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簡·尼爾森,美國杰出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
關于本書
《正面管教》自出版以來,已經成為美國管教孩子的黃金教科書,被翻譯成16種語言,僅在美國銷量就超過了400萬冊。《正面管教》這本書的作者是簡·尼爾森,但正面管教理念的最初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值得一提的是,阿德勒是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學生,而德雷克斯是又阿德勒的學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簡·尼爾森開始接觸到阿德勒的教育理念,隨后結合自己的認識,把阿德勒的教育理念發展成了正面管教理念,并在1981年寫出了《正面管教》。
核心內容
正面管教的核心只有兩個詞:和善和堅定。本書作者認為,孩子只有在和善、堅定的氣氛里,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讓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可以說,正面管教是一種可以培養孩子良好品格和能力而且長期有效的教育方法,它能避免過度嚴厲或嬌縱的傳統管教方式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這期音頻為你解讀的是《正面管教》,副標題是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27萬字,我會用大約26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精髓:深入了解孩子犯錯背后的原因,用和善、堅定的態度對待他們,父母才能做到不懲罰、不嬌縱地管教孩子。
每個父母肯定都特別地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顆愛心,更需要知道如何去愛。就好比有一個外科醫生,拿著手術刀,很真誠地告訴病人,“我非常愿意幫助您,雖然我技術很差,但是我特別有愛心,來吧請相信我!”如果你是這位病人,聽到醫生這么說,肯定就會嚇得跳下手術臺。所以我們說,做事情的方法特別重要,類似地,對于父母們來說,他們理應掌握一種合適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這本書要講的正面管教,就是這么一種合適的管教方法。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兩個詞:和善和堅定。本書作者認為,孩子只有在和善、堅定的氣氛里,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讓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可以說,正面管教是一種可以培養孩子良好品格和能力,而且長期有效的教育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簡·尼爾森,是美國杰出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她的這本《正面管教》自1981年出版以來,已經成為美國管教孩子的黃金教科書,被翻譯成16種語言,僅在美國的銷量就超過了400萬冊。
不過,雖然《正面管教》這本書的作者是簡·尼爾森,但這個教育理念的創始人可不是她。“正面管教”這個教育理念的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德雷克斯是阿德勒的學生。這兩個人你可能沒聽說過,但是阿德勒的老師你一定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就已經分別把親子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教室管理方法從歐洲引入到了美國。親子教育觀念主張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強調溺愛和縱容不是一種鼓勵;而科學的教室管理方法認為,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家里,大人們都應該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管教孩子。這兩種理念,都已經有了正面管教的雛形。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本書作者簡·尼爾森開始接觸到阿德勒的教育理念,在深受感染之后,尼爾森加入到了美國加州的一個政府資助的培訓項目里,專門來給家長和老師講授這些理念。而且在這個培訓項目的支持下,尼爾森把阿德勒的教育理念發展成了“正面管教”理念,并在1981年寫出了第一版的《正面管教》。從那之后,正面管教理念便開始在全世界范圍里流行。到了今天,你可以在將近一百個國家里看到關于“正面管教”的培訓班。
從整體上看,這本書的前半部分主要講的是概念和方法,后半部分的實踐性更強,有很多具體的操作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在書的概念部分,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各種理論和觀點,這足以體現這二位心理學大師對正面管教這個理論的影響,也大大增強了正面管教理論的權威性。可以說,正面管教理論和二位大師的理論是一脈相承的。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本書里到底都有哪些精彩的內容吧。我想分四個重點給你介紹這本書的內容:
要學習正面管教的方法,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正面管教。第一個重點我就來講講,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嬌縱的方法,和善和堅定是它的基石。
但要想做到這點其實很不容易,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犯錯就馬上發火了,所以對父母來說,首先就需要正確地對待孩子的錯誤。我給你講的第二個重點就是,有不良行為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家長們要明白這些行為背后的目的,才能做出合適的應對。
