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小朋友無論是選擇打回去還是告老師,都說明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解決問題。只是有些小朋友覺得告訴老師丟臉或者老師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選擇打回去。而有些小朋友自知打不過對方又氣不過被欺負,所以選擇告訴老師。
其次,這兩種方式不要單純地去判斷它的優(yōu)劣,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這個孩子比較沖動易怒,那么我們就要引導他暫時不要打回去而是告訴老師;相反如果這個孩子比較軟弱,那么就要告訴他一味地退讓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應該要義正詞嚴地告訴對方你的底線,態(tài)度要堅決,要讓孩子明白軟弱才是自己要克服的心理障礙。讓孩子獲得性格的平衡是我們家長需要關注和引導的。
一般情況下,都不要隨意建議小朋友打回去,因為小朋友沒有足夠安全意識和對事情嚴重程度的分析能力,如果隨手拿起一把剪刀之類的后果不堪設想。
最后,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其實本身對打不打回去這件事的認知就是有偏差的。他們認為打回去大不了出點醫(yī)藥費,挨打這么窩囊的事絕對不能發(fā)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要是所有家長都這么想,那么就進入了個“以暴制暴”的死胡同,你打我我也打你,不管任何情況,就是不能吃虧。
以偏概全、一概而論真正傷害的是自己的孩子,因為他根本沒有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根本不具備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的能力。舉個例子,我有個表哥和表弟,小的時候表弟老是被表哥揍,外人肯定覺得是表哥蠻橫無理,而我明白表弟活該被揍,為什么呢?表弟嘴很賤,總說一些對方聽不下去的話,表哥嘴上功夫不行那怎么辦呢,就只能依靠年齡優(yōu)勢,揍表弟一頓,換句話說表弟的揍是自己送上去的。所以很多時候?qū)Ψ胶⒆涌赡芤呀?jīng)被你的孩子刺得遍體鱗傷才選擇動手打他的。其實有時候語言的傷害遠比肉體的傷害要深得多。
我們總是相信自己孩子說的都是真的,都是對的。但是孩子也有趨利避害之心,哪些自己做的不對,說出來要被爸媽罵的,他會自動跳過或者將其弱化,而把對方的錯誤借機放大。這就是大部分孩子的心理,所以作為家長,不要太相信孩子所說的話,太把他們說的話當回事,否則孩子會有恃無恐、自私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