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第一次看崔璀的書了,而這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場優勢》卻是讓我感觸蕞深的一次。因為就在今年,我曾不止一次地想過離職,雖然我目前干著一份看似很擅長,也能做得不錯的工作,但我的內心既不快樂也不自信,總有一種想要逃離的沖動。我感覺必須要把自己的職場優勢和經驗好好盤點一下,以便能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就是我讀這本書的初衷。
事實上,這本書給我的觸動比我想象得大得多,閱讀它的過程就如同經歷了一場探索自身的發現之旅,讓我不但能從“優勢管理”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也更懂得了要用“優勢思維”去理解、配合甚至是成就他人。而只有當每個人發現并運用好自己的優勢,才能讓人生釋放出最大的效能,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在現實之中,絕大多數人都從未在意過自己的優勢。一是因為我們處在一個謙虛謹慎、內斂保守的文化體系中,大部分人羞于或不泄于表達對他人優點的贊賞與認可,這就讓很多人對自己的優點不自知;二是因為我們被種種“規則”和觀念所束縛,使我們太容易妄自菲薄,將“特點”誤認為是“缺點”。
比如性格內向會被認為是不合群,三思而后行被被認為是優柔寡斷,共情力強會被認為是多愁善感,情緒敏感會被認為是玻璃心......于是我們不得不為了滿足世俗的“標準”而改變自己,但也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內心深處有多累多痛苦。因為這些被視為“缺點”的“特點”,恰恰可能是我們獨有的優勢。
因此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第一件事便是:請重新認識自己,定義自己的優勢。
首先,優勢是什么?而我的優勢又在哪里呢?
優勢,其實就是一種讓事情變容易的能力和魔力。當你在做一件事時,可以比其它人上手更快,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輕輕松松就可以達到別人努力很久都無法達到的水平,這便是優勢。
那么基于這個定義,你的優點多半會成為你的優勢。但是我們要說的是那些常被我們視為“缺點”的特質,它們可能也具有上面的特點。以共情力強為例,當一個人與你訴說他的煩惱時,一般人可能無法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更無法迅速體會她的痛點和內心焦慮。但是一個具備共情力優勢的人可以馬上就捕捉到這些感受和信息,你能不說這不是一種優勢么?
我們不妨好好思考和審視一下自己的“缺點”,它到底是被世俗所判定的特立獨行,還是真的阻礙你發展的不足?你是可以與它和平相處從容自洽,還是對它恨之入骨?你是不得已地去修正和掩蓋它,還是真心想讓它從你的行為和思想里消失?
認真地去問問自己這些問題,哪些是真正該摒棄的缺點,而哪些又是你該保留且被發揮的優勢,你的內心便會有答案。
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專業的測評更加了解自己,在這本書的最后一章,作者詳細給出了9大優勢的解析,包括優勢本身的解讀和職場發展的建議,通過描述我們也可以去輕松去判斷自己所具備的優勢到底是什么。好好閱讀和體會,你幾乎就可以確認自己的優勢了。
然后,要從“這是我的問題”到“這是我的優勢”。
我們大多數人在小的時候都有一個難以超越的競爭對手,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總是高高地凌駕于我們之上,成為我們無法啟及的目標。于是在我們的觀念和內心深處,就總是會不自覺地貶低自己羨慕別人:為什么他們這么幸運,有著獨特的天賦和上天的眷顧。
而我們恰恰不知道,其實老天給了每個人獨特的優勢和天賦,可我們卻總是喜歡盯著別人,總覺得是自己不夠優秀。我們拼命努力,去修煉那些自己所不擅長的技能,硬是把自己活了別人的樣子。在這個“更好的自己”外殼之下的你,已經變成了別人。可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找到優勢、發揮優勢,我們不需要成為別人,只需要更好地成為自己。
特別是當我們面對著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有海量的信息都在爭奪你的注意力,我們無時無刻都身處于眾說紛紜的嘈雜環境中,很容易被“販賣焦慮”的廣告而讓自己失去方向。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向內看,理解自己,接納自己,提升對自身的認知。把關注點放到自己的身上,深挖內心的需求和喜好,不被大環境所左右,不被周圍的聲音所蠱惑,去找到并認定自己的優勢,并在這個認定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一個人只有在優勢領域發揮力量,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更有希望比別人跑得快,跑得遠,耐力更強!
