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律——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主要工具
1. 不自律的表現
2. 自律四原則
二、愛——不斷拓寬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愿
1. 愛是什么?
2. 墜入情網與自我界限
3. 這些都不是愛
4. 愛的表現
三、信仰與恩典簡述
一、自律——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主要工具
人生苦難重重,因為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但是直面問題和解決問題其實是人生痛苦的來源,所以有很多人會拖拉,會懶惰,但是問題依然存在,逃避只會讓問題加倍。
自律則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只有主動要求自己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痛苦才會變成我們學到的知識、經驗,我們才能在生活中克服一關又一關,走向成熟的彼岸。
我們就跟著作者從“不自律的表現”和“自律的四原則”去解析自律,向自律靠攏吧。
1. 不自律的表現
① 拖延時間,希望問題自動消失;
② 對問題視而不見,假裝它們不存在,靠臨時敷衍暫渡難關;
③ 濫用藥物或用酒精、毒品等上癮物麻痹自己,企圖把問題暫時忘記,換得一時解脫;
④ 神經官能癥,就是最常見的逃避方向
2. 自律四原則
(1) 推遲滿足感
你吃蛋糕更喜歡奶油還是蛋糕胚?
那你會先吃哪部分呢?
麻煩的事是積極動手解決,還是先拖著再說?
這么說,你該明白了吧。只顧當下的安逸、快樂而不能對長遠未來帶來益處,甚至有害的行為,都不是推遲滿足感的行為。
為了一時貪財,搶劫傷人,是無法推遲滿足感;孩子貪玩,只想盡快讓他們停下,而沒有耐心了解他們,只用吼叫或謾罵也是。
那么哪些行為屬于推遲滿足感呢?
為了減肥瘦身,忍住不吃眼前的巧克力蛋糕是。
為了彈奏出流暢的曲目,每天堅持花時間練習鋼琴是。
為了與真正合適的人在一起,放棄暫時安定下來的想法也是。
親子教育是如何影響“推遲滿足感”的?
如果父母自己不自律,在孩子面前酗酒抽煙、沒有自制力,孩子就會有樣學樣。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至關重要,如果孩子從小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長大后就容易陷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為模式,先抓住一切能抓住的快樂再說。
要培養孩子自律,需要父母投入足夠的時間、耐心和精力來關愛和照顧他們,這樣他們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
(2) 承擔責任
我們必須面對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
過多地為自己包攬責任,不利于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止步不前,這個極端就是患上神經官能癥;一概地推卸責任,當然也無助于解決問題,極端就是患上人格失調癥。
唯有直面問題,明確自己可以有所作為的職責范圍,并付諸實踐,才是解決問題行之有效的道路。
神經官能癥和人格失調癥的案例
① “寂寞”的軍官太太
有一位軍官太太患了【神經官能癥】,她每天都會駕車去軍屬俱樂部,希望結識新朋友。但其他軍人妻子都不愿意和她一起,她認為一定是自己有什么問題,或許是性格太內向了?為此她心煩意亂。
然而經過治療發現,她的智商高于常人,進取心也比別人強烈,這才是她與其他軍人妻子、合不來的原因。寂寞并是不她的錯。
② “不幸的”父母
具有【人格失調癥】的父母,常常會這樣訓斥自己的孩子: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爸離婚了!”
“你們的媽媽神經衰弱,都是你們害的!”
“要不是為了撫養和照顧你們,我們原本可以順利讀完大學,干一番真正的大事業!”
總之,“我的不幸”都是你們這些孩子造成的!
(3) 忠于事實
我們生來對世界是無知的,生活經驗就像我們自己后天動手繪制的一幅地圖,為我們往后的人生導航。
過期的人生地圖,就會讓我們抱著過去的經驗和做事套路不放,以至于常常罔顧眼前的事實,并因此不能有效解決問題。
比如換了新公司卻還套用前公司的工作模式和人際互動方式,結果導致無法融入新環境,整天煩惱。
又比如從前賣鞋的,現在改行賣棺材,卻還套用以前模式促銷說:“好久沒見您來了,買大送小,您看看合適不合適”,結果……
作者斯科特將移情定義為:把產生和適用于童年時期的處事模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環境中的行為——哪怕它們已不再適用。這就是過期“人生地圖的詛咒”。
之所以要突破移情,是為了能以“解決問題為先”的角度去考慮解決方法,減少不必要的堅持損耗。
要做到忠于事實,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敢于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允許別人來檢視我們的地圖是否過期。
但是當切實地為了對方好的情況下,可以允許白色謊言的存在。
(4) 保持平衡
你要以追求誠實為己任,在一些情況下也需要隱瞞部分事實和真相;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你既要學會延遲滿足,同時又要盡可能過好當下的生活……
保持平衡,是對以上三個原則的備注,保持平衡,意味著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記住,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是“放棄”。
適時放棄,是避免失衡根本法則。
二、愛——不斷拓寬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愿
1. 愛是什么?
