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柴米油鹽醬醋茶,注重的是生活。琴棋書畫歌舞茶,講究的是情調。
中國的是茶的故鄉,掀開五千年的詩篇,幾乎每一頁都可以嗅到茶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形成了一種文化,是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茶葉種類繁多:有湯色碧綠清澈、葉片飄逸沉浮的綠茶;有色澤明鮮、濃郁甘醇的紅茶;有茶青嫩香清越、茶湯金黃明凈的黃茶;有茶毫如銀似雪、湯色清純綠黃的白茶;有湯色近似深紅、葉片勻稱烏亮的黑茶。
唐朝的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神農氏為了辨別草藥,曾經遍嘗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用鍋煮水喝時,恰巧有幾片葉子飄落進來,使鍋里的水變成了黃綠色。神農氏不以為然,喝了一點其中的水,卻驚喜地發現,此水味道清香,有生津解渴、提神醒腦的功效。
凡采茶,均在二、三、四月之間。有雨不采,陰天不采,晴有云不采,晴天方采。最初人們將采下的茶樹葉放在水中煮,最作為一種中藥用,后來慢慢普及成日常飲品。
發展到唐朝時期,飲茶已經非常普遍。
因為唐朝初期經濟發展繁榮,文化昌盛,到處生機勃勃,為茶葉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茶圣陸羽就誕生于這個朝代。
唐代中期以后,飲茶之風已經開始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步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甚至于普通百姓。開元年間,社會上茶道興盛,飲茶之風大興,有“窮日竟夜”、“遂成風俗”的記載。日本的茶道,當初就是從唐朝學過去的。可惜的是,我們的不以為意導致了文化的流失,甚至有些人隨便買點茶葉、隨便燒點自來水、隨便找個容器就泡茶喝。
茶能夠排解憂愁、健康長壽。
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仕途的跌落、心靈的苦澀,使白居易開始依靠茶來緩解內心的煩惱和憂愁。
他在廬山腳下開辟了一塊茶園,每天種茶、品茶,茶幾乎伴隨了他每一天。茶與酒不同,愛茶者,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淡泊心境。慢慢地,白居易滌蕩了心胸,開始從容面對生活的苦澀。
三年之后,白居易擺脫困境,升為忠州刺史,從此,他的仕途明朗起來。
又過了十多年,已經74歲高齡的白居易在自己家里舉辦了一次茶會,邀請了八位高齡人士參會,加上他就是“九老會”。白居易年紀最小,最大者已經136歲了。所以,飲茶能夠長壽,由此可見一斑。
茶能夠傳遞文化、傳播友好。
唐朝的文成公主曾經遠嫁吐蕃,促成了漢藏兩個民族的友好及經濟、文化交流。史料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641年),就曾經把茶葉、茶籽隨身帶入吐蕃,飲茶使得以肉食為主的藏民族獲益匪淺。很快,藏族人也愛上了喝茶,發展到“寧可三日無青稞,不可一日無茶喝”的地步。
相傳,藏族的酥油茶也是文成公主發明的。當時,公主剛嫁到吐蕃,適應不了高原干冷的氣候環境,對每餐肉多、乳多的飲食也很不習慣,常常感到油膩、消化不良。于是,她便把清爽的茶加入奶中飲用,果然好了很多,這就是奶茶的由來。公主還嘗試在煮茶時,加入酥油、鹽巴、松子等,發展成了現在的酥油茶。她經常把茶賜于臣民,使得越來越多的藏民感受到茶水清幽的口感和提神醒腦的功效。
茶能夠促使經濟發展。
唐朝時期的茶葉生產得到巨大發展,從事茶葉生產的商人均因此發財致富。但唐朝中期卻出現了財政危機,不得已,唐王朝開始制訂關于茶葉的經濟法規以增加財政收入,一年的稅收為四十萬貫錢。諸如:稅茶、榷茶、貢茶、茶馬互市。
稅茶,唐德宗時期,對茶征收10%的稅。
榷茶,也就是專賣,即“禁民私賣”。
貢茶,專供朝廷使用,制作精細。
茶馬互市,也就是茶葉、馬匹相互交易。
水
