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孬張只見識過著名的白鹿書院和岳麓書院,卻不曉得國內最早的佛學書院所在地,就在我造訪的沅陵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它的名字叫“龍興講寺”。
于沅水江畔寬闊的觀光平臺觀瞻,映入眼簾的龍興講寺,其建筑規模與氣勢,狀若皇家殿堂。濱江觀光平臺乃新建,那修舊如舊、紅墻金瓦飛檐聳成的2000多歲雄寺,聳成一爿驚嘆。
走近山門,門楣鑲嵌的“龍興講寺”之上,兩廂與正中俱為金龍圖案。它提醒入寺香客和求學者:這里是皇帝敇建之神圣寺廟,莫可輕浮造次。
《尚書序》云: “漢室龍興,開設學校,九五飛龍在天,猶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謂之龍興也”。所謂講寺,就是弘揚佛法,講授文明之地。據了解:龍興講寺乃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第二年下旨修建,專于傳授佛學之寺院。太宗敕建江南講寺并賜名龍興,是希冀佛法傳播,感化“判服無常”之西南群蠻,實現教化一方,穩定一方,以"仁治"代替"武治"。
揣虔誠心入寺觀瞻,進殿出殿,穿廊越階,左顧右盼里感覺時光逆轉,我等似返回故朝。這座莊嚴的龍興講寺,由頭山門、過殿、二山門、大殿、后殿、東西配殿、檀閣、彌陀殿、觀音閣等構成,是一個無釘無鉚的木質結構群,共有14座建筑主體,乃唐代建筑風格。歷朝多次重修,留有許多宋明遺跡。推算其寺齡,它比岳麓書院早348年,較南岳大廟早97年。
徜徉現存最古老的書院,孬張打探龍興講寺軼聞趣事,竟有些收獲。據悉:唐代建寺后,歷代達官顯貴和文人墨客至此者甚多。其中,明代兩位著名人物董其昌和王陽明與龍興講寺的故事,頗有情趣一一
董其昌,乃明崇禎禮部尚書,大書畫家。他受命前往滇境巡視,路經沅陵時,突然患了眼疾,只得中途耽擱,于龍興講寺歇息調理。不曾想,寺內有高僧頗懂醫理,董尚書很快痊愈,由是他寫下“眼前佛國”匾額相贈,以致謝忱。
大學者王守仁(號陽明),早年曾被貶貴州龍場,后謫歸經過沅陵,應辰州學子之邀,在龍興講寺講授《致良知》一月。王陽明講學處,由其學生筑虎溪精舍,后改為虎溪書院。
大先生離寺前,不于紙上留言,卻在墻壁上題寫了一首詩,詩云:
杖藜一過虎溪頭,何處僧房問慧休。云起峰間沉閣影,林疏地低見江流。
煙花日暖猶含雨,鷗鷺春閑自滿州。好景同游不同賞,詩篇還為故人留。
光陰荏苒,沅水長流。欣見龍興講寺修葺完好,真乃古辰州之幸,今沅陵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