愛,是自律的動力。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識。
2. 墜入情網與自我界限
(1) 自我界限的設立
(2) 墜入情網
墜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感覺自己與他人融為一體,又體會到了小時候無所不能的感覺,所以興奮不已,但這只是自我界限的暫時崩潰。
等到冷靜下來,發現彼此的問題,才明白彼此的界限并沒有融為一體,各自的自我界限又再次合攏。
(3) 自我界限的拓寬
當我們走出舒適區,努力為一件事付出,自我界限就開始向外延伸,隨著不斷的努力,這種延伸狀態逐漸穩定,自我界限發生了永久性的外擴,實現了我們的自我成長。
(4) 真愛的體驗
真正的愛,是一種擴展自我的體驗,所以它與自我界限密切相關。
在愛的過程中,我們感覺自己的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希望對方能夠成長。
為了達成這種承諾,我們開始驅動自我付出努力,并因此做到自律。我們通過這樣的自律,去付出、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自我經驗的增長和自我界限的拓寬。所以說,愛是自律的動力。
3. 這些都不是愛
(1) 墜入情網≠愛
① 因為墜入情網不是出于有計劃、有意識的主觀判斷。
② 因為墜入情網不需要付出努力,并沒有真正拓展自我界限。
③ 墜入情網可以消除寂寞,但無法有目的地促進心靈。
④ 墜入情網本質是一種生殖本能引發的性欲。
(2) 過分依賴≠愛
“沒有Ta我就活不下去”是一種寄生心理, 而不是愛。癥狀有無法忍受寂寞、空虛感強烈、把失去伴侶當成極其恐怖的事情。
(3) 精神貫注≠愛
不能給心靈帶來滋養的精神貫注都不是愛,愛金錢、愛權力、愛寵物、愛園藝都被稱為“愛”,如果在這些愛好中,增長了知識、獲得了自我界限的拓寬,是愛;否則就不是愛。
(4) 自我犧牲≠愛
給予者并未認清愛的真相,往往以“愛”作為幌子,只為滿足自己的付出欲,不將對方的心智成熟當回事。
愛是一個動詞,必須付諸行動。
想愛、有感覺和口頭的愛,都不等于去愛。
4. 愛的表現
① 關注
努力傾聽,幫助對方成長。
② 不懼風險
不會因害怕失去就放棄去愛。
③ 獨立
保持自己獨立,也允許伴侶獨立。
④ 充分投入
由承諾推動,持續或漸增的投入是愛的基石。
⑤ 勤于自省,平等交流
遇到矛盾與沖突,恰當地提出想法而非自大地隨意批評。
⑥ 懂得自律
懂得約束愛的能量,不濫愛,不出軌,對伴侶和孩子有責任感。
三、信仰與恩典簡述
盲目地認為宗教信仰有助于或有害于個人心智成熟與健康,都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生命中出現的恩典與奇跡常令科學啞然,但它們不是科學的對立面,毫無根據地妄做定奪才是。
而在宗教的故事中,我們也能發現一些真相……
在《圣經》中,我們讀到,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經受蛇的蠱惑,違背上帝的規定,偷吃了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園。
在這件人類最初的不自律事件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bug:
上帝喜歡黃昏時到伊甸園散步,他很愛人類,他們之間的溝通是開放的,那么亞當和夏娃為什么聽了陌生的蛇的話就去“偷吃”禁果,而不是與上帝溝通,爭取由“合法”途徑取得禁果呢?
刨去故事本身的繁復外殼,我們不難發現這件事的本質——是一樁偷懶。
為了即時滿足,亞當和夏娃選擇性地忽視了問題和矛盾,偷懶不去正面解決問題,結果釀成大禍。
而我們也可以在這故事中發現,他們敬畏上帝,恐懼直面問題的麻煩和痛苦,就是造成這次懶惰的深層原因。
從人類的祖先代代傳承至今,我們仍舊如此——
我們懶得立即去解決問題,懶惰仍是自律的最大阻礙。
而這種懶惰的根本原因就是懼怕解決問題時,必須面對的種種挑戰、痛苦和困難。
總? 結
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決某些問題,全面的自律才能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
生而帶來,又無處不在的懶惰,則常常令我們難以招架,臣服于一時的安逸與享樂中,阻礙我們發展更成熟的心智。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只有常常提醒自己放棄當下的逸樂,推遲滿足感,勇于承擔起責任,主動投身問題的核心,厘清事實,及時解決問題。
你認為正確的事情、必要的事情、總得完成的事情……為什么不現在就著手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