明白了孩子錯誤行為的本質,接下來就要去解決、糾正錯誤。第三個重點我就來說說,家長不要只告訴孩子,你別做這個,別做那個,而應該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后,很多時候孩子們犯錯,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時家長如果能給孩子以鼓勵,就能消除孩子內心的這種失落的感覺。這樣孩子就沒有做錯事的動機了。所以最后一個重點就給你說說,鼓勵是糾正孩子錯誤行為的最好方法。
第一部分
我們就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嬌縱的方法,和善和堅定是它的基石。
要想知道到底什么是正面管教,不如讓我們先回想一下傳統的管教方式。很多父母可能覺得,懲罰能很好地管教孩子。沒錯,就算是本書作者也認同懲罰的效果,因為懲罰確實能立刻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懲罰的長期效果是什么?作者經過研究總結出,懲罰雖然短期里能讓孩子聽話,但是從長遠來看,懲罰只會導致孩子的四種反應:憤恨、報復、反叛和退縮。孩子雖然自己意識不到,但是他們會用這四種反應中的一種或幾種來回應家長。比如,一個孩子在遭到批評之后,可能在潛意識里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孩子,然后就會按照“壞孩子”的行為模式來做事,或者,他也有可能會變成一個總是尋求別人認可的討好者,而這就會讓孩子沒有主見,變成一個唯唯諾諾的人。當然,可能還有很多其他后果。所以家長們需要清楚,傳統管教方式里的懲罰,從長期來看是有很大危害的。
作者在這里問了家長們一個問題:“為什么家長們會覺得,如果想讓孩子表現得更好,就要懲罰他們呢?”這個問題確實很尖銳,家長們可以想想上一次被羞辱或者被懲罰時的感覺。如果你被上司批評了,你會很感激很感動,然后發自內心地想要好好表現嗎?大多數人都不會這么認為吧?所以作者覺得,這種懲罰式的傳統管教方法并不可取。當然,很多父母也知道不能對孩子太嚴厲,或者太嬌縱,但又不知道還有什么其他的管教方法。所以他們就經常會在這兩種管教方式之間來回搖擺,一開始可能太嚴厲,然后覺得對不起孩子,就又會變得太嬌縱,孩子被寵壞之后又變回太嚴厲。總之,很多家長為管教孩子的問題傷透了腦筋。
所以我們才需要正面管教,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嬌縱的方法,它和其他傳統管教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正面管教既不會羞辱孩子,也不會讓家長感覺難堪。它以相互尊重和合作為基礎,把和善與堅定融為一體,作為管教的基石,然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作者在這里一再地強調,正面管教的基石是和善而堅定,這是因為“和善”可以表達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而“堅定”則可以幫助家長維護自己的權威,同時向孩子表明尊重事實的態度。嚴厲懲罰的管教方法一般都缺少和善,而嬌縱的方法一般缺少堅定,所以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和其他管教方法不同的根本所在。這么說起來有點抽象,讓我用一個例子來給你講講,怎么用正面管教的方法處理這個問題,怎么做到和善和堅定并行。
比如有一天,上小學的女兒放學回家,向媽媽抱怨,自己又在課堂上被老師批評了,還是當著全班的面。媽媽這時候該怎么辦?要是不分青紅皂白,再批女兒一頓,女兒心里肯定會很委屈很難過,這肯定不行。要是一味地護著孩子,去和老師爭個高低,這也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學校生活。在這里,作者把母親應該做的正確做法,總結成了“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我來挨個給你說說,分別是: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和讓孩子重視解決問題。
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心里肯定很難受,這時候媽媽就不能再指責了,而應該換一種態度,比如可以用很友善的語氣說:“媽媽很能理解你,不管誰被老師批評肯定都很不開心”。這就是四個步驟里的第一步,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媽媽可以接著說:“我在上學的時候,也因為做過一些小動作被老師批評,我知道這是啥感覺,所以我現在挺同情你的”。這就是第二步和第三步,表達出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時也告訴了孩子自己的感受。但家長們要記住,同情和寬恕不一樣,在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時,如果你表示寬恕,那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做法沒有錯,而只有同情,才能既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又表現出了家長的理解。
在明白媽媽理解自己之后,孩子就更可能愿意給媽媽說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或許就是因為自己在上課的時候向同學借鉛筆,被老師發現了才被當眾點名的,所以自己覺得很委屈。媽媽知道原因之后,接下來就是最后一步,找對策,比如可以問孩子以后該怎么辦。孩子可能會仔細想想,給出一個辦法,說自己以后可以多準備幾支鉛筆,這樣就不找別人借了。這就是贏得合作的第四個步驟,讓孩子重視解決問題。這能讓孩子自己思考問題的對策,盡量做到下次不再犯錯。就這樣,四個步驟之后,孩子發泄了心里的不舒服,也學會了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為自己的問題想辦法,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你看,這就是正面管教的力量。
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本書的第一個重點內容: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嬌縱的方法,和善和堅定是它的基石。
第二部分
明白了什么是正面管教,那正面管教到底該怎么做呢?想要做到正面管教,我們先要扭轉家長們普遍都有的一個錯誤認知,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個重點:有不良行為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家長們要明白這些行為背后的目的,才能做出合適的應對。
