段?通過閱讀,你覺得我們需要學什么知識?你下一步行動是什么?
20170418-王**-《好好學習》共讀打卡第一天 1,心得:個人覺得這本書還是非常實際的,因為我在工作中也在用臨界知識,用的還是比較廣泛的,尤其是案例分析以及帶新人的過程中,去年沒有接觸到這個概念所以不懂臨界知識,只是在運用,并且實踐證明用的效果還不錯。由于我們每天接觸的信息太多,要學習得太多就容易沒效率,但我只學最基礎最重要的,抓住核心知識,就不會亂并且很有效率。今天看了一篇文章驗證了我之前的方向都是正確,堅定了這種學習方式的方向,而且本書的后幾張也有機會去優化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效率。
2。我覺得我現在需要跨界,也就是說把工作當中的臨界知識作用到生活中,兩者相結合,提高效率,讓自己能開心工作,享受生活。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來找規律,是否可以更快速的找到規律并及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個主要是在生活中去作用摸索的)。這也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今天時間沒有安排好,晚上看書還是有點趕,效率還是差一點,明天早起看書,另外每天需要學習的內容需重新規劃下。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曾*-20170418-第1天
知識與知識是不一樣的,有些知識比其他知識的威力更大。少數的知識能夠給我們帶來關鍵的影響,這就是臨界知識。
衡量你的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學習之后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如果你學習之后和學習之前思考和行動都一樣,那么顯然這樣子的學習是無效的。比如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閱讀它就只是一些數據,而當你閱讀內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變你的行動,信息才會變成知識。知識是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
本書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核心內容是如何發現和應用臨界知識。只有我們有能力自己發現和總結出屬于我們自己的臨界知識,才能讓這一能力,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幫助。
我們一生就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
一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二專業必須課,專業能力;三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討論主題:思考自己的學習層次在哪個階段?通過閱讀,你覺得我們需要學習什么知識?你下一步行動是什么?
1、我覺得自己目前還處在“知道,但很多沒做到”,總是喜歡收集整理很多知識,知道很多,但真正運用非常少。
2、我最需要的第一是那些能夠改變我行動的知識,幫助工作生活提升的知識。第二是階段是,通過訓練,發現屬于自己的臨界知識。因為我原來只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客戶解決問題,最近我將時間管理,心理學一些知識加上專業一起運用,發現效果非常好。
3、老實說,我現在還不完全能理解透徹這本書所說的認知效率、臨界知識,但我的第六感告訴我,這個東西對我一定有用。善于總結是我的優勢,所以,只要我堅持閱讀并立即行動,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就一定可以慢慢發現和總結出我自己的臨界知識。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范*-20170418-第1天
閱讀了序言到第一章的內容,書中所描述的幾個核心概念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對知識的定義也是挺新穎的,感覺自己以前接受的東西多屬于信息,上升到知識層面的偏少,上升到臨界高度的可以說沒有!學習層次還是處于極其初級的階段!
由于本人是從事質量管理的工作,前兩三年對這份工作失去了熱情,由于工作的繁瑣和諸多無奈……工作上得過且過,現在重新喚起了對工作的興趣,而且發覺這份工作還是蠻有魅力的:不斷提高自己對這份工作的認知深度,需要掌握相關質量標準,精通相關物料的成型工藝及缺陷應對,還有和不同層次的人溝通協調把品質問題徹底解決,也是蠻有挑戰意義的!今后要更加深入鉆研和品質管理的相關領域知識,做個書中所說的提升認知深度后自然成長為的斜杠青年。
最后說說感悟隨筆:作者研究的東西和出發點感覺要從哲學角度來看待,看待一些問題,分析一些問題,提到的思維當時都蘊涵了哲學方法論方面的內容。還有作者說的臨界知識,跨界領域的底層聯系,和一個絕頂武林高手達到無招勝有招,信手拈來都是好招的境界如出一轍似的……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馬*-20170418-第1天
第一章
一、自讀心得
1.知識的學習,已經不能僅僅只看知識的數量,而更需要關注知識學習的深度。
2.要努力提升認知效率,避免陷入“老鼠賽道”而造成忙碌卻無法提升學習層次。這需要我們找到有用的知識,即臨界知識,把80%的時間用到20%的有用知識上面。
3.做“斜杠青年”并不意味著單純地去做更多種類的工作,而是要對某些領域進行深入探索,而不是簡單追求數量的結果。但也不是純粹地深入學習專業知識,而是要多元跨界。
二、4月18日討論主題:
思考自己的學習層次在哪個階段?通過閱讀,你覺得我們需要學什么知識?你下一步行動是什么?