“水為茶之母”,也可以說“清水出茶心”。烹茶鑒水,也是茶文化的一種精神。水中溶入了茶的清香芬芳,而茶味也要靠水之純凈來升華。
后唐明士劉伯芻細品天下甘泉,將適宜煮茶之水分為七等。中泠泉脫穎而出,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中泠泉位于江蘇鎮江,在那座因“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美麗神話而家喻戶曉的金山寺西側塔影湖畔。泉眼在長江之中,如同一條戲水游龍,靈動矯捷、涌涌而出。其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水色碧綠、水質清澈、甘冽醇厚、適宜烹茶。烹煮成的茶湯,清甜滋潤,回味無窮,滿口芳香,直沁心脾。
如此好水,卻難以取之,因為其泉眼在長江之中。且漩渦激流,汲取泉水極為困難。古人記載:必須在子午兩個時辰,將帶蓋的銅瓶用繩子拴好,吊入泉水中,再迅速地把蓋子拉開,此時灌入瓶中的水才是最為純正的中泠泉水也。
唐朝武宗時期,有一天,朝廷的一位官員去江南短期出差。他為了拍拍宰相的馬屁,臨行前就詢問時任宰相的李德裕是否需要稍什么土特產?李兄道:“好一段時間沒有品過用中泠泉水沖的茶了,麻煩你回來的時候就捎上一瓶中泠泉水吧。”
可惜,中泠泉水在茶博士陸羽的“水譜”上名列第七。
過了一段時間,從江南出差的官員回到了京城,給李德裕送去了一瓶水。
李德裕就用這水煎茶,水煮沸了,泡了茶之后,李兄端起茶杯,品了一口之后感覺味道不對,他眉頭一皺,一邊咂嘴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我離開淮南的時間并不算長啊,這水咋就變了味道,居然和建康石頭城下的長江水差不多了。”
該官員聽到李德裕這番話后大驚失色,以前雖然聽說過茶圣陸羽能嘗出各地水的味道,但總以為那不過是一些文人雅士在天馬行空、胡亂吹捧,沒想到當朝宰相也學會了這種技能,看來這次是混不過去。
兄臺只好老實交代:他在返京之前,出席了幾次為他餞行的酒宴,黃湯、佳肴、歌舞、美樂早就讓他把取泉水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等到船開到金陵石頭城下時才猛然記起相國大人的要求。但這時如果再返回已經不可能了,而且時辰也不對了。想著南京城離鎮江不遠,又同是長江水,就順手在江中打了一瓶水帶回來湊合。(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天下第二泉,位于江蘇無錫惠山。水質純良,甜美適口。陸羽在茶經中將天下名泉分為20等,惠山泉居于第二。后唐的評水大家劉伯芻認為:適宜煮水之泉,有七處。惠山泉排第二。難得難得,就“天下第二泉”是兩個高手公認的。(因為陸羽認為的天下第一泉在廬山古簾泉。)
有說法是:歷史上的文人雅士, 最重視的是惠山泉, 其余則莫衷一是, 實是雅好此泉, 又擔心樹大招風, 成為各地方泉水眾矢之的, 避了首位, 名為第二, 實為第一。
話說李德裕酷愛惠山泉水,曾經“置驛傳送,不遠千里”,供其煎茶。當時從江蘇到陜西的路上都是運水的“水驛”,其場面之宏大,堪比唐明皇的“送荔枝城管隊”。
后來有一位高僧勸誡李德裕說:宰相大人已經很了不起了,絕對能夠和古代的伊尹這樣有名的人物相提并論。(其實,李兄也是沾了父親大人曾經是宰相的光,但一般來說先要夸贊一番,然后才能說出自己的意見)
高僧繼續說道:如果在一些枝末小事上沒有處理好,反而會影響了大人的名聲,讓人從千萬里之外送水煎茶,未免有些勞師興眾了。
李德裕道:“本人不貪吃、不大喝、不賭博、不嫖娼,就是喜好飲茶。如果連這個愛好也不能夠享受,那人生豈不是太凄慘了!”
高僧說:“貧僧不是這個意思,只是想告訴大人在咱們京城就有煎茶的好水。在城南保寧坊的昊天觀中廚房之后,有一口泉井,這井泉和惠山泉水的水質毫無二致!”
口說無憑,還要實際驗證。古人檢驗茶水沒有高科技儀器來化驗成分,全靠稱量對比,一般來說同等體積的水重量越輕其水質越好。李德裕派人取了十份水樣,私下做了記號,混在一起進行驗證,結果有兩種水樣的重量是相等的,其水分別是無錫惠山泉和長安昊天觀的井泉。
驗證之后,李德裕欣然將“千里大沖茶”就改為“就地小取材”。
最后,用陸羽的“六羨歌”作為此篇的結尾。
“不羨黃金屋,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