所以,請不要再妄自菲薄,也不要再盲目比較,更不要制造焦慮,勇敢地對自己說,這不是我的問題,而是我的優勢,我會用一生的時間去修煉它,打磨它,精進它,它將是任何人無法啟及的能力,也是我蕞重要的價值。
最后,如何在職業發展中修煉和放大自己的優勢?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優勢,或是還不十分清楚自己的優勢,那么可以利用下面這張圖來梳理。
“能力”就是擅長的事情;“動力”就是你心甘情愿在一件事上投入熱情,即使沒有收入也愿意去做的事。這兩者相交的點其實就是喜歡又擅長的事,但是還要加入一個“信息”的元素,它是指行業信息,職業信息和社會發展趨勢,也就是用長期思維的去考慮和衡量你的優勢,看它是否可以成為你長遠的職業選擇。
當你確定優勢之后,還需要用“生存縫隙”法則去錨定你所發展的領域。生存縫隙有點像我們曾聽過的一個詞“細分領域”,它是指一個有可能非常小眾,但卻是你確定、擅長并熱愛的領域。它就像一個的秘密花園,你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去開墾和耕種它,把個體價值最大化。當你在天賦和優勢上投入時間,堅持不懈的同時又能為他人創造價值,那么遲早會贏得一片屬于自己的花園,你在時間投入上的回報就會被看到。
“生存縫隙”這個概念非常適合想去創業或是自媒體人,很多帳號作者也都是因為在最初找到了自己的,才一步步慢慢發展成現在的頭部的,比如秋葉大叔就是在最初時以Word、Excel,PPT培訓為敲門磚打開市場的。
其實對于已經工作多年的人,我們不會像作者這般幸運,可以在一個知人善任的公司里工作,可以完全發揮自己的優勢。現在的企業主,他們希望一個人可以活成一支隊伍,恨不得每個人都是多面手,都是全能型人才,這樣才有利于他們節約人力成本,減少招聘員工的數量。如果你也是這樣的話,才更需要突出和修煉自己的優勢,把長板盡量延長,長到無人可以取代的位置,這樣你就可以有資本去選擇在自己擅長的地方發揮作用,而領導也會自然而然地把這類工作交給你做,實現自然過渡。
除了自身優勢,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第二件事就是:理解并順應他們的優勢,也同樣重要!
優勢理論不僅可以幫我們了解自己,還可以讓我們理解世界,理解他人,更好了與他人合作,減少由溝通而帶來的內耗。
書中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溝通就是帶著我的需求,走向你的需求。而不是讓你放棄你的需求來滿足我的需求,其實這就是我們在溝通時產生分歧和爭執的主要原因。請不要試圖改變他人,我們能做的是順應他人的優勢,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溝通。
拿我自己舉例,我之所以一直想要離職,就是因為我不了解我上司的優勢以及與之對應的特點和溝通方式。總的來說,我的上司是具的引領力優勢的人,比較強勢且要求很高,溝通喜歡直來直去,雖然有責任心但是讓人感覺像一種控制欲;而我是共情力優勢的人,面對強勢高壓的氣場總會覺得難以招架,高要求和生硬的溝通方式讓我壓力很大。
正是因為理解了領導的優勢,讓我明白了他就是這樣一個人,這就是他的風格,而并不是針對某個人,只要我不出紕漏,其實根本用不著擔心也不用有壓力。而我所需要的共情力,完全可以從客戶和供應商那里獲得。這樣一想,好像自己確實并不需要離職。
除了與領導的溝通,我們與家人,愛人和孩子的溝通同樣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充分了解對方的長板,并理解和接受他們所不擅長的部分,不要試圖改變他們而是讓他們的優勢最大化。這一點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越是親近的人我們就更容易去苛求他們,然而實際上我們存在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成全別人。
結語:
這本書讓我系統地理解了優勢理論,我在小程序中做了關于優勢的測評,結果與我的實際情況非常地符合,我同時也意識到了重要的一點,發揮優勢也要注意過猶不及,即使是優勢,用過了也會有反作用。拿我自己舉例,我的優勢是共情力,學習力,目標力,交往力。 如果過度共情會讓自己的情緒狀態受到影響;過度追求目標會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壓力過大;過度學習可能會忽略實際運用。
總之,我們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固有的觀念和束縛,用優勢思維重新評價自己和他人,在成為自己的同時,成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