個人覺得自己的學習層次在第二階段初期,目前屬于知識獲取的速度構建層次。我覺得自己應該多學一些經濟和管理方面的知識,補充自己工科男的知識領域。接下來可能會看一些相關書籍和視頻課程,諸如《鴻觀》等知識節目。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潘*-20170418-第1天
第一章
一、自讀心得
1.知識和信息是不同的。很多人認為的所謂知識其實只是信息。當信息沒有轉化成能力的時候,那就不能成為知識。
2.知識管理的核心實際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識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3.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找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理論。這是有深度的認識能力。臨界知識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我們經常會想到,道理很簡單,就是做不到。這個很簡單的道理,其實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和定律。
4.文中區分了技術效率和認知效率。也指出了,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在追求技術效率。往往就像老鼠賽道一樣,我們一直很努力,但是卻是在原地打轉。認識效率強調的是找到問題本身的規律,并且有效地利用這些規律。我們本書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學習認知效率問題。
5.書中指出,我們一生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1.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2.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3.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我們絕大部分人學習的是專業能力,反復在自己的專業上花很大的力氣。很少人會認真思考結構能力。
二、4月18日討論主題:
思考自己的學習層次在哪個階段?通過閱讀,你覺得我們需要學什么知識?你下一步行動是什么?
我感覺自己的學習層次正在往臨界知識方面摸索。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我們的思維模式,了解思維的出發點,掌握事物的根本規律。我覺得下一步行動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看清楚事物本身的規律,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我正在這樣做,就如,如實記錄,刻意練習和反思精進。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20170418-高**-第一天
1,自讀心得摘要
(1)認知優勢的構建三個階段
知識數量;知識獲取速度;知識深度
(2)通過提升認知深度得出結論,這些結論就是我們說的臨界知識,它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3)大多數人學習上不去的原因,是因為掉進了追逐技術效率的游戲圈套:“老鼠賽道”。只有提升認知效率才能跳出老鼠賽道。
(4)我們一生就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一,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二,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三,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我們特別需要提升專業能力和結構能力。
通過閱讀本章我的理解,通過深挖事情/事物的本質,通過本質(臨界知識)去思考,從而發揮其威力!
2,4月18日討論主題:
思考自己的學習層次在哪個階段?通過閱讀,你覺得我們需要學什么知識?你下一步行動是什么?
現在處于“老鼠賽道”中,需要提升認知的深度和本質(基本規律/定律),向臨界知識探索!
我需要學習深入認知的思維,看清事物本質的思維。比如一篇文章你要知道作者他想表述的是什么?講述的依據和中心是什么!
下一步行動:學習看事物本質的思維,這需要可以練習,第一步先將本書的思維和方法進行練習!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20170418-林**-第一天
第一章
一、自讀心得
1、 ? ? 讀完第一章,我內心很欣喜,這是一本好書,盡管這個書名非常不具有吸引力,很慶幸,我進了這個群,沒有錯過這本書。
2、 ? ? 與其說第一張告訴了我們什么是信息、知識、認知效率、技術效率、臨界知識等,進而闡述了如何去掌握深度的臨界知識以及臨界知識對我們的幫助,那么,我個人認為,第一章更多的是教會我們如何去思考和如何去汲取深度的臨界知識。通過透過事物發展的表面現象去摸索和掌握底層規律,運用這個思考的“工具”去深入、透徹地分析我們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這樣才能使問題得到實際性的解決,也讓自己在問題的解決當中成長起來。
3、 ? ? 如何去汲取深度的臨界知識?我認為,無非是用心。只有在精神意識層面上重視,進而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相信,很多寶貴的知識也會隨著你的“留意”和“興趣”信手拈來,積累到一定程度,加上自己的思考,總有一天,那些“儲備”會在骨子里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在需要用到的時候,厚蓄薄發、噴薄而出!
4、 ? ? 盡管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但是這個世界呈現在每個人的眼眸里,是不盡一樣的。我認為,思維方式決定著你眼里的世界是怎樣的。甚至,思維方式的改變隨時改變著你眼里世界的樣子。
二、討論主題:
思考自己的學習層次在哪個階段?通過閱讀,你覺得我們需要學什么知識?你下一步的行動是什么?
