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德章曰 :“惟謂堯、舜為萬鎰,孔子為九千鎰,疑未安。”先生曰:“此又是軀殼上起念,故替圣人爭分兩……堯、舜萬鎰,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鎰,只是堯舜的,原無彼我。所以謂之圣,只論精一,不論多寡。只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圣。”
德章為圣人辯論,認為堯、舜萬鎰,孔子九千鎰,不太妥當,先生說,這又是從淺層表表相上下功夫,所以為圣人爭斤兩,圣人之心純乎天理,且圣人個個俱有此天理之心,不外慕,不自卑,他們每個人無論成就大小,都圓滿成功,而后代儒生只知道在分量上下功夫,不在天理上精進,變的越來越急功近利,花很多時間學知識,學技能,卻忽略了自己的心。
先生所說的情況,在今天更嚴重,現在的孩子從很小開始就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接著又是樂器考級、電視臺比賽等,做父母的恨不得自己的娃十項全能,多才又多藝,以前一位前輩就說過,現在的孩子在聚光燈下長大,很小就獲得很鮮花掌聲夸獎,以后追求的大多是那些浮夸、淺表的東西。
前幾十年孩子的夢想是科學家,教師,宇航員,現在的孩子的夢想是成為演員、歌星、老板;從小就踏實讀經、老實做事、安心扎根的孩子,眼神清明安寧 ,有一股無形的力量,而追求外在的孩子,它們眼神飄忽不定,很小就對物質世界充滿向往,村里老人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就像小樹苗一樣,發芽扎根是極其重要的階段,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是長不成大樹的,而這這也跟家長的啟蒙教育密切相關,可是很多家長對于事理自己也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