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和成長?
答案在哪里?
在早教班、興趣班、名師名校、學區房還是出國深造?
這些都不是核心答案,核心部分在于了解孩子的心理。
假設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條河,要了解這條河,就得先找到河的源頭,順著源頭往前走,才能了解河的全貌。
成長也一樣,源頭就是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通俗說,成長的關鍵點,除了要身體健康,更要心理健康。
要想心理健康,先要明白心理的發展特點和規律,然后再根據心理發展規律來幫助孩子。
不說養孩子了,就連養盆花,都得先了解了解花的習性和生長特點。
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藏著成長的秘密,也可以說了解了童年的秘密,就了解了孩子的心理。
特此推薦一本書,蒙臺梭利寫的《童年的秘密》
先重點介紹下蒙臺梭利女士,她是位傳奇人物,精通數學、生物、醫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
26歲的時候獲得羅馬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在她所處的那個時代,19世紀末的歐洲,女人是不能學醫的,她不但做到了,還取得優異的成績,學校只有她一個女學生,上課時不允許跟男同學一起看裸露的尸體,只能一個人在實驗室解剖尸體。
單憑獨自面對尸體這點,就讓人無比的佩服啊。
蒙臺梭利認為,人有兩個胚胎,一個身體胚胎。
個精神胚胎,精神胚胎通過敏感性的方式來指引成長的路徑。
正常情況下,孩子的心理都能在敏感性的指引下沿著軌道正常發展,但若是在成長過程中遭到成人的阻礙和壓抑,則心靈會偏離正軌。
偏離正軌的心理,身體功能也會失調,同時為成年后的各種心理疾病埋下了伏筆,比如用戰爭來解決和平問題的方式,在蒙臺梭利女士看來,就是成年人心理偏離正軌的體現。
因為,如果是得到正常發展的心理,是以愛為基礎的,會把所有精力放在創造上,而戰爭只有毀滅,沒有創造,更沒有愛。
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體現在很多方面。
從最開始的秩序感,到智力發展,到行走、手、節奏、運動。
蒙特梭利通過觀察兒童之家的孩子發現,孩子會自由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并不斷重復做。
通常成人主觀認為孩子非常喜歡玩具、喜歡獎勵、害怕懲罰、不能安靜、沒有紀律、4歲左右不會寫字和閱讀,甚至可以對他們隨意批評和責罵。
但事實呢?完全不是這樣。
兒童之家的孩子們,對玩具的興趣不大,不在乎獎勵和懲罰,他們能很安靜,他們有紀律,他們在4歲左右就能書寫閱讀,他們有非常高的自尊。
蒙特梭利把孩子在兒童之家操作教具稱之為工作,她發現兒童能通過工作恢復到正常狀態,兒童的工作愿望代表了一種生命的本能,因為兒童不工作就無法形成自己的個性。
這一切都是在為孩子提供愉快的環境,不干擾阻礙他們,并給孩子們提供教具之后,自發呈現的發展狀態。
兒童之家的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孩子,都來自貧民階層的文盲家庭。
但他們在進入合適的環境后,他們的心理依然回到了正軌。
成人到底是做了什么,阻礙和壓抑了孩子的心理發展呢?
其實成年人的錯誤做法,很多都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
成人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孩子的心靈空無一物,必須由成人來填塞。
成人認為孩子很脆弱,沒有自理能力,什么都不會,必須替他們做好所有事情。
成人認為必須指導孩子的精神。
成人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造物主,覺得孩子依靠自己而生存,所以站在自己的立場來判斷孩子的行為,用自己的標尺來衡量孩子的善惡,認為孩子必須以自己為榜樣,只要孩子做的跟自己想的不一樣,馬上認為是錯的,必須糾正回來。
以上這些成年人的做法,都是在無意識中壓抑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比如,成人喜歡強迫孩子跟自己的節奏一樣。
孩子走路時,是沒有目的性的,走走看看停停玩玩,而成人的走路節奏是向著目的地快速前進。
成人的觀念里,效率第一,他們很難忍受沒有目的的漫游,受這種心理的驅使,常常抱著已經會走的孩子快步走或者放在推車里推著走。
被壓抑的心理會走向哪些歧途呢?
《童年的秘密中》例舉了很多心理偏離正軌的特征,比如神游、說謊、心理障礙、依附、占有欲、支配欲、自卑、恐懼,甚至貪吃和拒絕吃飯也都是心理偏離正軌引起的。
在這些特征中,我個人最有感觸的就是自卑心理了。
蒙臺梭利女士認為,引起孩子自卑的原因是成人對孩子的輕視、辱罵,以及總是干擾孩子正在做的事情。
比如,因為不信任孩子能穩穩端一杯水,以及擔心孩子摔破杯子,于是不讓孩子去嘗試,不僅不讓孩子嘗試,還用責罵的方式侮辱孩子。
若這樣的行為常常發生,逐漸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不僅自己的行為沒有價值,甚至連孩子本人也是無能和笨拙的。
至此,烏云會籠罩在孩子的心靈,內心會形成一種稱作"自卑感"的障礙。
我的自卑也是這樣來的,小時候做事情時,只要一下沒做好,馬上就會被罵很笨,久而久之,我默認了自己的笨,也覺得自己很無能,碰到自己不會的事情,缺少嘗試的勇氣,因為害怕做不好,一旦沒做好,心里就會出現一個罵自己的小人。
這些年通過自我修復,稍微好些,但完全還沒達到自信的程度。
所以,在面對孩子時,在給孩子準備環境時,最需要做好的準備就是成人自己了,因為成人自己也是環境中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成人該做好哪些準備?這邊的成人主要針對的是兒童之家的老師。
蒙特梭利認為老師必須得到引導,必須一開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點,以及自己的壞脾氣,如發怒和由發怒引起的傲慢。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公認的行為標準,會盡力克制自己的壞脾氣,但在跟孩子打交道時,成人不會掩飾自己。
因為孩子不理解成人,也不能保護自己免受成人的侵犯,換言之,成人在侵犯孩子時,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孩子不僅接受成人的虐待,還在成人責備他們時,以為錯的是自己。
孩子雖然能感受到某些事不對頭,也會因此變得抑郁和心理扭曲,但表現出來的不是直接反抗,而是用怯懦、說謊、出格的行為、沒有明顯理由的哭鬧、失眠和過渡驚恐來表現,因為孩子還無法用理性來弄清楚抑郁的原因。
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可能會學會直接反抗成人,但到那時,成人又學會了用更巧妙的方式來征服孩子,比如"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成人在面對孩子時,需要認清自己潛意識中的觀念。
成人一旦認清這些片面的觀念,能加深對孩子的理解,更能減少對孩子的成長阻礙。
實際上,人類每一個真正的進步都是因為發現了利用了未知的東西。
蒙臺梭利的愿景
蒙特梭利女士,一生致力于兒童教育,她認為兒童教育的重心在于發展孩子的個性和潛能。
她認為若人類還有一種我們所不知道的本性,那么人類就該有一種不同形式的社會組織。
她期盼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正如她的墓志銘所言"我祈禱我心愛的孩子們,所有人都能與我共同建造人類世界的和平。"
她堅信人有自我完善的本能,因為人是地球環境中的一部分,認為人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也是對整個社會和地球的完善。
而這也正是《童年的秘密》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