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需要經常坐地鐵,見證了魔都地鐵人擠人擠瘦人的神奇魔力,也遇到了一些奇葩事。
昨天晚上,我坐11號線從江蘇路回南翔,好不容易擠上車。可能是因為站了幾個應該是剛從工地上下班的工人,身上也的確是蠻臟的,所以旁邊的小姑娘就離的挺遠的,那幾個工人四周就有了相對寬松的空間。
老妖一直以來就是個不怕臟不怕累不怕苦的孩子,所以就想著到里面去,自己輕松點也給后面的人留點空間,然后在往里面去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一個背著超級大雙肩包的小姑娘,然后就看到那個小姑娘朝著我非常夸張地叨叨,我因為帶著耳機也沒聽著她叨叨什么,也沒跟她爭執什么,繼續挨著工人兄弟聽著歌愉快滴享受著魔都地鐵帶來的“想瘦”。
后來我把這個事情說給了某人聽,她來了句“你已經活成佛系中年了”。
然后我非常不恥下問地問她什么是“佛系中年”。在一個白眼之后我聽到了答案。
“佛性的意思是人家欺負你你沒有反應,感覺跟什么事情都沒發生似的,不想也不愿意去爭什么。”
“額,中年的意思是你的年紀偏大了。”
什么狗屁佛系中年!這明明就是竹林七賢魏晉風骨嘛!
我沉浸在終于找到了下一篇文章話題的巨大興奮中,以至于忘了深思她說我年紀偏大的深層含義。
01
竹林七賢
魏晉時期有這么七個人: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他們七個是當時名士的代表人物,非常具有社會影響力。七個人各有偏好:有的學問好,有的文學好;有的度量大,有的酒量大;有的琴談的溜,有的鐵打的溜;有的熱衷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有的則主張儒道并重“名教與自然合一”。
七個人也共有同好:不爭。更準確地說是不能爭。
七個人大致都出生在魏朝,由于魏朝比較短命,所以思想純熟之后的時間更多生活在晉朝。得益于《軍師聯盟之虎嘯龍吟》的熱播,大家應該對這段歷史很熟悉。
坦白說,魏朝的時候還行,曹家父子統一了天下,歸攏了人心,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特別是他們爺幾個都是正兒八經的文藝青年,所以搞文藝的這段時間過的還是挺好的,建安文學也給這幫人提供了足夠的養料來好好長大。
可是文人矯情的本質是傳承千年不變的。司馬氏竄了曹魏的天下,其實也沒啥,無非是改朝換代換個人當皇帝而已,但這幫文人就來勁了,家賊篡國那還得了,各個歸隱山林不問世事,但總不能啥都不干吧,所以彈琴的彈琴,打鐵的打鐵,喝酒的喝酒。
由于這七個人的名聲也大,學問也好,還經常跑河南商洛的一片竹林里搞非法集會,所以世人給他們一個名號:
“竹林七賢”!
七個人中老妖最喜歡三個:嵇康、阮籍、劉伶。
02
廣陵絕唱嵇叔夜
嵇康,字叔夜,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嵇康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獨自一人帶大他和哥哥,少年嵇康的生活過的比較清貧,不過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嘛,嵇康少而好學聰敏有加博覽群書才華橫溢,再加上長得比較帥,還會彈被傳的神乎其神的《廣陵散》,于是被沛王曹林的女兒長樂亭主看上了,于是飛黃騰達,官拜中散大夫,恣意縱橫。
