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曾經在襄陽孔明論壇上玩文字,認識了一個版主,男版主和我相聊甚歡,很快就成為可以知心的朋友。他問我為什么叫“文箐”,解釋之后,她說:“文藝女青年現實生活中多不如意。”
他說了很多話,我記這句話最清楚。我一直認真努力地活著,仿佛是想驗證和證明這句話是個偽命題。由此,我也更加關注女作家的命運。
我對女作家有著說不出理由的好感,好奇她們對世界的看法,好奇她們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在看到蔡駿的隨筆中出現一個女作家的名字后,我迫不及待地看了這部電影——《查令十字街84號》。
如何來說這部電影才能像電影本身一樣如潺潺溪水緩緩流淌,沁人心脾卻余味悠長呢?它是一曲沒有高音的音樂,它是一首沒有高潮的小詩,它是一場像我們一樣沒有輝煌的人生。簡而言之,它就是在絮絮叨叨中,講述了海倫·漢芙這個女作家與一個叫馬克書店(位于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之間信件來往的故事,就只是我寄信過去,你回信過來,如此反復,歲月在郵遞中依然年輕,而寫信的人已白發蒼蒼。故事設定的場所基本上只在馬克書店和海倫的家里,而線索就是信,極其簡單。
影片以海倫年老之時來倫敦倒敘開篇,她是來圓她一生的夢想。在影片結束時,她說:“弗蘭克,我來了,我終于來了。”弗蘭克是馬克書店的職員,也是她在精神上的愛人。而此時,弗蘭克已經病逝,書店老板在弗蘭克死之前不久去世,馬克書店面臨被拆。
他們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呢?跨越兩大洲,完全陌生。是書。海倫是個窮困潦倒的女作家,喜歡古典書籍和二手書。在她在美國書店找不到一本絕版的書籍時,她看到了馬克書店專賣古籍和二手書的信息,于是她寫信過去,如愿以償得到了想要的書籍。這樣一來一往,她成了馬克書店最忠實的顧客,而馬克書店每一次都盡量滿足她的要求。
先來看看女作家與常人有何不容之處。她突出的特點是她喜歡看別人看過的書,在其中找到他人與自己共鳴的地方。出人意料的是,一般文藝女作家都是斯斯文文,而海倫卻大大咧咧,時而與怒罵摔書,時而狂笑不止。她一點都不安靜,她非常幽默,常常讓馬克書店的人看到她的信開懷不已,跟朋友們在一起也有說有笑,她的快樂的情緒很容易感染他人。她對生活充滿熱情,友好地對待每一個人。
馬克書店里是一群怎樣的人呢?書店的工作人員有五人,她們和海倫一樣善良、熱情。在收到海倫遠洋郵寄過來的禮物時,他們都偷偷給海倫寫了感謝信,信中表達喜愛與感激之情,訴說海倫的火腿給自己的孩子,家人帶來了多么大的歡樂,她們主動告知海倫自己的情況,好像與一個很好的朋友通信那樣。在娓娓道來,絮絮叨叨的信件中,洋溢著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和諧、信任、真誠與感恩,人性美好的光輝就在平常信件閱讀中釋放出來。
為什么說有愛情呢?影片的男主是弗蘭克,馬克書店的職員,負責到處調查倫敦缺書的地方,然后把書運去,相當于現在的銷售人員。弗蘭克是直接與海倫通信的人,海倫的信只寄給弗蘭克,而弗蘭克寄信的署名是馬克書店。海倫說,弗蘭克是最了解他的人。她所要的每一本書,弗蘭克都想盡辦法幫她找到,他們之間有一種奇妙而無法言喻的感情,稱之為“心靈相通”似乎也不夠恰當。弗蘭克有妻女,而且相處和睦,一家幸福,這個海倫也知道,并常在心中向他妻兒問好,為她們送去絲襪和火腿。海倫就一直這樣和弗蘭克通著信,她常常自言自語地問:弗蘭克在干嘛?而弗蘭克也期待與海倫見面的那一天,從他得知海倫無法來倫敦看他們和錯把海倫朋友當成海倫時沮喪無比,落寞至極的神情可以看出。我想,他們大約就是那種精神戀愛吧,無關肉體欲望。因此,他們才能相處一生,也因此而“錯過”一生。
整個影片毫無波瀾,就連男主的死,也只是通過信一筆帶過,而女主的悲傷也是輕描淡寫,似乎是在情理之中,命運本該如此。女主內心的傷痛,表現的最顯著是在她整理書籍時不能進行下去而必須站在窗前抽煙,她泣不成聲,獨白道:”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
以上是電影情節部分,而真正的海倫寫下的小說《查令十字街84》被譽為“愛書人圣經”的書信集,許多愛書之人在它面前接吻來紀念她。它被譯成數十種文字流傳,廣播、舞臺和銀幕也鐘情它,那家書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號已經成為全球愛書人之間的一個暗號,三十多年人們讀它、寫它、演它,在這段傳奇里彼此問候,相互取暖。書中所選的資深書評人張立憲的文章中點到書中十分動人的元素:“我想,當愛情以另外一種方式展現鋪陳時,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譯成了一種更好的語言。上帝派來的那幾個譯者,名叫機緣,名叫責任,名叫蘊藉,名叫沉默。還有一位,名叫懷戀。”
海倫終生未嫁,我同意張立憲的觀點,愛情還有另外一種方式。適合文藝青年在靜靜的雨天活著暖暖的午后,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