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失敗的公開課――《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
原文來自簡書
http://www.lxweimin.com/p/e7ded6f31f3f
簡書網上資料:《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后反思
《大自然的語言》(部編版教材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說明文單元的第一篇。單元提示明確是“闡釋事理的說明文”,要求“理清說明順序”“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 “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
反復研讀課文,教參、課堂實錄。
學生學過八年級上學期說明文單元,對于說明方法及說明作用有一定掌握。
常規課、公開課、競賽課
板塊式教學模式。設定三個板塊:宏觀,看整體結構;中觀,探段落奧秘;微觀,賞語言特色。
導入(二十四節氣引出物候學)
預習檢測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
引導學生對課文深入細致討論和研究(把握本文的說明方法和生動典雅的語言。換詞、咬文嚼字。指導學生朗讀)
結果:只完成 “宏觀――看整體結構”
評課意見。優點:
1.教態、課堂語言、環節過渡、語文味。
2.導入
3.及時評價。引導學生梳理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學生及時主動做筆記。小組模式(組長會組織引導)。
問題:
1.時間安排不合理(品析)。
2.“整體感知”環節
3.上課思路不夠清晰,需掌握哪些知識不清楚。課堂基本模式“導―引―學”。
問題:課堂結構不夠清晰(原因在備課環節)。
一、公開課追求面面俱到,想涉及嘗試的太多,重心不突出。
二、在制作PPT上花過多的時間,課堂構思的時間少,喧賓奪主。
三、研究教材、教參懶惰
忽略和名師之間課堂掌控能力、知識底蘊的差距,忽略了學生程度的差異。
四、最重要的:未充分考慮學生學情。
結合自我分析,后來思考慢慢領悟到:不管平時上課還是上公開課,首先確定文章類型,從哪些角度入手;想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培養那些能力。多查找資料、多研究文本,再根據學情自主設計。
PPT是為教案服務,簡約美觀,不可花過多時間。平時訓練時間感知力。
思考再設計:重點分析一個段落,按照“引出―導入―品語言”流程,穿插練筆
詩人海涅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公開課是一面鏡子,將我們的教學不足清清楚楚地照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