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久違了,書店。
? ? 這是以前光顧過的書店,現在的書也遠比之前多了,可喜的是國慶節期間,書店里面人很多,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還有就是一堆初中生,坐在二樓一起翻書,做作業,通道里面也盡是小馬扎,多是翻書的小朋友們,至少說明我們這個民族還是很有希望的,我們不期望于所有的人都愛書讀書,但至少有一定數量級的人在讀書。
? ? 在我的內心里面,總是以為書店應該是公益性質的,應該都開成書吧那樣的模式,讓人舒服地去翻看每一本感興趣的書。這源于我最初之于書店的印象,那是二十幾年前的鎮上新華書店,第一次在那里,看見那么多的書,而跟現在一樣,也有十幾個左右的小朋友坐在柜臺下面翻書,不過那時候翻看的還是以小人書(連環畫)為主,而買書時,一般也不會有折扣,那時竟也傻傻地想,書店靠什么賺錢呢?之后某一次,在小學時候,在某個雨天,頂著化肥塑料袋做成的簡易雨衣,與幾個同學和老師一起去書店拿教材,才大致知道了折扣的意思。而那一天的雨確實太大了,以至于我們只得將書放到了鎮上的同學家,那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教材,在那一刻竟有些割舍不下。
? ? ? 其實,在工作之前除了教材,很少買過什么書,畢竟經濟的拮據,之于書的向往,讓人欲罷不能,但卻不能是與學習無關的課外書。所以很多書只能是借來讀,印象比較深的是張煒老師的中篇集子《蘆青河告訴我》,另外就是忘記了作者的《彌水》,或者是《彌水情》,從中感受到了更多的這個世界的美好,再之后就是12本的《鴨綠江》函授教材,以及《平凡的世界》,一路風雨一路誦讀,從書中讀到了更多之于人生的意義。
? ? 而之于書店,卻有一種莫名的東西在內心,曾經有這樣的一幅場景,一盞茶,坐在桌前,翻看一本書,頭也不抬愛搭不理地望著窗外的匆匆,以及進得店里的人們,只是一種奢望。后來在書店打過工,卻遠非那么清閑,除非,真的不想做生意。
? ? 總是難以忘懷那幾個月在書店打工的日子,那是泉城大緯二路的教育書店,已經退休的宋老師開的書店,卻是以應試的書籍為主,但總歸是書店,書籍之于人類有用性的最直接體現,切實感受到了作為書店店員的一切,只是書香沒有熏陶出我太多的書卷氣。
? ? 近幾年來,只有在機場還有逛書店的可能,一般書總能在網上購得,只是缺少了些什么,那就是實體書店里面油墨清香,一本書,嶄新的,翻起來錚錚作響,那一刻的閱讀,是真正的享受。而機場的書店,除了一些供成功人士賞讀的成功學管理學以及厚黑學的快餐書籍之外,少有入眼入心的好書,每每出差,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小說選刊,意林,啄木鳥等文學期刊上,其實整個書店,這樣的書籍也就百分之一的量級。
? ? 這是云門山北路的新華書店,我走在書架間,隨意翻動著二樓的書籍,這些生動的文字,化作內心各種類型的形象和大千世界一起,躍然于紙上,越來越多地通過電子閱讀的今天,切實的紙質閱讀,已經成為了徹徹底底的享受,游走于光怪陸離的我們,少有卻應該有讀書的時光。在實體書店正陸續消亡的今天,欣慰于出現在書店里面的年輕身影。
? ? 古典而莊重的宋城,就在不遠的南陽河畔,歷史的悠久和文化氣息的厚重,這是一個書卷氣濃厚的地方,也是一個鐵血丹心的地界兒,兩千余年的積淀,書與劍寫就的歷史和傳奇,影響著當世,也給這片土地的后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財富,寫就的歷史已經進入典籍,而歷史的進程將繼續向前,需要閱讀過往的輝煌,書寫全新的篇章。
? ? 此處兩邊的建筑幾乎沒有變化,一如二十年前的模樣,遠處,城市正在擴張,這里,曾經的城市的中心,在變幻中堅守,書香彌漫于這一方天地,愿書香永在,永駐每一個人的內心。
? ? 而讀書就像吃飯一樣,需要什么飯都要吃一點,否則我們的精神之胃會被我們慣壞,而我們精神的主體,也終將難以汲取足夠的均衡營養,所以我們的選擇還得廣泛,但需記得那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 我們每一個人有多少書店里的時光,抑或是圖書館里的時光,那些真正把精力放到讀書上面的時光,恐怕不會太多。也沒有人那么幸運在書店或圖書館工作,即便是,也不會有太多的時間用于閱讀。我們應該與書,有一段獨處的時光,尤其是書店里面選擇的時光,開始一段閱讀,在如海的書堆里面,挑挑揀揀,挑選一本適合于彼時心情的書。
? ? 也許有一天,書店以及實體書會消亡,但堅信你我不會停止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