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ilei
學習筆記,思考與感悟!
13|對世界的應該思維:為什么我總看不清現實?
應該思維和愿望的區別
- 根本的區別:就是不能容忍現實跟我們的愿望不一致。
- 重要的區別:當我們想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是愿望的主人,我們支配著我們的愿望。
首先,當一個人說“我一定要做到!”的時候,他其實并不是說一定能做到這件事,而是說他有投入和奉獻的決心。這個決心不是關于外在世界的,而是關于他自己的。第二,如果一個人把決心看作是一種愿望,而不是必須要完成的事情,會讓他變得更加靈活。
通過這節課,我第一次認真審視“應該思維”&“愿望”的區別。我是我家最引以為豪的孩子,從小成績好,乖巧懂事,第一個考上名牌大學并且選了一個之后所有人都會求助于我的職業:醫生。用得到你,別人自然看得起你。但是我妹妹和我完全不一樣:我內向,她外向;我喜歡宅在家,她喜歡跑著玩;我省心,她費勁;我學習主動,她需要人看著;我喜歡自己思考,她難一點就直接求助……但是我爸媽在她身上花費的心思和精力遠多于我,各種補習班、拔高班還有興趣班。但是我爸媽有一點看的非常清亮:我妹肯定沒有我學習好,不是我妹笨,而是我妹不是應試教育學習這塊料。她在其他地方聰明的不行。所以,我家里的氛圍非常輕松,沒有什么太多憂愁,該寫作業寫作業,該玩就玩。努力歸努力,花錢歸花錢,投資歸投資,但是產出怎樣不好說,但是我爸媽做到了問心無愧,剩下的就是我妹妹的造化了。也許不能大富大貴或者名垂千古,但我覺得她的生活應該是很幸福的。
14|對自己的應該思維:為什么我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
- 應該思維的本質:用別人的標準來代替自發行動的思維方式。
- 應該思維是一種“暴政”:因為它既會阻礙我們真實情感的表達,讓我們的行為變成一種模仿,又會固化我們的思維,造成我們思維上的非黑即白。
- 當我們按照外在世界的標準設定人生目標時,很容易就變成應該思維牢籠中的囚徒,不再能看見世界的灰度,也不再擁有思維的彈性。
老師講的很好,應該思維是一種暴政,當我們按照外在世界的標準設定人生目標時,很容易就變成應該思維牢籠中的囚徒,不再能看見世界的灰度,也不再擁有思維的彈性。但有獨立思想的人畢竟是少數,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見,能夠不畏懼世俗的眼光,追隨自己的本心。可是,你如果問身邊的人,他們真的知道自己的本心是什么?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他們就這樣活著,活在世俗的眼光當中,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或者起起伏伏。如果沒有人逼著他,也許連現在這個水平都達不到。世俗的標準更像是一種教化,當個囚徒有時候也沒什么不好。
如果一個高中生不想學習,家長老師社會都覺得他需要好好學習,那應該遵循什么?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是世界的標準不對還是我太小不懂事?
15|絕對化思維:人為什么會陷入悲觀主義?
絕對化思維的本質是什么?這跟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關。這種抽象化思維能力擅長總結經驗規律,提高生存率,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傷害抽象化,夸大防御范圍。而絕對化思維,就是對傷害的抽象化。
悲觀思維的三種抽象方式
- 永久化:時間維度上,覺得這件事會一直發生
- 普遍化:從一只烏鴉黑,推廣到天下烏鴉一般黑
- 人格化:覺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針對我的,都是我的錯,才會讓這些壞事發生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悲觀的孩子,原因可能在于內向的性格還有與之伴隨的不善言談。但聽了今天的課程,我忽然發現我應該是一個樂觀的孩子。雖然我表面上看起來苦大仇深,但內心里確實是陽光燦爛的,因為我沒有典型的悲觀思維的三種抽象方式。
事物的發展是向前的,只要你通過錯誤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加上針對性的努力,終將會打破限制你的壁壘。永久化的存在,就說明我一直止步不前。
普遍化是一個好的詞匯,現在的研究都是基于大樣本數據得出的結論。我們可以從整體的數據估計你這個人怎么樣,但不能反過來。就像天下烏鴉一般黑,可以推出一只烏鴉黑。但反過來就沒有太多意義,因為一只烏鴉樣本量太少。
世界是復雜的,一件壞事發生有諸多因素,你只是眾多當中的一個。通過你的努力,你能改變的就是降低壞事發生的概率,但是到底發生不發生我們不知道。我們能做的就是看清哪些是我們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