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學新知識少不了做筆記。我自己是從最開始劃線、摘抄,到加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寫想法觀點。到后來,也用過思維導圖、魚骨、康奈爾筆記法.......總希望筆記簡單清楚、一目了然,能夠一下子記得住,記得牢。仿佛記筆記就是為了幫助記憶,記住了就學會了。直到遇到申克*阿倫斯的《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這本書,我才意識到自己其實并不會學習。記住了并不等于學會了,有效的學習是在知識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學會用思維模型框架存儲記憶與提取,并隨時檢驗是否真的理解了,學會了。只是為了單純記住而寫下的筆記,往往松散無序,并不能讓我們日后真正的學以致用。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記了很多年的筆記,卻沒有形成知識體系,用的時候,又不知道如何用起。
一、記筆記,記的是知識,而非信息
我個人記筆記,通常記錄那些觸動我的、有想法的、刷新認知的內容,也有一些特別美的金句、段落劃線摘抄。一本書讀下來,往往想法也很多。七零八散的記了很多,當時覺的收獲很多,但是實際可能并沒有多少。因為我并不知道它們日后會被用到哪里,怎么提取它們,只是想著有朝一日可能會用到,就先保存下來。現在回頭看,當時記錄更多的可能信息,而非知識。比如一些觀點、金句,只知道它們好,保存下來日后可以搜索引用,也僅限于此。而知識是用于解決問題的,是能夠被遷移利用的。它的存在從開始就是為了輸出,應用在不同的場景里。
《卡片筆記寫作法》在我看來,正是一本教授如何把筆記寫成一個又一個知識點的工具書。它介紹了 20世紀偉大的社會學家盧曼的寫作方法。他利用業余時間,每天寫幾張小小的筆記,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博士論文和定職論文。讓自己從一個朝九晚五的普通公務員,變成了一名大學教授,一生出版 58本理論著作的社會學家。他這些成就的取得所依賴的就是筆記+卡片盒。
在盧曼的筆記里,有三種類型筆記:1、一閃而過的念頭筆記,即閃念筆記;2、可以一邊讀書一邊寫的“文獻筆記”,有上下文有出處,有自己的思考,3、經過編輯加工可以脫離上下文語境成為一個獨立元素模塊的永久筆記。
閃念筆記隨時記錄,會被在當天或者次日review后迅速處理,有用還是無用?按照作者的思考邏輯與需求分配到他們應該去的地方,閱后即焚;文獻筆記會在卡片的一面寫書目信息,另一面對內容做簡要的筆記。文獻筆記雖然簡短,但與最后手稿中筆記的風格無太大差別:都是用完整的句子,并明確地引用他從哪些文獻中獲取材料。永久筆記是以書面形式包含實際思想或觀點的文本,一張卡片只寫一個問題。文獻筆記與永久筆記最終都會被存放到自己的卡片盒中。
可見,盧曼卡片盒里的筆記包涵了觀點、論點、引文、已寫好的長段落、完整的參考書目和文獻等,可以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篇文章需要的所有東西都有,是現成可讀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組織,將這些想法放串聯起來變成連續的文字。然后,在此基礎上查漏補缺。
因為是信息完整的知識點與句子,可以隨時的被提取,易輸出,寫作再也不必面對一張白紙,臨時在頭腦中拼命搜索記憶,絞盡腦汁。實際上,寫作在寫筆記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二、有效的學習是在知識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
盧曼一生寫了9萬張卡片,他寫作的秘密就是在這些卡片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
“每當盧曼添加一條筆記時,他都會檢查他的卡片盒中是否有其他相關的筆記,以便在它們之間建立可能的聯系。直接在一條筆記后面添加新筆記只是方法之一,另一種方法是在這條筆記和(或)其他筆記之間添加一個鏈接,另一條筆記可以在系統中的任何地方。”P56
寫作,不再是自上而下地為了某一個主題搜腸刮肚去找相關資料,而是沿著興趣思考像大樹一樣去生長。在寫新卡片的時候,不需要去想所謂的宏觀主題,這個內容的產生是否與主題相關,要怎么寫,這些分散消耗腦力的工作都被刪掉,只專注于眼前、當下的思考。當卡片的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在某些問題上的思考會出現集聚效應。再把卡片提取出來,拼接組合,與之相關的思考加以整理,看它最終的主題是什么,它走向到哪里。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興趣的事物上,并對自己的知識發展過程進行書面記錄,題目、問題和論點就會自然而然地從材料中涌現出來。”這就是盧曼卡片筆記盒的魅力。
三、搭建思維模型框架,助力存儲記憶與提取
盧曼卡片盒的內在聯系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起網狀的知識結構。對于學習者來說,有聯系的、有結構事物比孤立的事物更容易被理解記憶。但比結構更便捷的是模型。信息進行壓縮后,通過將一些核心概念聯系在一起,就可以創建一個模型。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就主張“在每一門學科中尋找最強大的概念,并嘗試去徹底理解它們,使其成為自己思維的一部分。”
“如果你只記住了一些孤立的事實,并試圖硬湊起來使用,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任何事。如果事實不能在一個理論框架中互相聯系,那么你就無法將它們派上用場。你的腦子里必須有一些思維模型,你必須把你的直接和間接經驗運用到這些模型里。”——查理*芒格
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多去研究一下各個領域存在的原理、模型、定律,把它們吃透,做一些積累。在記筆記的時候,我們會去思考每一個問題背后的原理理論支撐,模式,無疑將會使我們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在存儲記憶和提取上更加的牢固與快捷 。
四、寫下來,是對學習成果最好的檢驗
“寫作是檢驗我們是否理解所讀內容的最簡單方法。在閱讀時隨時記錄,不僅能更好得地感知到自己地理解能力,還能提高自己清晰簡明地表達能力----這反過來又能幫助我們更快地抓住想法。”P102
盧曼筆記法,強調一定要用自己的語言去“詳細闡述”。我們很多人以為學習是一個輸入的過程,事實上能夠輸出才是在真正的學習。因為輸出真的有難度,寫或者講,會讓我們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清楚了。將頭腦中跳躍的思維整理成白紙黑字,在寫的過程中,才能發現思維的漏洞。那些以為自洽的邏輯在文字的檢驗下破綻百出,才是思考的開始。
恐怕盧曼也沒有想到,自己可以通過寫卡片,一年就通過大學的招聘考試,得以在大學任教,也沒有想過一生可以寫下58本著作。他能夠取得這樣地成績,全是因為他發現了學習知識的訣竅,利用卡片筆記寫作法在知識間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系。每天幾張卡片,把頭腦中的問題寫下來,通過寫不斷地檢驗自己的所學,形成一個積極正向的反饋。
對于我們普通人,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真的很重要。不要小看了一張卡片,每天寫幾百字的這樣一個動作,每天寫幾百字,由一點到一面,到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將知識概念濃縮成用思維模型學習記憶、提取,總有一天,你也可以寫出很大的成績 。
日拱一卒,功不搪捐,把功夫花在平時。人生每一步都不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