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lǜ),還是習慣性先看《說文解字》“均布也。從彳,聿聲。呂戌切。”形聲字。有人把許慎的解釋翻譯成,普遍施行的規律。我覺得不太妥當,是現代人的望文生義,因為我們當代人看到律字,首先反應到的是法律、規律、紀律、定律等詞語。而律在千字文中明顯是音律的意思,音樂方面我實在是一竅不通,大約古人有規定了十二律,又分成六律和六呂,所以我覺得“均布也”其實直接翻為音階的平均分布,應該也可以吧!
律為什么從彳,從聿,歷代文字學家有各種解釋,彳是行的一半,聿是一只手拿筆在書寫,表示所書寫的法律加以推行。象這樣的解釋,沒有考慮到古代的律法大都是不成文的,《左傳·昭公六年》記錄鄭國子產鑄刑書,將法律成文公布,就被晉國的叔向大肆怦擊。而且從音律的角度理解,從聿,手拿筆記錄是沒問題的,但是為什么從彳呢?記得我們說過,彳部有行走意,音律為什么要行走呢?難道是“欲飲琵琶馬上催”?
個人想從古代詩經采風制度試著做一個解釋,并請方家指正。看著甲骨的律字,感覺是個會意字,明顯是一只手拿筆在路邊記錄。看看《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很好地解釋了律字的含義,采詩官敲著木梆子,在路上詢問、記錄民間歌謠,然后經過樂師配樂,再獻唱給天子,這是一種原始的內參資料吧!
呂(lǚ),《說文解字》“脊骨也。象形。昔太岳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篆文呂,從肉,從旅。力與切。”從字形上看總體變化不大,包括甲骨文字形,大多數專家都認同,呂是兩節脊柱骨相連的象形,用來表示脊柱,這是比較公認的呂字本義。看說文還有心呂之臣的用法,可能是心腹親信的來源吧?也許是漢初為了避呂太后諱改了,這是個人瞎猜,沒有考證依據。
而呂在這里還是指音樂,古人把十二律分為陰陽,陽為六律,一曰黃鐘,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陰為六呂,一曰林鐘,二曰南呂,三曰應鐘,四曰大呂,五曰夾鐘,六曰中呂。我們不是這個專業的,了解一下就好了。
調(tiáo),《說文解字》“和也。從言,周聲。徒遼切。”形聲字,許慎認為調的本義就是協調、調和。因為協調關系主要靠語言說和,所以用了言字旁,周是聲旁,因為古今音調的變化,現在己經看不出聲旁的作用了,查《廣韻》周是尤部字,而調是多音字,歸屬三個韻部,卻沒有一個尤部。這樣我們是否可以認定,只有在不可考的上古音中,周字才起到聲部的作用?也有人認為周是周密的意思,經過協調使關系周密,也有表義的作用,這又涉及了古漢語中聲義同源的概念,這里就不多說了。
《辭海》中調字也有三個讀音,(tiáo,diào,zhōu)千字文中調也是用的本義,音樂調和歷法陰陽的用意。
陽(yáng),繁體字陽,《說文解字》“高、明也。從??,昜聲。與章切。”許慎認為陽是形聲字,是高聳明亮的地方。陽的本義就是指地形吧!??字演變為現在的左耳旁,本義就是高聳的土山崖,從甲骨文看是很形象的,而聲旁昜,在甲骨文中象太陽照耀大地的樣子,表示明亮的意思,又是聲義同源的典型。也有許多專家認為昜就是陽的初文。古人常表示山南水北為陽。
因為陽光照耀讓人感覺溫暖,所以陽有溫暖的意思,我認為這里用陰陽指代寒暑,表示節氣。律呂調陽就是用音樂技術來確定歷法。根據資料,古人用十二根長短不一的竹管插入土里,測量地下的陰陽二氣,這十二根竹管就是按照六律六呂十二律制作的,可以分別對應十二個月。候氣之法把竹管按次序排列,管口平齊,插入土中的部分長短不一,竹管里灌滿蘆葦膜燒成的灰,據說這種灰最輕,叫葭莩。埋竹管的房間要嚴格防風,到冬至一陽生,最長的九寸長管的灰就自己飛也來了。杜甫《小至》詩云:“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就描述了這種現象。這種實驗我也沒做過,有沒有科學道理,我也不知道,姑且一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