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ubu.com/doc/explore/37525
理智腦雖然高級,但比起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
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擁有的獨特優勢---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做總比不做強!
拿出筆和紙,把心中的煩惱、擔憂、顧慮和欲望全部列了出來,大到人生愿景,小到10分鐘后要做的事,慢慢地,我勾勒出焦慮的幾種形式。(壽終正寢、健康、事業、配偶、子女)
·克制欲望,不要讓自己同時做很多事;
·面對現實,看清自己真實的能力水平;
·要事優先,想辦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環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耐心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改變量﹥行動量﹥思考量﹥學習量
學習的平臺期
耐心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延遲滿足,變對抗為溝通。和自己對話
讓本能腦和情緒腦感受到困難事物的樂趣并上癮,才是理智腦的最高級的策略。
“后娛樂”的好處是,將享樂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務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實,就像一種獎賞;而“先娛樂”雖然剛開始很快活,但精力會無限發散,拖延重要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人會空虛、焦慮。身體里的原始人也會傾向于支持“后娛樂”,畢竟這樣更舒適。
需要終身學習,因為掌握的工具越多,認知能力越強,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強。正如你知道了“元認知”,就知道了該如何反觀自己;知道了“刻意練習”,就明白了如何精進自己;知道了“運動改造大腦”,就清楚了如何激發自己的運動熱情。
凡事不要憑模糊的感覺判斷,要尋找清晰的證據。愿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真正的困難總比想象的要小很多。
任何痛苦事件都不會自動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擾,唯一的辦法就是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給它進入潛意識的機會,不給它變模糊的機會;即使已經進入潛意識,也要想辦法將它挖出來。當你感到心里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難受的感覺時,趕緊坐下來,向自己提問。讓情緒極度透明。
·到底是什么讓自己煩躁不安?
·具體是什么讓自己恐懼擔憂?是能力不足、準備不夠,還是害怕某事發生?
·面對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壞的結果是什么?
行動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選擇模糊。要把目標和過程細化、具體化,在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條單行通道,讓自己始終處于“沒得選”的狀態。
《史上最簡單的“不讀書法”》和《隱形的關鍵: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這兩篇文章中,都提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學習方法——憑感覺學習
“熔斷不讀書法”,一旦看到有啟發的內容,立刻停止讀書。停止讀書之后做什么呢?圍繞這個觸發點對自己提問。·為什么剛才這個點讓我有啟發?·我能夠把這個啟發點用在3個不同的事情上嗎?·這個啟發點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知識?
先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
元認知能力總能讓你站在高處俯瞰全局,不會讓你一頭扎進生活的細節,迷失其中。主動元認知:你能意識到自己在想什么,進而意識到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進一步糾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終做出更好的選擇。元認知能力總能讓你站在高處俯瞰全局,不會讓你一頭扎進生活的細節,迷失其中。
學習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經歷。
如果沒有元認知,我們將不能自稱為“人”;如果元認知能力不強,我們也很難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成為自己人生的思維舵手:自控、審視、反饋、思考、提升
元認知能力強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對模糊零容忍。比如,閱讀在你眼中可能只是用眼睛掃描文字,快速地把這本書掃完,而在有些人眼里,閱讀就是和高層次的人聊天,他們賦予閱讀這樣的意義,內動力就會完全不同。
·針對當下的時間,保持覺知,審視第一反應,產生明確的主張;
·針對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時刻明確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針對長遠的目標,保持思考,想清楚長遠意義和內在動機。
本書上半部分完:
到現在為止,對我觸動最大的兩點,第一就是元認知:
做自己思維的舵手,對模糊零容忍。
·針對當下的時間,保持覺知,審視第一反應,產生明確的主張;
·針對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時刻明確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針對長遠的目標,保持思考,想清楚長遠意義和內在動機。
第二是克制欲望,不要讓自己做太多的事,focus。
