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氣名稱:處暑。
太陽直射:北緯7°50′。
物候緯度:北緯30~35°
觀察地點:徽州、運城
氣候氣溫:
徽州休寧——晴,有云;26~35℃
山西運城——多云;22~31℃
2018休寧氣候氣溫:雨,21~32℃
白日的蟬聲延續(xù)著殘夏的暑熱,夜晚的蟋蟀帶來了初秋的清涼。
陸續(xù)上市的山楂、蘋果、柑橘、梨、石榴……它們是盛夏最驕傲的成果,如今慷慨地把功勞讓給了下一個季節(jié)。
從夏至到處暑,太陽漸漸南去,但依然直射在北半球;白天依然長過黑夜,炎熱依然強過清涼。
處的漢字構(gòu)造本義,是停留,是居住,又衍生出停止、消退、隱而未顯等意思。處暑,既可以理解為炎熱的停滯與彌留,也可以理解為炎熱開始漸漸地消退——但無論如何,都不能理解為炎熱已經(jīng)消失。
彌漫在空氣里的,依然是暑熱。但畢竟季節(jié)已經(jīng)屬于秋季,所以人們用“秋老虎”這個詞語來形容這段時間的炎熱。有趣的巧合是,處字的繁體寫作“處”,就是取象于一只老虎的盤踞。
但太陽畢竟?jié)u漸南傾,夜晚畢竟?jié)u漸拉長,從山林的陰影和夜晚的黑暗里,有一絲絲清涼在孕育——這是小暑和大暑絕不可遇的奢侈。
處暑節(jié)氣的半個月里,中午是盛夏,晚上是初秋;晴天是暑夏,雨天是清秋。
宋代仇遠的《處暑后風雨》一詩,正寫出這個時節(jié)的冷暖:“疾風驅(qū)急雨,殘暑掃除空。因識炎涼態(tài),都來頃刻中。”
處暑,它既是最后的盛夏,也是最初的秋意。不冷不熱,五谷不結(jié)。越來越大的晝夜溫差,催促著谷物們作最后的灌漿,把陽光轉(zhuǎn)化為淀粉和糖類,并把它們注入“后代”的種子之中。
這是植物的智慧,它們在酷暑中感受到?jīng)鲆猓瑥臎鲆庵旭雎牭胶洌从昃I繆,自己度不過寒冬,那就讓更多的種子,以飽滿的狀態(tài)度過冬季。
而這又將是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盛宴,萬物關(guān)聯(lián),生生不息,這樣的繁榮與昌盛,與其理解為弱肉強食、爾虞我詐,不如理解為相互依存、各自進化。
大暑前后,是早秈稻收割、晚粳稻插秧的時節(jié);而處暑節(jié)氣,則是單季稻(中稻)開始收獲的季節(jié)。
我們知道,古代的作物就是單季的,秋字的意思本就是谷物的成熟。所以,無論還有多少炎熱,季節(jié)確實是來到了秋季。
但以晚粳稻為代表的二季谷物,此刻正奮力追趕著陽光,并與潛滋暗長的清涼賽跑:此刻還未開花,它們就成了無用的野草;此刻不能把陽光和水分轉(zhuǎn)為飽滿的谷粒,它們就成了秀而不實的荒草……
有些谷物早已經(jīng)進倉,有些谷物正在瘋狂地生長,有些谷物還等待著大地荒涼后,才可以播種——唯有一種特別的生命,將在處暑節(jié)氣里開始鄭重地播種。
這是人類,是人類中的青年、少年和兒童。
暑假將盡,暑熱將退,珍貴的涼意里,正是學習的黃金時節(jié)。
而教師就成了特殊的農(nóng)人,他(她)們在九月一號開始之前,在處暑這最初的一絲涼意里,開始了勞作:開墾,耕耘,等待著思想的種子再度在教室這塊特別的土壤里萌芽、瘋長。
當涼意再深濃一些的時候,就是詩意隨處蔓延的季節(jié)。
站在最后的暑熱里,我們眺望的不僅是涼意和秋意,更是最熟稔的詩意,而那詩意里,有著萬物最敏感的變化和變遷。
清平樂
宋 · 晏殊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jié),銀屏昨夜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