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的訂閱號:成長等于thearn(id:growth 1 plus 1)
讓你接收不一樣的干貨(實用技能加深度思考)。
關上了kindle,長舒了一口氣,今天我終于讀完了《How to read a book》(如何閱讀一本書),這與我計劃每年精讀10本書,粗讀10本書的目標相去甚遠,因為我花了將近兩個月才讀完它,但想到這是我讀的第一本原版長篇書,我也就忍了。
這本書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學者、教育家、編輯,除了主編《西方世界德經典》,還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光這個背景就可以知道這個作者讀過海量的書。
它豆瓣評分8.5左右,一般一本出了十幾年的書能達到這個評分,可信度還是很高的,而且我讀完也覺得挺好的一本書,還是推薦大家可以去讀一讀。
具體的方法我就不劇透了,感興趣但又不想讀書的可以關閉此文章,直接上豆瓣看書評。
我算是一個稍微有點實踐能力的人,勉強20分吧。也正是實踐過,我才在讀完20天后才向大家推薦這本書。我個人覺得不實踐不輸出等于沒輸入。于是我現在正試著用書上教的方法讀一本書《槍炮,病菌與鋼鐵》。
這本書的歸類屬于歷史學社會學。我個人比較喜歡看歷史類的書和節目,可能與我從小喜歡聽我外婆講故事有關吧。
在《How to read a book》里面關于讀歷史書大概是這么說的:(個人翻譯,有誤輕拍)
本書談到的閱讀一本書需要遵循的通用規則(提出四個問題)。在閱讀歷史書時,也同樣適用。但因為歷史的特性,所提的問題會有點不同。
通用規則是: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變化后的規則是:
1.我們要弄清楚這本書在談什么,沒有談到的又是什么?(一位作者不該因為他沒有做到他根本就沒想做的事情而受到指責)
2.我們一定要知道這位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說故事的。(他將整本書依照年代、時期或世代區分為不同的章節?還是按照其他的規則定出章節?他是不是在這一章中談那個時期的經濟歷史,而在別章中談戰爭、宗教運動與文學作品的產生?其中哪一個對他來說最重要?我們可能不同意他對這件事的觀點,但我們仍然能從他身上學到東西)
3.批評歷史有兩種方式。一是,我們可以批評這本歷史書不夠逼真(必須在我們完全了解書中的意義后在發表這個意見);二是,我們會認為作者誤用了資料(尤其是我們對這方面的主題有特殊研究時)。
4.
“‘與我何干’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于實務面,也就是你的政治行為面。這也是為什么說要把歷史書讀好是非常重要的。”(無論你是否是政治領導人物,每個人都應該把歷史學好。尤其是書后面談到的傳記閱讀,同樣是對我們生活的指引)
依照上述的方法,讀著《槍炮,病菌與鋼鐵》感覺更通透了,理解的更深了,也不覺得繁瑣反而覺得恰當好處(通常有人覺得這本書寫的比較繁瑣)。
所以實踐過后的我覺得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一本較好的指導性的書,里面有些方法和我原來讀書摸索出來的相近,但大部分是我沒注意到的,這本書可以說完美的節省了我的時間,提高了我的效率。
最后簡單談談讀原版書的感受,首先我強烈建議大家讀原版書。因為翻譯的書會由于語言的關系存在些許失真,這個情況這本書里也提到了。而且我讀完翻了一下2004版的翻譯本,的確感覺有些許不對勁。關于這本書的原版,它存在明顯的優點和缺點,且是同一個:啰嗦。
本書寫的十分啰嗦重復,優點是重復的時候意思是一樣的,但句子表達稍有不同,這對于英語學習句子改寫,同義詞轉換有些幫助;而缺點也是太啰嗦,看著看著容易迷失,容易走丟。
如果你愿意讀原版的話,我建議采用分析句子結構的方法,這樣可以比較好的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