不久之后,司馬氏竄了權,時間從魏國到了晉國。前朝皇親國戚的身份加上文人矯情的傲骨讓嵇康對社會充滿了不滿,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其中一個人的名字叫鐘會。
看過《軍師聯盟》的人都知道,鐘會來頭比較大,潁川世家之后,大謀士鐘繇的兒子,司馬懿的門生,司馬昭的哥們。
因為嵇康的名聲比較好,鐘會就特地拜會嵇康想請他出來做官,但是嵇康從不搭理還冷嘲熱諷,屢次三番久而久之鐘會懷恨在心。后來嵇康因為朋友的案子被陷害,鐘會給當時的皇帝司馬昭打小報告,于是嵇康同志被判“斬監侯”。
行刑當天,三千太學生集體請愿求政府赦免嵇康的刑罰,但是政府絲毫不為所動。嵇康眼看必死無疑,于是淡定從容撥弄琴弦當眾彈奏一曲《廣陵散》,余音繞梁裊裊不絕。
嵇康這時開始懊悔當初學生來求學這首曲子我真不應該吝嗇真應該教給他們啊,“《廣陵散》于今絕矣”,可嘆可惜。
是日,嵇康卒,享年四十歲。
03
窮途之哭阮嗣宗
阮籍,字嗣宗,今河南省開封市人。
也許是因為吸引力法則,阮籍和嵇康一樣有著悲慘的童年。年少喪父,母親獨自帶大,但是聰明好學,八歲能作詩,十歲能彈琴,還文武雙全,“少年學擊劍,妙技過曲城”
也許是因為吸引力法則,阮籍和嵇康一樣被一個叫鐘會的男人騷擾。司馬氏篡權之后,心懷鬼胎總是怕世人非議,想知道當時名士們的思想動態。于是鐘會就去拜訪阮籍詢問他對時事的看法,阮籍倒不像嵇康那樣冷漠,只是正事不說就是喝酒,喝得酩酊大醉,醉了就哭,哭的那個傷心啊,于是鐘會無功而返。
也許是因為吸引力法則,阮籍和嵇康一樣總是被皇家的女人看上。司馬氏篡權之后,各種籠絡名士,司馬昭就想著和阮籍聯姻,于是又派鐘會去跟他談,于是阮籍又正事不說就是喝酒,大醉60天,鐘會無功而返,司馬昭說喝死那個龜孫!
雖然老是喝醉,可是阮籍同志心里苦啊,哥們我一身才華滿腹經綸但是沒有用武之地啊,還要委身賊寇,何其痛哉!于是喝酒,在家喝還不過癮,弄輛馬車,弄壇烈酒,不要馬夫,抽一鞭子讓馬一直跑一直跑,等馬停下來的時候,醉的不成人形的阮籍下車一看,痛聲大哭,久久不絕,這是走投無路了??!
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04
杜康造酒醉劉伶
劉伶,字伯倫,今安徽省淮北人。
這是七個人中老妖最愛的人物,所以咱們不說歷史,只說軼事。因為老妖喜歡喝酒,而劉伶就是傳說中的酒神。
相傳,杜康同志造酒之后就開了個酒店,門口貼了一副對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橫批:“不醉三年不要錢”。正好被劉伶看到了,劉伶心想還有喝酒不要錢這樣的好事啊。于是進了酒店,三杯下肚,天旋地轉,狼狽歸家。三年后,杜康去劉伶家要酒錢,劉伶老婆氣不打一出來,拿起掃帚就打,邊打邊說“我老公就是喝你們家酒已經死三年了,你他媽還有臉來要錢”,杜康聽了之后趕緊說“嫂子不別打了,趕緊帶我去劉伶哥的墓前看看”。于是二人到劉伶墓前,杜康拿鍬就挖,棺材打開,劉伶笑嘻嘻地來了句“這就真帶勁,還真是醉了三年”。
又相傳,劉伶老婆看他天天喝酒心里十分不爽,就說你就不能把就給戒了嗎?把酒戒了咱們好好過日子不好嗎?劉伶一聽還真是這么個道理,于是跟她說你講得對,我要祭祀先祖以后再也不喝酒,你趕緊去買點酒肉我們來搞個儀式。嫂子屁顛屁顛買來酒肉,劉伶大吃大喝,現場作詩一首。
天生劉伶,以酒為名。
一飲一斛,五斗解酲。
婦人之言,慎不可聽!
