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家好,我是老藍。
第一次聽到“共情”這個詞,是在幾年前網上看到很多人批評某個著名的綜藝主持人,說她缺少共情的能力,看到別人出丑,發生了不好的事情,
不但不去安慰還在那哈哈大笑。
所謂“共情”就是,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緒,代入他人的情緒,比如看到別人傷心,你就想安慰他們;看到別人日子過得艱辛,你也跟著難受,想著怎么能幫著一把;
看到弱小的人被欺負,你會生氣,可憐那個被欺負的人;看到別人身上發生了好事,你也跟著高興;別人比賽拿了名次,你也跟著歡欣鼓舞。
02
以前,大家都在批評那個缺乏共情能力的主持人的時候,我覺自己將來碰到這種人的時候,一定要遠離,因為他們對人對事都太冷漠了。
但這些年來,漸漸覺得太容易共情,不是一件好事,反倒開始羨慕那對人對事很少共情的人了。
你仔細觀察這些年來在互聯網上發生的各種熱點事情,被當做韭菜收割的都是那些容易共情的網友。
比如有女子在網上寫小作文,控訴歌星丈夫出軌,一大群網友看了小作文后,不論青紅皂白,一邊倒的指責謾罵男歌星,結果到最后發現男歌星是無辜的,
根本沒有出軌。當真相大白的時候,當事人早已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離場了,只剩一群被利用的網民那里目瞪口呆。
有一點很奇怪,很多人會對網絡上的陌生人(包括各種名人)共情,為他們苦、為他們笑、為他們抱打不平,可是到了現實生活中,他們卻很少關心身邊的人:對自己的父母不聞不問,對另一半也不怎么關心,寧愿玩手機、搓麻將打牌也不愿多陪陪孩子。
也許是因為他們對陌生人的共情是廉價的,只需寫幾句留言發泄一下情緒,然后隨手轉發一下表示自己的立場,就好了。
而現實生活中,他們卻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他們需要去陪伴,需要去傾聽 ,需要去行動,需要去努力,需要去理解......
03
太容易共情,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會消耗一個人內心的能量。
一個人內心的能量是有限的,對什么事、什么人都輕易的共情,就會把能量都消耗掉,等到你的家人需要關心愛護理解支持呵護的時候,你反而變得冷漠了。
那些讓你共情的事情,通常是不大好的,負面的居多,如果你每天接收的都始終這些負面的東西,你的內心也會被負能量的東西污染,你個人也會變得消極和負面。
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構成,是由他從外界接收的信息決定的,每天接收的都是垃圾信息,那么他的內心只能構筑出一個骯臟的世界;如果他接收的信息都是正面積極的,
每天看到都是好人好事,他的內心一定是正面陽光、積極向上的。
卡爾·紐波特在他的《深度工作》一書說過:“你的世界是你所關注事物的產物。”“我們的大腦是依據我們關注的事物來構建世界觀的。”
你再仔細觀察你身邊的強者,會發現他們都是冷靜克制的人,不是給人冷漠的感覺,而是不輕易表露情緒,能夠客觀的看待各種事情,不會輕易表態,也不會輕易下結論。他們的情緒不會被外機帶著走,始終保持一種平靜客觀的狀態。
不要關注那些不相關的外人和事,不是叫你冷漠,而是隔離,遠離爛人爛事,因為你不了解他們,你也不了真相,把你的能量同情心收起來,注意力都收回來,多多關注下自己的內心,以及你的家人和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