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事的時候總是拖延,遲遲不肯行動,即便勉強行動起來了,也是做事拖拖拉拉,總想找理由放棄,往往也很難堅持下來。
今天,老藍教大家幾戰勝拖延、提高行動力的幾個方法:
1、從簡單的做起。
拖延著遲遲不肯開始,因為被眼前要做的事情嚇住了,覺得事情太難了,超出了能力范圍之外。其實有些事情的難度只是自己想象出來的,
真實情況并沒有后那么難,關鍵是要動起來。那何如動起來呢?就是簡單的開始,比如你要寫篇文章,不要想著一口氣就能寫完,你可以先從寫標題開始,寫完之后,你再告訴自己,不如再寫個開頭吧?100個字就好。就這樣,慢慢地行動起來。
這里還有有個小技巧,就是在心里從一數到五后,立刻開始行動,不管有沒有準備好,其他的什么也別想,這招非常管用,百試不靈。
2、增加儀式感。
我一個朋友,寫作時有一個習慣,就是在開始前,把書桌和鍵盤用濕紙巾擦一遍,接著開啟電腦,打開寫作軟件到寫作界面,再從抽屜里拿出一個迪迦奧特曼的手辦和點香的擺件,一個放在電腦左邊,一個放在右邊,最后再點上一根香,閉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后立刻開始寫作。
這就是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讓他不會在寫作這件事上拖延。
當這種儀式感成為一種習慣,和寫作過程結合起來的時候,實際上它成為寫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屬于簡單容易的那一部分,當這一套儀式完成后,其實算已經正式開始寫作了,那么接下來打字部分的工作就很容易繼續下去了。
所以,小伙伴不妨也設計一套屬于自己的儀式吧!
3、制定的計劃要明確、具體,可參考SMART原則。
很多人制定的計劃完全沒有指導作用,因為不夠明確和具體。
比如你想在休息天精進自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這樣的計劃:
早上:9:00-10 :00 寫作
? ? ? ? ? 休息10分鐘
? ? ? ? ? 10:10-11:10?寫作
? ? ? ? ? 休息10分鐘
? ? ? ? ?11:20-12:00?閱讀
下午:......
這樣的計劃完全是無效的,你以為到點就會開始寫作,然后很順利的寫出一篇文章,緊接著又讀了一本幫助很大的書,一天下來,你會收獲滿滿。
實際上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會用20分鐘在想今天到底要寫什么,等到想好了主題后,又突然想要不要換個地方,于是又花了20分鐘時間來到圖書館,圖書館人很多,找一個合適的位置花了10分鐘,等到打開電腦寫作的時候,已經是10點鐘了。你終于開始寫了,寫了100個字后,又想起來有另一篇更重要的工作總結要寫,于是只好先寫工作總結,等寫完后,已經是11點半了,看想著早上繼續寫文章是來不及了,不如先回家吃飯把。
這就是不夠明確和具體帶來的后果,計劃中只安排了寫作,但是在哪里些,寫那些內容,寫多少字,寫到幾點鐘,這些都沒有制定出來,造成的后果就是會耗費大量的時間來思考這些問題。
一個好的的計劃該怎么制定呢?這里推薦大家使用SMART?原則。
我以寫作為例,解釋下每個字母的含義。
S(specific):確定具體的(例如:設定目標位為:寫某某文章的讀后感,而不是:寫作)
M(measurable):可衡量,要量化。(例如:字數至少達到1500字,而不是:一篇文章)
A(attainable):可完成(例如:設定目標為:字數20000字,配圖10張以上,這可能超出了能力范圍)
R(relevant):相關性 (例如:不要把與寫作無關的事情加進來)
T(time-bounding):設定完成截止時間
4、不做太難的事情,在舒適區邊緣行動。
為什么我們做事情總是容易半途而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做得事情太難了,超出我們現有能力范圍之外。
比如一個平時根本不運動的人,想要通過跑步來減肥,他一上來就跑個3000米,第一天他可能堅持下來了,但第二天、第三天可能就放棄了,因為一次性跑3000米對他來說太難了,他因該從慢走開始,然后運動幾天后跑走結合,再過幾天后開始慢跑,等身體也適應了慢跑的節奏后,開始加快速度,但要一點一點往上加。
最合適的跑步速度應該是:有點喘,但能堅持下來。
當然,也不能掉入另一個極端:一直待在舒適區里,不去挑戰新的難度。
還是以運動為例,如果你只是慢走,也不增加走的距離,那你可能永遠也減不了體重,肺活量、肌肉強度等身體指標不會任何改進。
5、鍛煉身體。
我們以為那些學習更刻苦,更努力的人,是因為具有更強的意志力,更強的精神力量,但其實所謂的意志力、精神力量本質上還是和一個人的肉身有關。