其實很多父母和老師不知道,很多時候小孩子所謂的不良行為,其實都只是他們年齡段很正常的行為。比如還在學走路的小孩因為淘氣而被媽媽責罵,其實就很無辜,因為這個年齡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能領會大人要求的程度,他們的語言或社會技能,也還不能讓他們表達出自己的真正想法。對于稍大一點的孩子,其實也是一個道理。這些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也不是他們故意這么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經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因為他發現,當孩子們對自己失去信心時,他們行為的目的就會出現四種錯誤,分別是: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在孩子們眼里,尋求過度關注和尋求權力,是因為他們害怕失去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報復則是他們希望通過破壞性的行為,補償自己受到的傷害。如果孩子選擇了放棄,那是因為他們真的失去了信心。
那對家長來說,該怎么分辨孩子錯誤行為背后的目的呢?作者在這里給我們指出了一種方法,那就是家長要仔細體會,自己在面對孩子錯誤行為時內心的感受,我結合一個例子來給你具體講講。
比如同樣是不做作業,有的孩子就是用不做作業的方式,來獲取家長的關注這時候他們潛臺詞可能會是“嘿,來看我啊,看看我”。當孩子有這種目的的時候,家長可能會感覺到惱怒、著急或者煩惱。當孩子不做作業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力時,潛臺詞就是“你沒法命令我”。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會感覺受到了威脅和挑戰,感覺被激怒。還有的時候,孩子不寫作業是為了報復,潛臺詞可能是“你們居然覺得成績比我還重要,你們不愛我,所以我也要讓你們不爽”。這時候家長就很可能感覺受到了傷害,感覺很失望。后一種情況是,孩子不寫作業只是因為自暴自棄,這時候他們真的覺得自己寫不了這個作業。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們很可能會感到很無助。總之,家長們可以留心,感受一下自己在面對孩子錯誤行為時,會有什么感覺,然后通過不同的感覺,就可以大致判斷孩子錯誤行為背后的目的了。
確定了孩子的目的之后,家長們就需要知道,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行為,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對于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比如給孩子安排一個有意義的家務活。對于尋求權力和以報復為目的的孩子,他們的情緒會比較容易激動,但家長要記住,千萬不要和孩子吵,要先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下來。家長要明白,就算是自己,也不能強迫孩子做某些事情,要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而對于自暴自棄的孩子,家長要花時間訓練,一小步一小步地教給孩子如何做事的方法,肯定孩子任何微小的進步,關注孩子的優點。只要家長們能對癥下藥,用上面的這些辦法來幫助孩子,那孩子們肯定會有很大的進步。不過,作者也說了,如果家長能找個固定的時間陪陪孩子,及時表達出對孩子的愛,是解決所有情況的萬能良藥。
上面講的就是第二個重點內容:有不良行為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家長們要明白這些行為背后的目的,才能做出合適的應對。學會正確看待孩子的錯誤,正面教育之旅就打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第三部分
那知道了錯誤之后該怎么辦呢?當然是找辦法來解決錯誤了。所以第三個重點就是,家長不要只告訴孩子,你別做這個,別做那個,而應該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
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么。孩子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如果能主動參與進來,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后果,那孩子的積極性就會提高,他們就會更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孩子犯了錯,那他們就應該為自己造成的問題負責,就應該親自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當然,讓孩子解決問題也要講方法,作者在這里就為我們總結了,解決問題時需要注意的四個要素,分別是:相關、尊重、合理和有幫助。這么說不好懂,我們結合著具體的例子來說。
比如,孩子踢球的時候把別人家的窗戶砸破了,這時候家長應該做的,不是劈頭蓋臉一頓臭罵,而是和孩子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解決問題四要素中的第一個,相關,指的是你們提出的辦法要和這件事有關,不能因為孩子砸了別人的窗戶,你就讓孩子在家罰站,不相關的解決辦法是沒有意義的。第二個要素尊重,是要求這個解決方法既要尊重孩子,又要尊重事實,不能對孩子施加沒有必要的懲罰,也不能不尊重實際情況的限制。比如家長不能一直責罵孩子,這叫不尊重孩子;家長也不能一味偏袒孩子,不能無視客觀上給別人家造成的損失,這叫尊重事實。第三個要素合理,說的是這個解決方法符合現實,可以操作,比如砸破了人家的窗戶送人家一本書,這種方法就很不合理。最后是有幫助,說的是讓孩子能在這件事里面學到東西,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按這四個要素,媽媽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買新玻璃,然后他們一起動手,幫別人把家里的窗戶修好。其實,只要家長不責備孩子,而且把錯誤看作是學習的機會,那孩子就能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去練習解決問題的技能,而且還能在相互尊重的氣氛下,共享一段高質量的親情時光。