再相傳,劉伶每次出門喝酒,都得帶一個仆人,仆人帶著吧鐵鍬。劉伶同志就這么一邊浪,一邊喝,要是不幸喝死了,仆人就當場挖個坑給他埋了。
更相傳,劉伶在家喝酒更無敵,他發明了一個又黃又暴力的詞叫做“裸飲”。每次在家喝酒就脫光衣服,隨心所欲。有人看不慣就說你好歹也算是個名士,怎么這么放蕩這么不講禮法呢,劉伶來了句絕的。
我穿衣服了啊,我以天為衣,以屋為褲,你怎么跑我褲子里來了。
05
《水調歌頭》辛棄疾
劉伶這一段把老妖自己給寫嗨了,真爽。
老生常談。“偶爾來首詩”好歹是個專業的詩詞號,說歷史故事名人軼事只是好玩,咱們最終還是要談談詩說說詞的。
今天老妖給大家帶來的是一首跟竹林七賢有一丁點相關度的詞:南宋大家辛棄疾的《水調歌頭·席上為葉仲洽賦》。
高馬勿唾面,千里事難量。長魚變化云雨,無使寸鱗傷。一丘一壑吾事,一斗一石皆醉,風月幾千場。須作猬毛磔,筆作劍鋒長。
我憐君,癡絕似,顧長康。綸巾羽扇顛倒,又似竹林狂。解到澄江如練,準備停云堂上,千首買秋光。怨調為誰賦,一斛貯檳榔。
這首詞很冷門,沒有詳細的記載,應該是辛棄疾在酒桌上為一個叫葉仲洽的人寫的。全篇用典,痛快非常,咱們一點一點來磨。
上闋前四句“高馬勿唾面,千里事難量。長魚變化云雨,無使寸鱗傷。”用典出自杜甫的《三韻三篇》:“高馬勿唾面,長魚無損鱗。辱馬馬毛焦,困魚魚有神。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贝笾乱馑际歉叩鸟R不會因為當前的遭遇就嫌棄自己,因為未來的事情很難預計,難保自己哪天就受到重用了。大的魚雖然經歷風雨各種波折也不會放棄自己讓自己受到傷害。這四句點出了,作者的朋友是位有才華有抱負但不受重用的人,作者這是在勉勵他的朋友要耐得住寂寞,總有一天你會很厲害的。
上闋中三句“一丘一壑吾事,一斗一石皆醉,風月幾千場。”用了兩個典。一丘一壑出自《世說新語》,一斗一石出自《史記》,大致的意思是:管他呢,我們只管寄情丘壑山水之間,喝一杯也是醉,喝一壺也是醉,那就索性喝一壺,玩他娘的幾千場風月露水。這也是作者勸勵葉仲洽不要消沉,要振作起來。
上闋后兩句“須作猬毛磔,筆作劍鋒長。”典出《晉書·桓溫傳》:“溫眼如紫石棱,須作蹳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贝笾碌囊馑际悄汩L的這么威武,胡須比刺猬毛都厲害;文采這么好,手中筆比劍還要鋒利。
上闋九句都在激勵葉仲洽,你看看馬看看魚,人家被欺負成那樣都沒有自暴自棄,所以你也不要消沉,該吃吃該喝喝該干嘛干嘛,你這么厲害,文武雙全早晚有一天肯定牛逼大發的。
下闋前五句“我憐君,癡絕似,顧長康。綸巾羽扇顛倒,又似竹林狂。”比較好理解。兄弟,我喜歡你,你畫畫的時候有一種癡勁,就像晉代大畫家顧愷之一樣。但是當你恣情揮灑的時候,又像竹林七賢一樣豪放不羈。你這個兄弟肯定能干大事。
下闋中三句“解到澄江如練,準備停云堂上,千首買秋光。”用典出自晉代大詩人謝緿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贝笾乱馑际牵盒值苣銓懺姷牟湃A跟謝緿有的一拼,我準備在我的私人別墅停云堂上,用你的千首詩作與這恢弘秋色一比高下。這哥們有才啊,能文能武,會畫畫會寫詩。厲害。
下闋后兩句“怨調為誰賦,一斛貯檳榔。”典出《南史?劉穆之傳》。史載劉穆之年少家貧,常年住在他小孩舅家里,受盡了冷眼。一天吃飯完了,劉穆之覺得想吃檳榔就跟他小孩舅要,然后被大肆侮辱了一番。后來劉穆之當了大官,以德報怨,請妻兄吃飯之后特意給了一斛檳榔。辛棄疾這里的意思是:我寫這闋詞為了什么?就是為了報答你的厚禮。想來葉仲洽應該是幫了辛棄疾什么事情吧。
按理說,這首詞也就到這了,雖然用典多多,但是立意也就平平??墒俏覀冏屑毧矗瑫l現整首詞里全是正能量,只有一個字眼有玄機,“怨調為誰賦”的“怨”。
老妖看來,這個“怨”字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怨。通篇都在勸慰友人要看開要等待,機會總會來的,朝廷總有一天會記起你重用你的。但是最后的這個“怨”字暴露了作者在那個時間點的怨,想來那時的辛棄疾應該被從前線召回閑賦在家吧。
他應該還在癡癡地念著沙場秋點兵收拾舊山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