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的讀書會,楊同學選擇分享剛剛出版的一本新書《精進3》是我沒想到的,之前楊同學的分享大都是比較小眾的或比較精專的書籍,感謝楊同學的信任讓我來進行總結發言。
下面我針對三個方面進行分享:
一、向身邊的優秀同學學習、看齊
我想從自己日常感受到的小事來聊一聊楊同學。
楊同學一直被我稱為寶藏寶寶,不僅僅因為他是咱們群博學者之一,其實細細觀察,他有非常多的優點值得我學習。
比如,楊同學為了分享《精進3》,他能為這本書的分享,用一周的時間同時把精進1、精進2看完,這件事反正目前我是做不到的;
再比如,尋找素材的功力,每次讀書會后,都是楊同學會從各個角度針對分享內容在群里面發鏈接、發資料,我記得他還分享過,自己的電腦桌面永遠有各種各樣日常積累的素材;
又比如,楊同學的周到和貼心,我做過楊同學分享至少兩次總結人,當確定讓我做總結的時候,楊同學不是給我發電子書鏈接,就是給我郵寄紙質書,昨天晚上八點多還把自己的分享稿發給我了,如此周到,我是沒有做到的。
所以,無論是在群里大家對楊同學的認可,還是在工作中取得的工作成績都不是沒有原因的。
其實,優秀的人就在我們身邊,咱們群里每一位群友都有各自的閃光點,都值得我們去發現去學習。
二、知識本身并不是力量
我們總是接觸或者尋找各種知識,無論是理念、方法論,還是各式思維模型…等等等等,知識本身并不是力量,能做到能踐行才是力量。
本書講了關于精進的八個方面,再結合之前兩本書中的各種方法,一大堆的觀點和方法論,我們學習之后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知識應用于自身學習、工作、生活并有所助益,這才是關鍵。
下面就本書中提到的其中三個方面簡單說一說:
1.專注:比如說他提到了幫助提升專注力的打坐這樣的方法論,打坐的重要性再再再一次得到了驗證,我們看到很多優秀的人寫的書里、公眾號文章里,還是身邊很有優秀的老師、朋友實際踐行的案例和體悟里都確定了打坐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修煉法門。
那么我們有多少人每天都會實實在在去做去堅持呢?與其多學一個知道卻不使用的知識點,倒不如哪怕每天拿出10分鐘踏踏實實持續踐行打坐來的更受益。
2.內在驅動力:其實這個理念,就如稻盛先生《經營十二條》中講到的,明確事業的目的意義,無論經營于企業,還是經營于個人的人生,無論我們設下了什么樣的目標,或宏大或微小,都需要明確真正的目的意義,搞清楚為什么這么做,才能真正產生內驅力,才能真正有力量去實現目標。
3.謙虛:這個品格是非常必要的,我們會發現長期能保持優秀的人,大都具備這樣的品格。
稻盛先生在《六項精進》中第二條即“要謙虛不要驕傲”,“謙受益”是中國古話,謙虛的心能換來幸福,還能提升心性。驕傲招人討厭,給人帶來懈怠和失敗。才能是上天所賜,將自己的才能用來為“公”是第一義,用來為“私”是第二義,這是謙虛這一美德的本質所在。
富蘭克林的十三項品格修煉中,最后一條即為“謙遜”,以耶穌和蘇格拉底為榜樣。在《富蘭克林自傳》中,他這樣講到:在人類的天性中,恐怕沒有什么比驕傲更難以馴服的了。不論你怎樣跟它進行殊死的搏斗,甚至想把它打入十八層地獄,盡管你拼盡全力想要制服它,你還是無法把它根除,它總會時不時地鉆出來顯露原形。在這本自傳里你可能還會遇見它,因為即使我以為自己已經完全克服了這一缺點,可能又因為某種謙虛而感到自豪了。
看看以上兩位不同時代、不同國界的富有人格魅力的榜樣都對謙虛這一品格進行如此重要的強調,那么足以見得謙虛的重要性,更加能夠讓我們意識到,克服驕傲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是需要長期的自省與修煉,才能有所進步。
我們都看過很多傳記,也見過很多優秀的人,發現這些人身上都有很多相似的特質,那么,這些特質如果分析出來好像都老生常談,沒啥新鮮的內容,可時常聽到、見到,就代表這些特質與我們相關了嗎?就代表這些特質已經被我們內化了嗎?就代表這些特質我們已經具備了嗎?
