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收知識的時候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海綿式思維,強調知識的獲得;一種是淘金式思維,強調和知識積極的互動。這兩種方式可以互補長短,為了找到智慧的金子,我們必須先擁有一定的知識。顯然,善于對作者的觀點提出質疑是淘金式思維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心理評價:我會進行淘金式思維嗎?
我問過為什么別人要我相信某件事情嗎?
當我想到正在討論的問題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這時我會把想到的問題記錄下來嗎?
我評估過那些正在討論的問題嗎?
對某個問題我有自己的見解嗎?
如果回答完上面的問題,你發現你很少用到淘金式思維,那么請繼續往下看。
運用批判性思維的具體過程可以總結為:
確定論題->找出結論->分析理由(推理過程)->推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1.確定論題
論題:會話或者討論中出現的有爭議的問題。典型的論題有兩種:描述性論題和說明性論題。
描述性論題:針對有關過去、現在、將來的描述是否正確提出的問題。
舉例:引起高血壓的原因是什么?到2010年,大學學費將是多少?
說明性論題:針對我們應當怎樣做及對與錯、好與壞提出的問題
舉例:死刑應該被廢除嗎?對于失業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2.找到結論
為了確定結論,批判性思考者必須問:“作者或演講者著力證明的是什么”或者“他們的主要觀點是什么?”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結論。作者或演講者對這些問題的任何答案都是結論。
結論是由推理產生的,它起源于原因。結論是一種需要其他觀點支持的觀點。因此,無論什么時候,如果某人聲稱某件事是真實的或是應該做的,卻提不出任何證據來支持他的觀點,那么他的這個觀點就不是結論,因為他沒有提供可支持的證據。因此,沒有支持的言論僅僅是一些觀點而非結論。
如果我們認為某個觀點得到其他觀點強有力的支持,因而就相信這個觀點(即結論),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推理的過程。推理得到的結果就是結論。
3.分析理由
一旦確定了論題和結論,我們就需要理解為什么作者得出這樣的結論,而理由能告訴我們為什么。如果作者給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們就可能被說服并接受他的結論。
一旦找出了理由,當繼續往下讀或往下聽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回過頭重新理解它們。理由的質量對于論證的說服力有決定性的作用。結論依賴于理由的價值。不充分的理由絕對產生不了充分的推理。
4.推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劃重點!這里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所在!
書中用大篇幅介紹的內容都可以概括為尋找推理中不合理的地方。尋找的過程中有很多技巧,我把他們概括為:尋找歧義詞,推理中是否存在假設,推理中是否存在謬誤,判斷證據的可信度,分析所有合理結論。
4.1 尋找歧義詞
歧義詞主要是出現在論題或結論中的關鍵詞。我們常常誤解我們所看到、聽到的事情,因為我們認為某些詞語的含義是明顯的。但是有些詞語,可能每個人對它的理解和定義不同,概念含糊,就會產生歧義。
舉例:
廣告---幸運牌香煙能滿足你所有要求,并且每支只含有3毫克焦油,口感舒適。
論題:你會買哪種香煙?
結論(暗示):買幸運牌香煙;
理由:每支香煙只含有3毫克焦油,口感舒適
“口感舒適”的含義明顯么?每個人對口感舒適的感受不同,可能有人會覺得溫和的煙草味道是舒適的,但是也有人會覺得濃重、苦澀的煙草味道是舒適的。因此,在這個例子中,“口感舒適”就是一個歧義詞。廣告中常常充滿歧義。做廣告的人通過策劃來制造歧義,以此說服你相信他們的產品更好。
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你進行閱讀或傾聽,就要求自己尋找有歧義的詞句;否則,你可能就疏忽了這一點。
一個詞越抽象,就越可能有多種解釋,因此也越需要作者做出更清晰的定義。
一個詞語與特定的事例聯系越少,其抽象的程度就越高。
檢查一個詞是否有歧義的好方法:在推理過程中交替使用某個詞語的多種含義,在判斷替換之后是否影響理由對結論的支持程度。如果不同的含義會影響理由對結論的支持程度,那么毫無疑問,它就是歧義詞。
4.2 推理中是否存在假設
假設:是在推理過程中作者沒有明確表述的思想。為了充分理解一個論證,我們必須確定這些假設。最典型也最常見的假設就是價值觀假設。
同樣是通情達理的人,為什么一些人指責墮胎是一種謀殺?而另一些人則把墮胎看成是一種慈善的行為?
對于這些不同的結論來說,一個十分重要的理由就是它們之間存在價值觀沖突。或者說它們是起源于參照點不同的價值觀。對于倫理性或說明性的論證來說,作者個人的價值觀會影響他所提供的理由,從而影響他的結論。
因此,在推理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注意這些隱藏的線索。
4.3 推理中是否存在謬誤
謬誤:可以理解為推理“騙術”,用一種看似合理的推理來誤導讀者。
舉個栗子:
服:哥、還沒給錢呢?
宋:什么錢?
服:湯面錢!
宋:湯面拿炒面換的給什么錢?
服:那炒面你也沒給錢吶
宋:炒面我沒吃給什么錢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