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緒相當于大腦的一個報警器。它不間斷地掃描著周圍的環境,一旦監測到環境中存在異常信息,就會立即給身體發送信號,讓身體切換到對應的狀態。
2.為了快速應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大腦進化出了“情緒”功能,作為在緊急情況下掌控身體的應急措施。情緒的一個功能,正是大腦通過外部刺激,讓自己進入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之中,從而迫使我們盡快采取行動來應對這種不穩定,回到穩定的狀態里。
3.為了更好地趨利避害,大腦被塑造得對危險遠遠比對收益更敏感。哪怕是好壞參半的結果,大腦也會自動對壞結果賦予更高的權重,更加謹慎地對待。這就導致了大腦總會過分夸大可能到來的危險,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威脅上。
4.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因為意志力的耗竭讓我們感到疲憊,而是因為我們認為“意志力即將耗盡”從而感到疲憊。只要我們不這樣想,就可以一直使用意志力,去獲得更佳的表現。
這一點也可以用前面提到的“預測原理”來解釋:重點不是我們實際還有多少意志力,而是大腦對這一點的預測。正是因為大腦預測自己還有意志力,才不會表現出“自我損耗”。
我建議你試著告訴自己:我的意志力是無限的,只要我想去做,就能夠做到。
5.如果你相信意志力無限,那么至少意味著:你對自己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是有信心的。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問題,你就不容易把它當成一種壓力、一種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你會把它當成一種挑戰,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讓自己興奮起來,從而充滿熱情。
6.個人成長是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對環境和外部世界的信任,二是良好的認知能力。
7.給孩子過多的壓力,過度地壓制孩子娛樂、休閑的需求,總是在拖延和推遲對孩子的承諾……這些行為會反過來降低孩子的幸福感,損害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腦發育,而這才是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的更大風險。
8.如果一個人認為意志力是有限的,那么他就更容易有放棄的理由——他會把放棄這件事歸咎于自己缺乏意志力,進而因為尋找到一個解釋而順理成章地給自己的放棄一個臺階。
人是喜歡尋求解釋的動物,總是傾向于把許多不足和缺陷,解釋為自己缺乏某種特質,從而令這種不足和缺陷變得更容易被接受,避免產生認知失調。但這樣做對于彌補不足和缺陷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9.很多人之所以能夠自律,并不是他們喜歡苦行、喜歡逼迫自己,而是因為他們從中獲得了樂趣,他們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并能從中感受到價值。
他們并不是靠意志力在逼迫自己,而是享受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感覺,喜歡這種不斷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的過程。
10.是什么因素在阻礙著我們去改變?
答案是:大腦的慣性。
大腦總是希望按照既往的路徑、既往的模式去行動。任何對既往路徑的改變,都是對穩定性的打破,會引起排斥和不適。
你無法堅持運動、鍛煉的習慣,是因為缺乏意志力嗎?不是。是因為你一直以來都習慣待著不動,大腦一時間適應不了“運動”模式。
我們周圍的環境,也會反過來增強大腦的慣性,加強我們的阻力,束縛住我們的腳步。
11.大多數創業模式是一個人先發現了某個需求,自己想辦法去滿足它。掙到第一桶金之后,再在這個基礎上去擴充團隊,引進資源。
一家公司,很多時候是先有一個極其簡單的系統,已經開始運轉了,再在它的基礎上不斷去完善、改進。
因此好的公司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優化”出來的。
12.有效的自驅,是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最簡單的模式,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優化,最終讓它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13.真正有效的改變是漸變,而非突變,是當你回顧過去時,連自己也感到驚訝:我過去怎么會是這個樣子?一切改變就發生在不知不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