其實道理都是想通的,往往很多重要的東西都是極簡單的,但簡單不代表容易。所以,讓我們努力的去修煉、去有意注意,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向優秀的人靠近一點點吧。
三、站在長期視角
我在采銅的公眾號中看到了這樣一篇短文,還原如下:
「《我每三年做的一件傻事》
2016
2019
2022
……
這三個數字,意味著什么呢?
這是一個等差數列。
三年磨一劍。
我花三年時間,只為寫一本書。
除了我之外,沒有人知道我為此付出了多少。
我的頑固和偏執,害了我,害我繼續去做這一件傻事。
我像一個在雨中奔跑不打傘的白癡,天真地把寫書當成自己的命業。
我為自己挖一個大坑,把自己的骨血填進去。
我往天上捅一個窟窿,把自己的魂魄甩出去。
天哪!
我與這個世界如此格格不入。
又與這個世界如此難舍難分。」
這是采銅對自己認定的事所付出的愚直和堅持。
另外一件事也是發生在采銅身上,之前楊同學分享過采銅的一篇文章叫《被夸大的“卡片筆記法”》,下面就有讀者反問他,“請問采銅老師,關于您對“卡片筆記寫作法”(我先定義您否定的對象是這個而不是其他概念),我想請教一下:您是否嘗試過這種方法?用了多長時間?寫了多少張卡片?在應用的過程中碰到哪些問題認為難以解決以致放棄了這種方法?或者您從來沒有用過,是認為這種方法太笨、太低效嗎?如果把名字改成“筆記聯想創意寫作法”,您還會同樣地予以否定嗎?您又是如何將想法不斷拓展并向遠距離聯想的,有什么好方法好工具?或者說,您是如何發展研究主題并輸出成篇章甚至專著的?”
采銅也給出了回復,“我也沒數過啊!我寫過紙質卡片,用過筆記軟件,也在Word上記筆記,還有很多是在書上批注,這么多年來也沒有固定在一種介質上。對我來說,筆記是輔助,但不是重點,如果一件事很重要,它其實已經印在我的腦子里了,或者我只要記得某個知識點能在我的書架上哪本書里可以找到就可以了。”
當然,關于卡片筆記寫作法,是20世紀德國重要的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用于學習、積累、聯想、創作的學習方法,他用這個方法在他長達30多年的研究中,以學術高產著稱,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數百篇文章。
盧曼卡片盒中內容的總價值也比盒中所有筆記的單個價值總和更有價值。更多的筆記可能意味著更多的聯系、更多的想法、更多不同項目之間的協同作用,進而意味著更高的效率。盧曼的卡片盒里大約有9萬條筆記,聽起來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但這僅僅意味著,從他開始使用卡片盒進行工作的那天起,直到他去世,每天也只要寫6條筆記。
你瞧,盧曼是用自己的一生去踐行,持續的做這件事,他的所有的作品均來源于他的長期踐行。
無論采銅怎么回復、怎么不認同,就是有人用這種方法成功,而且是通過長期踐行所獲得的。所以,一個方法不會適用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也都能在不斷的摸索與實踐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各式各樣的方法無論誰認同或誰不認同,每個人都無法否認的就是“長期”這件事。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力,每個人也都有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沒有什么對錯。但采銅用9年的時間每三年出一本書,敢說敢做,就是值得尊敬的人。
反觀我們,在我們之前的九年中,我們又做了什么呢?我們是如何站在長期的視角對自己提出要求和采取行動的呢?
政哥說大家現在在精進的時候遇到瓶頸了,但是換個角度想想,其實我覺得遇到瓶頸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是一群致力于長期精進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精進也好、成長也好是要做一輩子的事,所以我們用了15個100天去習慣精進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一個人活了幾十年,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真的是很難很難改正的,即便自己立了無數個Flag,即便痛定思痛,也總是會不小心就打回原型,而1500天的意義能夠讓我們習慣每日精進這件事,那么價值就已經非常大,接下來就可以站在這樣的基礎上去優化、去調整,去探索,去挖掘新的動力,長期之后,長期長期之后,我們能變成什么樣?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定差不了!
其實,在踐行長期主義這件事上,則政的書法字就是本群最好的案例和教科書,我們可以看到他默默地堅持,以及成果的展現。從硬筆書法、到毛筆書法,將來成為一位書法家相信也是指日可待的。
最后,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磨煉品格、制定長期目標,找到這個目標的目的和意義,也就是本書中提到的內驅力,將一個又一個的目標拆分顆粒度,然后持續、篤定的去踐行,就一定可以不斷地去高質量的實現一個又一個人生目標。
讓我們共勉,一起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