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是一個難題,人常常會在這個難題面前猶豫不決。拒絕了吧,會擔心傷害關系;但不拒絕,自己會越來越累,不堪重負,最后怨恨不已。少一個朋友會如何呢,其實不會如何,因為沒有這個朋友會有其它的朋友,沒有這個關系就會有其它的關系,時間和空間總在那個地方,只要你想,總會有人去填補。
但拒絕于很多人就是個難題,它的難就在于,我們賦予拒絕的含義不僅僅是拒絕的本身。我們感受到的不是拒絕一個人,一件事;而是在拒絕一份愛。自己內心中的愛本來就很少了,如果再去推掉一份可能會獲得的愛,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最讓自己為難的事情,是早年的被忽視、不被關愛的經歷和身心感受在拒絕別人的那一刻,經由投射的方式再次被自己體驗到了;而在另一方面,自己在現實中早就為不能拒絕累得身心疲憊。焦慮便由此產生,猶豫的過程便由此開始。
記得高中時看杰克倫敦的小說“渴望生存”,看完了,自己也覺得饑餓了幾天,可見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下生存下來的人,不論有多少食物擺在他面前,他依然難以忘卻和狼搏斗而生存下來的情形,他依然要豐衣足食的生活中囤積食物;等同體會一下,就知道一個早年缺少關愛的人,在拒絕的那一刻需要克服的焦慮感是有多么的巨大了,在他的感受中那是唯一的事物,不能失去。
作者:湯海鵬,前武漢市中德心理醫院院長,現深圳子和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