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突然想到寫這本書,緣于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則不知是什么時候的事情:幾名男子強奸了路上獨行的少女,而后又因女孩說報警的言論殘忍地殺害了女孩,然而最終被警方逮捕時,罪犯卻說,即使逮捕又怎樣,做了這件事一點也不后悔。
這絕不是只出現在故事里或者是及其罕見的新聞,不僅是兇手的殘忍令人發指,更讓人感到憤怒的真正原因或許是,即使接受著應得的懲罰,兇手卻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多大的罪行,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帶來了怎樣的殘忍后果。那么這樣的刑罰,不就是虛無的十字架嗎。我對法學并不很了解,但到底該怎樣定義刑罰,才能讓犯人,背上真正的十字架,這是《虛無的十字架》帶給我思考的問題。
2.
在這本書中,最先引入死刑是中原與小夜子的女兒愛美被假釋期的犯人蛭川殺害,但蛭川卻在法庭上百般狡辯:
“蛭川在法庭上一再反省和道歉”
這番話完全是有口無心,中原聽了只覺得空虛,但辯方聲稱,‘被告為此深刻反省’”
這是第二次看這個片段,我不由得想到6.22杭州保姆縱火案,因為人性的貪婪無度,怎樣的殘忍,才能燃起那樣的熊熊大火,使那樣美好的家庭一朝破滅。案情的進展甚至更讓人憤怒,“沒有故意放火,積極救火,認罪,消防措施不到位”,這些都成了殺人者要求從輕處罰的理由。
兇手認錯態度良好,但這些,再也無法挽回已經發生的一切。
“我希望他面對自己犯下的罪,但對他來說,事件已經過去,他只關心自己的命運”
最終能夠令小夜子和中原能夠稍感寬慰的或許是蛭川終于被判處死刑,但無解的卻是,蛭川到死也沒有真正的反省,死刑并未讓他有任何改變。
“死刑很無力”
3.
但如果沒有刑罰,人就可以自由無愧地逃脫犯過的罪行了嗎?
紗織和仁科在中學時發生性行為不小心懷孕,最終為了不發生其他影響,兩人選擇了將出生的孩子悶死,埋在永遠不會被人發現的樹海里。
沒有任何法律上的懲罰,二人生活在正常的世界里,卻再也無法過上正常的生活。紗織的生活過得凄凄慘慘,她認為這一切都是當時的懲罰,她甚至為了懲罰自己而患上了盜竊癖。仁科為了救下更多孩子贖罪,成了小兒科的醫生,救下了懷孕欲自殺的花惠并照顧她。
雖沒有表面的懲罰,但二人心里背負的十字架,應該比那接受死刑的蛭川要沉重的多。
或許是因為女兒,小夜子一直想要證明著“殺人兇手一定要判處死刑”這個道理,但是仁科和紗織身上發生的事,或許動搖了小夜子一直以來堅定的決心,虛無的十字架,到底該不該背負。
文章的結尾很巧妙,本可以證明紗織和仁科殺人的嬰兒尸體不翼而飛,看了一些書評,有絕大多數人猜測/認為尸體是被小夜子拿走,小夜子希望二人自首,卸下心里的負擔,但實際卻不希望他們接受法律的懲罰。但不管尸體為什么消失,這都是最好的結局,因為這兩個人,他們所做的,所遭受的,早就超過了名義上的任何刑罰。
4.
在阿加莎的小說《無人生還》中,聚集了一群犯罪的人,而特殊之處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些人的罪行都在法律的懲處范圍之外,而故事的主角無法忍受這些罪行,最終用自己的方式殺死這些人,讓他們受到相應的懲罰。
這些情節,這些故事,還有很多其他事情,都使得刑罰本身充滿著矛盾,它有無法觸及的范圍,也有執行卻無力的時候,或許正如文章所述:
“人終究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
5.
小說中還有一點觸動我的細節,是多年后仁科想起殺死嬰兒時說:
“當年做了蠢事,并不是用一句無知就能得到原諒,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避免做出這種蠢事,在得知懷孕時,應該告訴雙方的家長,只不過當時擔心被罵……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害怕。擔心這件事一旦曝光,會影響自己的將來,被這種姑息的想法困住了。”
想起近年來看到的一些新聞,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問題不容小覷,這應該此書是給我們的另一警示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