上面講的就是第三個重點,家長不要只告訴孩子,你別做這個,別做那個,而應該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部分
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是很有必要的,不過說到底,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也需要家長溫柔地對待,所以鼓勵也是正面管教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最后一個重點我們就來說說,鼓勵是糾正孩子錯誤行為的最好方法。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信心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家德雷克斯非常強調鼓勵,他認為這是大人在幫助孩子時,應該學會的最重要的技能。他曾說過很多次:“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好比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們就沒法生存”。作者也認為,鼓勵是幫助孩子成長和學習的最好方法。很多時候,孩子的錯誤行為就是一種暗示,是在告訴你,他們覺得自己不重要了,需要關注,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歸屬感”和自我的“價值感”。而對孩子來說,家長的鼓勵就是他們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重要來源,所以如果家長能意識到這一點,那他們就能明白,為什么鼓勵能消除孩子做錯事的動機。
不過說實話,鼓勵一個做錯事的孩子,還真的不太容易。因為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犯錯,就一陣怒火,光想著該怎么懲罰孩子了,鼓勵的想法很容易就會被拋到腦后。而且很多家長還都有一個偏見:他們總是覺得懲罰能改善孩子的行為。退一萬步說,就算家長們知道應該鼓勵,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卻不知道該怎么樣去鼓勵,做起來還是沒有頭緒。
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告訴我們,有時候鼓勵可以從一個簡單的擁抱開始。很多年以前,作者兩歲的兒子成天哼哼唧唧地哭,讓作者煩得恨不得想揍他。但是為了檢驗鼓勵的理論,作者耐住性子,跪下來給兒子了一個擁抱,而且告訴兒子自己特別愛他。在一陣鼓勵性的安撫后,兒子停止了哭鬧,作者自己煩躁的情緒也神奇地消失了。這一次,作者有意識地觀察了兒子的行為,并發現了兒子哭鬧背后隱藏的信息,她感覺到,兒子需要的是關注和關愛,于是她花了幾分鐘做了一件鼓勵性而不是懲罰性的事情。最后事實證明,作者的鼓勵確實很有效果。
當然,這只是一種簡單的情況,要想做好鼓勵,家長還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比如時機。一般來說只有在一段冷靜期之后,鼓勵才是有效果的。而在發生沖突的時候,尤其是當孩子的目的是尋求權力或報復的時候,家長和孩子可能都會因為太憤怒,而不能給出或接受鼓勵。這時友善地退出來,常常是家長能在沖突時刻做的最有效的事情,等雙方都冷靜下來再去鼓勵孩子,才會有意義。
作者之所以說鼓勵是糾正孩子錯誤的最好方法,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鼓勵可以讓孩子很樂意地去彌補他們的錯誤行為。當孩子們做出了什么不負責任或者不尊重別人的行為時,鼓勵他們做一些能彌補的事情,不僅能糾正他們的錯誤,還能讓孩子有機會參與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處理事情的能力。比如在一所小學里,有一次五個小男孩在教室的門上亂涂亂畫時被抓住了,抓住他們的老師很明智,沒有責罵他們,而是鼓勵這些男孩自己來清潔教室的門,以此作為彌補。這個老師態度特別友好,所以這幾個男孩也很樂意動手清理,最后,他們不但對自己的工作很自豪,而且還主動阻止其他孩子損害公物的行為。你看,鼓勵孩子做出彌補,還能教給孩子社會責任感。孩子們在幫助別人時,會對自己產生更好的感覺,因為在這個過程里,孩子知道了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而不用擔心受到責怪或者羞辱。
總結一下這部分,作者認為,孩子們都是天真無邪的,他們做錯事并不是因為他們本性上是壞的,所以在對待做錯事的孩子的時候,家長真的不應該去懲罰他們。正確地看待孩子犯錯誤的動機,用鼓勵的方式去消除這些動機,這樣也能讓他們在彌補錯誤的過程中,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家長們何樂而不為呢?
總結
這本書就講到這里,為你總結一下這期音頻的內容。
首先,我們說到了,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嬌縱的方法,和善和堅定是它的基石。正面管教既不會羞辱孩子,也不會讓家長感覺難堪,還能在解決孩子各種問題的同時,幫助孩子培養很多種能力。這種方法值得每一個家長學習。
其次,我們說到了,有不良行為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家長們要明白這些行為背后的目的,才能做出合適的應對。特別小的小孩子的行為都是無心的,家長們不應該去懲罰他們。而稍微大一些孩子,他們所謂的不良行為的目的,也只是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中的一種,認清孩子行為的目的,能更好地幫助家長做出判斷。
第三,家長不要只告訴孩子,你別做這個,別做那個,而應該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遇到問題,家長要做的絕不是懲罰孩子,也不應該是視而不見,而是要把解決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這樣能鍛煉孩子很多種社會能力。在這里作者總結的,解決問題的四個要素分別是:相關、尊重、合理和有幫助。
最后,我們說到了鼓勵是糾正孩子錯誤行為的最好方法。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好比植物需要水,家長們可以從一個擁抱開始去鼓勵孩子。鼓勵孩子們自己彌補錯誤,不僅能鍛煉他們的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