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負盛名的劇本,《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父親突然去世回國奔喪,發現母親喬特魯德嫁給了篡位的叔叔克勞狄斯,而父親的亡魂告訴哈姆雷特他被克勞狄斯毒殺的真相,從此以裝瘋來掩飾自己復仇的悲劇故事。
劇中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愛情是這部悲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作品的悲劇效果和人物塑造起著潤物無聲的作用。梁實秋就曾針對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愛情發問“哈姆雷特對于奧菲利亞的愛情是否是真的?”這個問題有著不同的解讀,恰好印證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在我看來,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的愛是因時因勢而變的,是由純粹到復雜再到幻滅的過程。
在戲劇的開場呈現了一個積極樂觀、蓬勃向上,有著“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的哈姆雷特。作為丹麥的王子,他被贊譽為“國家的期望和花朵”。第一幕第三場中,奧菲利亞對她的父親說到:“父親,他向我求愛的態度是很光明正大的…… 而且,父親,他差不多用盡一切指天誓日的神圣盟約,證實他的言語”,從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的諾言中可以看出最初哈姆雷特對她的愛是真誠、直接并且毫無保留的。哈姆雷特也曾寫信向奧菲利亞表達他的愛慕:“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陽會轉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謊言;可是我的愛永遠沒有改變。”哈姆雷特將自己堅定不移、絕對忠誠的愛堪比星星、太陽和真理,這充分說明了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的鐘情。
然而天意弄人,接下來一系列的變故深刻地改變了哈姆雷特的意志,他開始對美、對感情、對生活產生了懷疑。父親的突然離世讓哈姆雷特遭受晴天霹靂,他的母親隨后嫁給了他的叔父克勞狄斯,這在基督教中被認為是亂倫的行為使他既憤怒又羞恥。“她那流著虛偽之淚的眼睛還沒消去紅腫,她就嫁人了。啊,罪惡的匆促,這樣迫不及待地鉆進了亂倫的衾被!” 母親的改嫁直接影響到他對愛情的認識和理解,他對愛情的忠貞、神圣、純潔產生了懷疑和苦悶。 在與父親的鬼魂交談之后,他得知叔父克勞狄斯是謀害父親的兇手,這讓他精神幾乎崩潰,甚至想到了自殺。但是他意識到自己作為兒子,有責任徹底查清真相,替父報仇,同時身為王子,他還準備“重掌乾坤”。巨大的悲痛和現實的壓力讓哈姆萊特對奧菲利亞的愛情變的沉重起來,他有意識地與奧菲利亞疏遠了距離。
裝瘋賣傻是哈姆雷特掩飾自己復雜內心的手段。在第三幕第一場中,哈姆萊特不斷地對奧菲利亞“瘋言瘋語”:“進尼姑庵去吧” 接著他又斥責:“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這一個詛咒送給你作嫁;盡管你像冰一樣堅貞,像雪一樣純潔,你還是逃不過讒人的誹謗。進尼姑庵去吧,越快越好。再會!”在這段不同尋常的言語背后隱藏著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的關心,他希望自己這毫不留情甚至殘忍的斥罵能讓奧菲利亞離開自己,從而避開這場是非,以免受到傷害,他不愿意看到奧菲利亞受到讒人的誹謗。可見此時的哈姆雷特是無比的復雜、糾纏甚至撕裂。
愛和恨是一組永恒的話題。《哈姆雷特》穿插著三條感情線,即老哈姆雷特與王后,克勞狄斯與王后,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同時,也存在三組矛盾沖突,即哈姆雷特誤殺波洛涅斯,克勞狄斯誤殺王后,英王誤殺兩位丹麥使者。這兩條線交織在一個焦點上,最終聚焦在女主角奧菲利亞正身上。
奧菲利亞的悲劇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哈姆雷特有意遠離她,而第二個階段則是奧菲利亞的父親被復仇的哈姆雷特誤殺。她無法接受自己深愛的男友殺了自己的父親,親情和愛情的雙重打擊使她瘋了。她采了在山野間爛漫的野花,滿身盛裝,自溺在一條鋪滿鮮花的溪流里。“她的衣服四散展開,使她暫時像人魚一樣漂浮在水上,她嘴里還斷斷續續地唱著古老的歌謠,好像一點不感覺到處境險惡,又好像她本來就是生長在水中一般。”死亡解脫了她,也只有死亡才能解脫她。
在奧菲利亞的葬禮上,哈姆萊特聽到雷歐提斯說下葬的是他的愛人奧菲利亞時,他難以相信,十分震驚地說到:“什么!美麗的奧菲利亞嗎?”從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哈姆雷特還是發自內心地愛著奧菲利亞的:他奮不顧身地跳入墓地中,深情凝視著奧菲利亞,輕輕地撫摸奧菲利亞。哈姆萊特深情道出:“我愛奧菲利亞,四萬個兄弟的愛結合起來,還抵不過我對她的愛。”奧菲利亞的逝去宣告了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愛情徹底幻滅。
泰戈爾有句名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癡迷。《哈姆雷特》最后的結局是悲慘的,但更引人深思的是對于愛情、人生和命運的思考。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愛經歷了從純粹到復雜再到幻滅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幻滅不是不幸,而是某種意義上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