一個身體更強壯、更健康的人肯定比一個體弱多病的人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精力意味著更長時間的堅持、能投入更多的時間、效率也更高。
所以,鍛煉身體不僅能強壯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還能幫助我們提供意志力。
6、增加進度條。
玩過電子游戲的人都是知道,大部分游戲都有一根進度條,用來表示你的經驗值,以及還有多少經驗值你可以升到下一級。
不要小看這根進度條,有了它,這個游戲你就會不停地玩下去,因為它給玩家提供了一個確定性,就是讓玩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當前的進度在哪里,還有多少經驗值才能升級,人類大腦偏愛確定性的事物。
其實,我們的人生成長過程也和玩游戲打怪升級一樣,都是不停的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然后取得經驗值,獲取獎勵,但我們的人生沒有進度條。
有時我們遇到了困難卡在某個地方了,怎么也過不去,因為看不到進度條,不知道過了這關后,下面還有哪些困難,到底還有過多少關才能升級,所以,很多人干脆放棄了,不玩了。因為后面的事情不確定,我前面說過,人類天生喜歡不確定的事情。
這時,不妨自己給自己加個進度條。
假如你的人生目標是成為一名職業作家。然后把這個終極任務拆分,比如說拆成幾個階段:首先是成為一個作家;第二階段,成為一個在網絡發表過閱讀量10萬加的作家;第三階段,成為一個作品能賣出去錢的作家;第三階段,......
怎么實現第一階段呢?你規定達成第一階段的經驗值是100,完成一篇10000字的文章獲得10個經驗值,當你寫完10篇萬字以上的文章時,你就可以以想世界宣告,你是一個作家了。
好了,接下來就是完成第二階段,它所需要的經驗值是1000,現在寫一篇萬字以上的文章經驗值降為1了,拆解一篇范文的經驗值是5,報名寫作課的經驗值是10......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給你的各種努力行為定一個經驗值,然后沒完成一個小任務,就增加相應的經驗值。
這時有人要問了,等到我累積了1000經驗的時候,寫得文章還是沒有一篇過10萬加,該怎么辦啊?
我想說的是,即使這樣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不是切切實實的行動了,然后收獲了成長和進步了嗎?我們給自己加進度的目的是什么?不正是讓自己能夠堅持做一件事情嗎?相信我,如果你真的堅持下來了,你是不會在乎那個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有沒有完成的,因為你之前完成的那些無數個小任務,會給你帶來持續前進的動力的。
7、借用“重復”的力量。
《禮記·中庸》有一句話叫:”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我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就是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得不怕用“笨辦法”。現在的人普遍都很焦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快速的完成一件事情,“30天了解一個行業”、
“三個月學會一項節能”、“每個月體重減10斤”、“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30歲前財富自由”.......但現實就是:有些事情就是無法速成的,有些過程就是不
省略的,比如“懷胎10月”,比如植物的成長。
什么是“笨辦法”?就是敢于比別人慢,敢于重復一遍又一遍的重復,一遍不成功就兩遍、十遍、白遍。告訴自己:我比較笨,不像別人那樣是天才,得比別人多做幾遍
才行。
8、建立(隨機)獎懲制度。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嗑瓜子總會停不下來,明明瓜子也不是那么美味呢?
因為嗑瓜子容易帶來反饋,而且還是在正反饋。你每嗑出一顆瓜子,就是一個微小的成功,成功帶來的正反饋給嗑可下一顆瓜子提供動力,
這樣就會一顆接一顆不停地嗑下去了。我們的行動依賴外界的反饋,正反饋帶來動力,負反饋帶來阻力。
建立獎懲制度就是人為的給我們的行動制造反饋,當我們做出有利成長和進步的行為,比如閱讀和鍛煉,就要及時給與獎勵,為下次的行動提供動力;當我做出不利與成長和進步的行為時就要給與懲罰,比如玩手機和睡懶覺等。
我一個200斤的同事為了激勵自己減肥,給自己了這樣的獎懲制度:瘦2斤獎勵自己看一場電影,瘦10斤就給自己獎勵一個限量的海賊王手辦,瘦下去越多獎勵越大;
當然如果喝了一杯奶茶,就懲罰自己操場跑3000米,連續3天沒有運動,就懲罰自己3天不能玩游戲......
