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片放映室》第45集:《雨中曲》默片到有聲電影的發展(1)_嗶哩嗶哩_bilibili
拉片有技巧,觀影有門道,學會拉片,讓你技術性的去看電影。
默片時代到有聲片時代可以講述的內容很多,經典的電影不勝枚舉,那在了解那些電影之前,我們可以通過2部講述這個時期的電影來一窺全景,一是1952的經典歌舞片《雨中曲》,二是獲得第8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藝術家》,《藝術家》是一部模仿默片手法拍攝的黑白片,整體是以人物的內心轉變為主,而且在很多橋段上致敬了老片《雨中曲》。
《雨中曲》豆瓣9.1分,排名196(截止2021年7月15),是無數人頌揚的經典,即使沒有看過全片也很有可能在各種場合,看到過唐尼的精彩舞蹈戲,而且吉恩·凱利本來就是好萊塢著名的舞王。
《雨中曲》由米高梅公司出品,1952年4月11日首映。講述的故事背景就是在1927年,
本片導演斯坦利·多南以流暢而有趣的手法介紹了好萊塢由默片時代轉變為有聲片時代某制片廠明星們的趣聞,再現了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的歷史過程,使觀眾從娛樂之中了解電影發展史的這個重要階段。
影片中展現了很多有聲電影初期的有聲電影攝制技術、設備、工藝方面的情況以及當時電影界的一些動態。
由于導演斯坦利·多南、?吉恩·凱利以及編劇:貝蒂·康登?、?阿多夫·格林4位核心主創都是出生成長在20世紀前30年,都經歷過有聲電影到彩色電影和現代電影的發展,創作人員對有聲電影初期電影攝制狀況比較了解,因此《雨中曲》作為有聲電影的史料研究,比較接近真實現實而且有價值。
影片具有歌舞片、音樂片和喜劇片的特點,讓觀眾在輕松的觀影過程中了解到好萊塢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了解到電影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有聲電影誕生前后的狀況。
01
《雨中曲》中放映的無聲電影《皇家惡棍》所出現的字幕正是無聲電影的特殊產物——間幕。在無聲電影中,間幕文字對影片敘事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使得一些不便于畫面表達的事物、信息,比如劇情提示,對話,人物的心理活動、主要背景概要等可以傳達給觀眾。但觀看這種文字必然會打斷觀眾觀影的過程,造成觀眾出戲,因此這種方式具有與生俱來的致命弱點。
影片《雨中曲》凱西與唐納邂逅的一場戲中,借凱西之口,對無聲電影的不足進行了揭露:
“電影的娛樂性十足,但人物的刻畫差強人意。”
為什么差強人意呢?因為“他們不說話,也不演戲,只是裝模作樣的啞戲。”
凱西認為“儒雅的舞臺動作加上雋永的臺詞才稱得上喜劇”,可是無聲電影卻無法把戲劇中雋永的臺詞呈現給觀眾。
可見,在有聲電影誕生之前,觀眾就渴望在看到畫面的同時也能聽到聲音。雖然這樣促使產生了默片解說員這個職業,但是因為其本身存在的致命缺陷和科技的發展,無聲電影也就注定了其被淘汰的命運。
無聲電影時期,為了使影片不至于太沉悶,影院里經常會有樂隊現場伴奏,影片《雨中曲》中就有樂隊現場伴奏的鏡頭。
但是,較為人們接受的有聲電影的標準是:聲音和畫面記錄在載體上并能同步放映;有與畫面同步的語言聲音。
因此,1927年10月6日《爵士歌王》一上映就打破了票房紀錄,但是,在有聲電影上映之初,作為一種新事物,對有聲電影持觀望態度的人并不在少數。而且對于當時的電影創作者來說,他們都形成了固定的默片審美,因此大多數都認為聲音的出現導致了電影風格的斷裂。而且早期有聲電影由于技術原因,角色對白都非常緩慢僵硬,演員還因為口音和各種問題,需要進行語言訓練,即便如此還要面臨語言不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聲音的引入在早期讓電影幾乎完全喪失了無聲片時代靈活的攝影機運動和剪輯,向著傳統戲劇的方向發展。這在當時很多人看來無疑是一種“電影不再是電影”的危機。
具體到個人,許多無聲片時代的藝術家沒辦法適應聲音引入的巨大改變,他們只會拍無聲片,甚至他們的人物形象,劇作都是扎根在無聲片里的。卓別林反對有聲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那句著名的論調:“當流浪漢開口說話,他就算是死了。”于是他在有聲時代之后堅持拍了很久的無聲片,但終于在《大獨裁者》中讓流浪漢說了話,之后這個形象就確實再也沒有出現過。而當年和卓別林爭雄的喜劇天才巴斯特基頓和哈羅德·勞埃德,在有聲片到來之后就被迅速退出有聲電影舞臺了。
正如《雨中曲》所反映的那樣,起先人們是以為有人躲在銀幕后面說話,當人們知道這是一項新技術時,不少人認為“只是一個玩具”,并不知道“說話電影”這一新事物的前景到底如何,對有聲電影有一個懷疑——觀望——接受的過程。
人們一開始對有聲電影并沒有足夠的認識,認為“只要照原來的方式演戲,再加上對話就行了”。實際上,聲音與畫面結合的有聲電影在攝制工藝、表演、表現方式等方面都與無聲電影存在著差異,需要人們去研究、去適應這種差異。
在1929年,美國,當時宣稱是第一部“百分之百的有聲”影片《紐約之光》上映。劉別謙《璇宮艷史》也轟動一時。而早期所謂的“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經常是一些舞臺劇片。由于攝制這些有聲片需要向支付“專利權使用費”,因此拍攝時間盡量縮減,開始時常把音響和形象錄在同一影片上,以致蒙太奇的效果受到了限制。最早的錄音機器必須固定地安裝在有隔音設備的沉悶小房間里,結果移動攝影全然消失,使技術退后了20年。1930年法國導演雷內·克萊爾執導拍攝的《巴黎屋檐下》就是一部反對這些錯誤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