我覺得我的學習仍停留在汲取階段,系統的思考明顯不夠。我覺得我需要學習的知識,正是自己要在不足的方面加強深度認知和扭轉思維方式。我下一步的行動是加強思考。在我看來,吸取知識、掌握信息是為了思考、為了指導行動,而不是為了高才八斗、學富五車。
20170418-龐*-共讀打卡第1天
一、閱讀心得
(自讀部分心得)
1.學習這本書的第一章,就顛覆了以往我對學習的看法。以往我認為,學習就是在自己所處的專業領域,需要什么就去學什么,然后,用這些知識來解決我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ok了。認為技多壓身總是好事,無論用不用得上,先學了再說。所以瘋狂的報了很多的專業知識或技能的培訓班,甚至,自己還在工作之余去進修了MBA的課程。但隨著學的越來越多,我自己卻困惑越來越大,學到的新知識,有時候在課堂上,覺得很好恨不得回去馬上用上,但是下了課離開了課堂,總是感覺新知識記不住,用不上,就像我上了兩年的MBA班課程一樣,無論我在課堂上如何跟同學們討論的熱火朝天,如何激情澎湃的寫出我的畢業論文,期待的學成以后能夠回到自己的崗位大干一場。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回到了公司回到自己的崗位后,平時該怎么樣管理還是怎么管理,現狀毫無改變,這樣我感到很無力和苦惱。通過閱讀本書,里面提到的知識管理以及掌握臨界知識等,這些觀念讓我耳目一新。也讓我找到了我自己的癥結所在,即是像作者所說的,如果在學習后,你的行為或認知沒有發生改變,那么,無論你學多少次,你的學習顯然無效的。反思以往我自己的學習,按照第一章介紹的衡量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來評判的話,以往我的大多學習,只不過是通過閱讀或培訓之后,把它變成了自己的信息而已!原來這么多年,我沾沾自喜地認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知識,提高了技術效率,但實際上我只不過在老鼠賽道中,跳來跳去而已,雖然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可其實是在原地打轉。
2.通過認真閱讀第一章,我最大的收獲是認識到了:
(1)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對知識進行管理,而管理知識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多數人以為的,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知識管理的核心,實際上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而有深度的認知能力,應該是這樣的: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通過深度認知得出結論,往往能解釋相似情境中的很多問題,在這些結論中有些結論經過了更為廣泛的長期的驗證,也在更普通的領域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這些結論就是,臨界知識。所謂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的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的效率。
(2)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惑著我,因為我發現正如書中所說的努力學會了越來越多的業務套路,雖然對工作來說,越來越能夠駕輕就熟,但是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我需要不斷努力的去學更多的知識,學更多的軟件學更多的新套路,這讓我精力透支。通過閱讀第一章,我找到了答案,即是,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術效率,在這種模式下,我們遇到的每一個新問題都是要學習新知識的。但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了解問題本質,了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識,清楚問題,表現背后的實質,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在這種模式下,我們會發現,很多看似全新的問題,其實不過是狡猾的舊問題,換了一身裝扮再次出現而已。所以不要把時間花費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而是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提高自己的認知效率上。
(3)在過去的2016年,想成為斜杠青年是我的一個夢想。在工作之余,我分別同時進入到了四個不同的行業領域,盲目地追求多元學習,并兼職變現,認為這樣做可以讓自己的能力,在短時間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但事與愿違,結果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書中作者的一句話,讓我觸動很大,就是,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益和誘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雖然我想同時把四個領域都經營好,但過去的一年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原來真的如作者所說,斜杠是提升認知深度的結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結果。
(4)書中提到我們一生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一是公共基礎課,即執行能力,二是專業必修課,即專業能力,三是通用必修課,即結構能力。反思自己過去三十幾年的人生,我的學習,級別只停留在了公共基礎和部分專業的必修課上。而通用必修課,這門課我是缺失的。感恩遇到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也讓我,在還年輕的時候有機會去重修我這門對于人的一生最關鍵的課程。
二、主題討論與自我精進
(主題討論心得)
1.我以往的學習可以說都是按需學習,大部分只停留在收集信息的階段,即處于輸入期。通過近期的閱讀和思考后,我認為學習是分為兩個部分的,第一是學,即是一個輸入的過程。第二是習,則是要把自己所輸入的知識通過內化,并進行輸出外用,解決實際的問題。只有做完這兩個步驟,才能說是正真的學習了。
2.下一步打算: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結合自己的實際好好學習臨界知識,努力掌握底層思維和方法。
20170418.-薛**-共讀打卡第一天
一.自讀心得
1.認識了知識管理的定義,知識管理就是通過對外部信息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他有三個維度,第一是數據管理的維度,第二次信息管理的維度,第三是底層規律的維度。