他這樣做之后,半年內還真瘦了30斤,而且這個過程一定也不覺得痛苦,他還有信心繼續堅持下去,要把體重減到140為止。
9、借用“社會助長”的力量,建立社會監督機制。比如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行動。
一個人獨處時,和在人群當中,行為表現和心理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很多人一個在家時,他會引吭高歌,不管唱得好聽還是難聽,如果你讓他再KTV里唱一首,他是死活不肯的,因為他在外人面前必須維持自己的形象。
當我們在圖書館或者自習室里,周圍的人都在安靜的學習和看書,這時我們更容易去學習而不會只顧玩手機,因為我們出于自我形象維護的需要,不想被周圍的人覺得自己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還很裝的人。這就是“社會助長”的力量,它無形中起到了一個監督的作用。如果你覺得自己一個人時容易分心,不自律,可以找志同道合的的小伙伴一起努力,現在網絡上就有很多人在一個直播間共同學習,效果還不錯。
10、買貴的學習“裝備”。
許岑在得到APP的課程《如何成為有效學習的高手》中,說到自己練習吉他的事情。
他說他當初學習談吉他的時候,買了一把47000塊錢的吉他,而且這錢還是問別人借的。
自從買了這把吉他后,他練習變得更專注了,每天都要至少連4個小時,他說:“47000塊錢的吉他,你少彈一會兒就是一種浪費啊!”
你想假如是你的話,花了47000塊買了把吉他,不練出名堂來是不是有一種虧大發了的感覺,就算碰到點難處,你也會咬咬牙堅持下去,對不對?
如果你的吉他只是花了幾百塊錢買的,要是碰到困難,你可能就會放棄了,因為你心里會想:幾百塊錢我還虧得起。
“厭惡損失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損失會比收益更敏感,也就是說丟失100塊錢帶來的難過感受,比得到100錢帶來的喜悅感受更強烈,人們會盡量避免體驗那種失去的感受。
比如你想學籃球,并計劃每天練習1個小時,于是你買了一個1000元的籃球開始練球。練了2天后,你覺得每天練球很累,不想練了。
那么這時等于你損失了1000元,如果這個損失帶來的不愉快的感受比練球帶來的感受要強烈,你就會繼續聯系,反之就會放棄。
所以,理論上來說,你買的學習“裝備”越貴,就不容易放棄。
這里的貴是相對而言的,是對應個人的經濟水平的,價格在承受范圍之內,但是損失了會讓人難受好一陣的那種。
11、選擇或創建合適的環境。
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就是人在籃球場邊上,看到有人在打籃球,就很想上去打一場,我在家里的客廳的時候,就沒有這種沖動,反而總想打開電視找部電影來看。
這就是環境帶給我們暗示作用。在餐廳里就像吃飯,在KTV里你就像唱歌,在運動場上你就想運動,在泳池邊你就想下去游泳......
那么,為了讓我們能更好的學習,就一定不能選娛樂的場所,而是要選那些帶有“這是學習的地方”這些提示的地方,比如圖書館、教室、書房等。
如果自己家里有書房的小伙伴們,一定不要在書房里打游戲、玩手機、刷劇等這些娛樂活動,書房一定只能是學習的地方,這樣當你在書房里時候,你就會主動學習,
而很少會拿起手機娛樂,因為潛意識會暗示我們,這里是學習的地方,不是玩手機的地方。
12、主動休息:休息是為了更好的行動。
大多人不會主動休息,都是一直不停的做事,等到身體感到累了,腦子不靈光了,才想起來該休息了。
其實,這種做法不是很合理,等到我們的身體和腦袋吃不消了才想到要休息的時候,我們已經超負荷、低效率工作了很久了,想要恢復到高度專注水平的話,需要更長的時間休息。
如果想要大腦保持一致高效的運轉,能夠一直保持專注,就得學會主動休息。通常來說,每隔40到45分,就應該讓大腦休息一下了,這就是為什么學生上一堂課的時間是45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