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第一次知道三毛,是從朋友那借閱的《夢里花落知多少》這本書里讀到的。才知道她是一位實實在在存在的作者,而之前我對三毛的印象,停留在那個頭上有三根毛的流浪孩子身上。
相遇本是偶然,后來演變成了深深的喜歡。那時的我常常獨坐床頭,膝頭靜放一本三毛的書。我讀著,恍若穿越了時光,和她共同經歷著故事的跌宕起伏。我的一顆孤寂的心,也終于找到了溫暖的出口。
02
三毛寫過很多文章,那種撒哈拉沙漠充滿異域風情的描寫,一個個生動而有趣的故事讓人欲罷不能。三毛去過很多地方,卻偏偏鐘情于撒哈拉沙漠。也許喜歡沒有原因是忠于自己內心的交代。沙漠在她看來是充滿魅力的,那種美震撼人心。她渴望擁入沙漠的懷抱。
本以為自己注定孑然一身在沙漠里留下。卻意外的邂逅了一場愛情,其實哪有這么多意外,她在命中注定會遇到那個愛她甚過愛自己的男人,那個等了她六年從一個陽光大男孩變成一個留著大胡子有故事的男人。如果遇見是愛情的最浪漫開始,那么經歷了六年的愛情長跑終于確定了彼此,也許就是愛情的最好的結果。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結成了夫妻,她給她丈夫取了一個中文名叫和曦,只因和曦是西班牙人實在對曦這個字的筆畫深感困難,她才又化繁為簡給他改名為荷西。他們的愛情就像一首動聽的樂曲,不管在哪里演奏都會引起共鳴。
三毛說她喜歡收集舊的物品。有些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東西在她的眼里卻是寶貝。她和荷西在居住地附近的廢棄堆放物里找到了很多東西,拿到家里變身成一件件獨特的家具。三毛將在撒哈拉沙漠的家打造的很美,和周圍的簡易搭建的只防風沙的房子不同,有朋友來到她家都說Echo你家的房子像一件藝術品。荷西送三毛的結婚禮物不是鮮花不是鉆戒而是一塊完整駱駝頭骨,而這卻讓三毛高興的手舞足蹈。念舊物是有情義的人做著癡情的事罷了。
撒哈拉沙漠賦予她的不僅是一段愛情的佳話而且是取自大沙漠的題材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故事。那一本《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留給讀者的印象就像小孩第一次進游樂園一樣充滿好奇與快樂。
如果這個女子一生都這么平靜而浪漫的活著,那么她許只是默默開放的花朵,而她寧可做奮不顧身只愿那一剎那美麗的獨特煙火。
03
也許越經歷了一些事,越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三毛用獨特的方式演繹著自己的人生。
她曾經從學校輟學鎖住自己的內心七年,不敢出門,不想見任何人。她陷入了深深的自閉。父母勸慰她,心理醫生定期給她治療,作用甚微。七年的那段時光就像掉進了無底的黑洞呼吸著令人窒息的空氣……而這七年唯一讓她感到慶幸的是有很多書給她陪伴,這讓她積淀了豐厚的知識,以至日后寫起文章來如行云流水。現實充滿著打擊,幸好三毛絕處逢生。
蒲公英隨風而逝飄向不知名的遠方,也許三毛注定流浪,去往一個一個地方。不為看沿途的風景只為給內心找一個歸宿。在一個寂靜無風的午后,三毛獨自在家的心再一次感到極度的不安。而她的不安和害怕終究是發生了,荷西的同事跑來告訴三毛,荷西在海里遭遇了不幸。這消息如雷貫耳,三毛的腦中嗡嗡做響,她不敢相信顫抖著來到海邊,潮起潮落,黃昏的海灘壓抑著,明明好好的人兒,為何就被這無情的大海給吞沒了。眼淚早已淌滿了三毛蒼白的臉,她的手抓著細沙仿佛破碎的心在指縫間一點一點流走,嘴里一遍一遍叫著荷西的名字。他的丈夫離他遠去了,連尸首都沒留給她。三毛不甘心,在海灘上竭嘶底里哭著叫著過了一天一夜,直到喉嚨再也發出聲音,直到白晝的一絲光芒來臨,荷西的尸體漂浮到了岸邊……悲慟欲絕的三毛一度想要自殺,想去陪著深愛的丈夫。只是年邁的父母那個三毛筆下守望的天使,因為荷西的離去他們的心也是碎了又碎,失去了兒子不能再用失去女兒來打擊他們。三毛不忍心,她同樣深切的愛著他們。在一次次來過丈夫墳塋前哭訴后,在一次次燃燒自殺的念頭后,她開始學著尋找生活的勇氣。就像那首《橄欖樹》所唱的一樣“不要問我從那里來,我的故鄉在何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三毛又一次踏上了漂泊之路。
人們常說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只是有時候出發之前就帶上了那顆受傷的心。
04
三毛的一生,有過輝煌和浪漫,也經歷過和心愛的人生死離別。她曾說:“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也就是這樣的她,在經歷了生活的世態炎涼以后,對于生命有了自己的堅持和理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三毛在四十多歲的時候選擇在醫院結束了自己的年輕生命,讓愛她的人措不及防的失去了她。
她曾經說:“如果有來生,我愿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不管她是陳懋平、陳平、Echo還是三毛,她只是在做自己。無論世事怎樣紛雜,她像一朵潔白的蓮花。擁有自由浪漫的靈魂,注定會選擇一條屬于她自己的路去走。世人又何須多言。
想起那個頭上只有三根毛的孩子其實他們的相似之處又何嘗不是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