2.加深了我對晨間日記的理解,就是將學到的知識進行內化,形成戰斗力。加深了我對解決問題的理解,其實我們解決問題就是要深刻理解問題的實質,然后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律去解決問題。思維方面的突破,就是說我們要堅持從底層思考。
3.本章你在開始時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在海量信息及時獲取時代,我們拼的是什么?其實我們拼的是認知的優勢,而在當今社會上,認知的優勢主要是以認知深度核心。緊接著便提出了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其中便提到了臨界知識,什么是臨界知識呢?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4.今天我們許多人都處在一個老鼠車道里,只有極少數人處在快車道,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沒有掌握到二八原則,我們應該用20%的時間去學習,用80%的時間將知識內化成行動。
5.在本章他提出的斜杠問題,對于現在大學生中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它里面有一句非常直接和新的話語,就是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益和誘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斜杠是提升認知深度的結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結果。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就將斜杠變成追求多元,但我們常常忽視了,我們要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
6.正是由于現在,科技的發展,還有各項工作分配越來越細致,所以不管是大學生,還是在外工作的人都被打上一個標簽,就是你做什么?那么你就懂什么,你就只學習這方面的知識。這樣子會把一個人,只放在一個知識領域里面,不管是對他的發展,還是對它未來的,成就都會有巨大的阻礙,所以我們一定要,將一個人活成一個一支團隊,要,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7.我們一生就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第一公共基礎課,執行力,第二,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第三,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二、主題討論與自我精進
1.思考自己的學習層次哪個階段?
? ? ? 我現在學習層次處于輸入階段學習很多知識,很多文章,但是并沒有將它化成自己的能力,也并沒有認真的去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自己行動?也不曉得什么是二八法則。
2.通過閱讀,你覺得我們需要什么知識?你下一步行動是什么?
? ? ? ?我覺得我們需要三個維度的知識,第一公共基礎課,第二次專業必修課,第三通用必修課。從這三方面著手,去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去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還有提高自己的認知效率。我下一步行動是慢慢轉化角色,慢慢的去轉變自己的思維角度,不是重在提高知識的廣度,而是重在培養自己的認知的深度,還有認知的效率以及,知識的轉化率。
2017.4.18劉**共讀打卡第一天:
翻開這本《好好學習》這本書看了推薦和自序,第一章還沒有看完,我的初步感受就是,這似乎對我來說是本硬骨頭!但是再硬也想努力把它啃了。
不用想我都知道我是處在學習層次第一個階段,并且第一個階段的一些事情都處理不好,我不奢望,只想先踏踏實實的能夠把自己的學習層次先提升到第二個階段。先找到自己的節奏閱讀、寫讀書筆記。
好書共讀第二本《好好學習》-王*
20170419(1/20)序和引言
看了這本書的副標題“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的時候,我以為這個是講類似于如何使用“印象筆記”來整理知識這一類的書籍。
直到今天看完了序言和引言,才知道,原來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去認識、發現和應用“臨界知識”的書。而這些“臨界知識”就是那些可能發生裂變,可以對我們生活很多方面進行指導的知識。
同時,對作者提到的“信息只有轉化為行動,才是真正的知識”非常贊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就是喜歡把學到的知識盡快轉化為行動的人。現在覺得找到了共鳴,對后面的內容充滿了期待!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冉*-20170419-第1天
第一次讀這種書,不太理解,簡單分享下
第一章
一、自讀心得
1.知識是那些能改變你行動的信息
2.臨界知識,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我們要做的是花80%的時間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而不是平均的把時間花在各種知識上
3.斜杠青年,把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的狀態,不是說只學某個專業的知識就夠了,而是要學習與解決某一類問題相關問題的所有核心能力
二、4月18日討論主題:
思考自己的學習層次在哪個階段?通過閱讀,你覺得我們需要學什么知識?你下一步行動是什么?
我感覺自己的學習層次還在信息層面,接下來要多分享、多輸出
《好好學習》共讀打卡-鐘*燕,20140121-第一天,第一章;一自讀心得1在海量拼更知識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在分析問題時,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找答案的時候,能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二老鼠和快車道不同在于如果我們學習是為了提高技術效率。,那只是原要打轉,要跳出來不要提高認知效率,找到效能的杠桿咪,花80%時間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三執行能力,專業能力,結構能力 是我們一生需要學習的三個級別課程,二8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應該交將多的用在力和專業能力,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討論主題:思考自己學習層次在那個階?通過閱讀,你覺得我們需要學習什么知識?你下一步行動是什么?我還處于摸索,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通過閱讀,去學習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好的習慣。下一步打算寫日記,總結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