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永澄老師碎片化信息管理共創的首批成員,本來是想著如何脫離泛濫的碎片信息帶來的煩躁和壓力感,更有效的利用信息,沒想到最后竟走進了一元化筆記的新世界。
無拘無束的記錄自由
已經有將近兩年的時間,構建起了適合自己的電子筆記系統,幾乎完全拋開了紙質筆記。剛開始我猶豫了很久,但看的老師堅定的樣子,我開始期待紙質筆記能給我帶來全新的體驗和感受。
一元化筆記的核心是,只用一個本子,時間作為唯一維度,一切內容只順著時間順序去記錄,不做任何的分類。這對于一個追求極高整理性的人來說,一開始真是很難接受。當我看到老師拍的筆記視頻,驚訝地發現不僅知識筆記沒有分類,連計劃、時間記錄、個人感受都混雜在其中。轉念一想,這有什么不可以呢?我放下一切的執念和懷疑,聽話照做,開始了我的一元化筆記本之旅。
相比于電子筆記,紙質筆記有更豐富的書寫自由。不受格式影響,隨意涂寫、繪畫、剪貼,這種自由讓思緒更流暢,也帶來了孩童般歡樂的感受。
隨手可記,及時捕捉想法
一個本子帶在身邊,隨時都可以拿出來書寫,解決了我之前因為工具而無法及時記錄的問題,再不會因為沒有隨身攜帶相應內容的筆記本或者是不方便做電子記錄,而影響我去處理當下的任務,被阻礙被拖延而滋生的負面情緒,提高行動效率,避免堆積。
任何想法也都可以隨時找一個空白的頁面進行記錄,不需要去思考,我要記在哪個工具,放在哪個分類下面,或者先記下來,最后還要花時間去歸檔。
筆記的意義,創造而不是收集。
很多人都做過信息管理,花了大量時間收藏信息,為他們做分類歸檔,卻沒有對信息內容去學習和處理。所以我們到底為什么要做這些筆記呢?既然現在電子化這么方便,隨時都可以搜索到知識點,何必要把它再搬遷在自己的本子上呢?
一開始大家都會為如何從不分類的一元化筆記中調用信息提出疑問。但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不斷實踐、體驗、內化,成為自己大腦思維和身體肌肉的一部分,當我需要時,我就可以直接找到它、使用它,而不是去翻筆記本。根本就不存在調用的問題。而我們擔心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去體驗他,實踐它。
去體驗,去記錄,去發現。
體驗是用身體去驗證,我們的生命歷程是有一個個親身經歷和感受組成的。認知是通過經歷形成具體的身體感受,與原有的內在系統進行整合,之后才形成想法,最終通過語言這個載體來表述。
通過記錄,將零星的、散落的所有感受想法,整合起來,像結晶一樣匯成一個最終可現的成果。今天的這篇文章也是由過去三周的體驗中一點點匯集而成,若沒有記錄,有很多東西都早已被遺忘,更不會從中發現什么。
創造來源于新體驗。
去尋找每天的新體驗,提升了我們覺察的敏銳性。記得有一天晚上準備寫感受打卡的時候,腦中并沒有閃現出一個具體,深刻的新體驗。本想就當做沒有新體驗的一天吧,但隨即又把這一天回顧了一遍,發現了很多不一樣的瞬間,這些都是新體驗呀。這一刻我深刻的理解了,為什么創造就是新體驗,這也又一次驗證了體驗,帶來學習。
WWW+EBI,看到現在的閃光點,也看到了更好的樣子。
我非常喜歡每天復盤的這兩個部分。
WWW(well with what)在這一次中,做的好的事情是什么?
這個問題非常具有積極能量。讓關注于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我們,可以從消極狀態走向積極狀態。看到自己做的好的事情,就是給自己的一個鼓勵。
EBI(even better if)下一次把什么改進,可以讓結果變得更好?
今天可以解決一個小問題讓未來做得更好?
想要一下子解決一個大問題很難,但是能找到當下就可以解決的一個小問題容易得多。而大問題不就是由一個個小問題一點一點解決而來的嗎?每天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能夠讓我們回到當下,降低心理的負擔,找到可見的、更好的未來,并落實到具體可行的行動。
再次踐行積極主動,享受它帶來的收益。
記得up小姐姐告訴我能夠入選首批成員,只看到了我私聊她表現的積極主動和強烈意愿。足夠想要的東西就要在各個方面都積極去爭取。
積極報名作為整理官,為大家整合群內信息,與伊拉小姐姐探討如何更好的建立共創文件夾,又與優秀的整理官思銳大哥討教如何更好地做信息整理。正是這一步步的積極主動,讓我成為一元精華整理小分隊的成員之一,除了能夠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和精進,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獲得機會得到肯定。
賦能循環
每當我被一些小問題帶入困境,我都能想起這個模型,幫助我走出谷底進入豐盈充沛的狀態。只要做起來,就可以聚焦問題,面對挑戰,涌現方案。正是在一次一次的實踐中,讓我一點一點的理解這個模型,逐漸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就可以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