所以我剛看了一下,做DS最小需要學什么東西?我準備列長期計劃,哪個月學什么。再做一個每日的計劃,每天都按照相同的時間做相同的事情。上午就學數學統計,下午就去做coding。而且一段時間每項就選定1-2個教材/課程,直到學完為止。
下半部分
思緒-活在當下-身心合一(任務心態,身心分裂)-目標清晰選擇少-集中聚焦-不再浮躁-深度學習-
拉伸區
積累
走神可以讓我們活在任何時候,唯獨不能讓我們活在當下。身心合一的要領不僅是專注于當下,更是享受當下,而這種享受必將使我們更從容,不慌張。
讓注意力回到當下,改變了自己的底層行為模式。我們的煩惱就會慢慢減少,精力就會更加旺盛,情緒就會更加平和,身體就會更加柔軟,感知就會更加靈敏,思考就會更加深入……
“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第一,有定義明確的目標。目標定義越明確,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會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進。如果目標太大,那就將它分解成小目標,這樣做也是為了使目標更具體、精細。
第二,練習時極度專注。短時間內投入100%的精力比長時間投入70%的精力好,因為專注的真正動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斷發現技巧上的微妙差異和持續存在的關注點,精力越集中則感知越細微。大腦在學習的時候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意識”的專注模式,另一種是“潛意識”的發散模式。
第三,能獲得有效的反饋。反饋也可以通過書籍影像、與他人交流或者自我反思來獲取。
第四,始終在拉伸區練習。
·審視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動吸引還是主動選擇?
·審視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還是極度專注?
·審視自己的練習量——是淺嘗輒止還是大量投入?
一是像對待考試一樣對待家庭作業(像做面試題一樣做練習項目,像實際生產環境一樣仔細coding)。
拆解目標,目標清晰了之后,“極度專注”也自然能做到了。
深度學習
觸動>描述>應用
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讀幾次以后,把它翻譯成中文;一星期之后,再將中文反過來翻譯成英文,翻譯期間絕不查閱英語原文;翻譯好后再與原文比對,找出自己翻譯的錯誤、失誤和不夠精良之處。
深度鉆研,生產內容vs輕度學習,消費內容
被動學習:如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這些活動對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為5%、10%、20%和30%。
主動學習:如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將被動學習的內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人的能力分為知識、技能和才干三個層次:知識是最不具遷移能力的,你成為醫學博士,也照樣有可能不會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專業技能組成,遷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層面,職業之間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一些人能夠輕易地跨界,因為他們通過深度學習已經擁有了某些才干。
真正的知識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運用它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解決實際問題。
但凡收獲一個感悟、了解一個觀點或是學到一個知識,只要觸動了自己,就要想辦法讓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辦法就是主動關聯到別處,并讓自己的行動發生改變。時常問自己: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么地方?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觸動自己的信息點;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即關聯生活中的其他知識;
·我的應用,即轉化為行動,讓自己切實改變。
一是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解釋新知識,這會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對新知識做出反應。
二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順利提取知識,提取不出來的知識就是偽觸動。
三是在生活中能夠經常練習或使用這些知識
·用是最好的學;·輸出倒逼輸入·請用作品說話,輸出、反饋
極度專注、主動休息、循環往復。
注意力的增強回路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最初的選擇:早起!要事第一!
行動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撐下才能得到重構。
做規劃的目的并不是讓自己嚴格地按計劃執行,而只是為了讓自己心中有數。
“想清楚”才是一切的關鍵,就會主動實踐,重構自己的行動力。
想先看到結果再行動的人往往無法看到結果。
處在下一個認知層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個認知層次的風景,因而只能用狹隘的視角來判斷。
只有當我們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后,才會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少,這樣就不會想要那么多了,而欲望一少,焦慮消散,我們反而能更專心地做好手頭的事情。
知道或想通一個道理時,不要高興得太早,想想后面還要做大量的練習,這樣就不浮躁了。?
我們真正能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少。減少欲望,focus!
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