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灰箱研究法、優生學、智商測試、創新之網、博伊斯、諾貝爾、胰島素、楊振寧、涌現、連線型、創新機制。
人類的腦科學還缺少一個牛頓!
人類的大腦里面到底有多少個神經元?知覺是怎么來的?情感是怎么來的?夢境是怎么回事?
這些基本的都沒有搞清楚。
但是人類的科學有個灰箱研究法,可以不管內部到底怎么回事,只管輸入和輸出,并總結出規律。
一、優生學
優生學的邏輯:聰明的人的基因可以往下傳,笨人的基因就應該消失,這樣一代一代下去,人類的總體素質就會提高。(種族歧視,納粹理論都是基于優生學。)
1、智商測試
美國人劉易斯·特曼提出一套智商測試實驗,用于甄別人類并進行社會分工。前后花了35年,對16000名兒童進行智商測驗,篩選出1600名智商在150以上的兒童進行長期跟蹤記錄,結果發現:
1、這群人的平均創造力結果并沒有優于常人。
2、這群人雖然智力都很高,但是有的人就是混成了loser。
3、測試淘汰的兒童中反而誕生了兩個諾貝爾獎得主。
特曼在臨死前留下一句:智商和社會成就沒有什么關系。
智商測試只是適用于那些愿意或者善于智商測試的人的。
2、優生不適于人類的原因
1、在動植物優生上是可以的, 因為要的只是單一標準,比如馬更敏捷,雞多下蛋。如果在人類上用單一標準篩選,人類變的不愿意協作,更不用說創新創造了。
2、基因工具它不是一把手術刀,能做到特別精準,它是條大木棍,一棍下去連帶一大片。
3、尊重人類多樣性這個角度來說,積極的優生學本身就不成立。
人類各個層次(包括基因、智商、創新創造),都不是一個點狀現象,而是網狀現象。只有把那個點還原到當時的網絡中,才能判斷出來。
美國有一個著名的大律師叫博伊斯,他從小就是閱讀障礙者,通讀一篇文字非常困難。但是就是這樣的人,卻可以成為大律師,為啥,就是因為不會閱讀。
因為不會閱讀,他看任何事注意力會特別集中。(手機黨的人會深有同感)
因為不會閱讀,他特別善于傾聽他人,對語言特別敏感。
因為不會閱讀,他記憶力練的特別好。
因為不會閱讀,他對細小的動作的感受力超群。
因為不會閱讀,他能把任何復雜的事情用非常通俗的口語表達出來。
二、創新
創新創造的機制:
1)每一個人面對自己所面對的那個具體問題,然后解決它;
2)全人類形成一個創新創造的線,然后將其連接成網,一個巨大的創造就出現了。
我們這代人關于創新的認知框架就是每一個創新創造都是可以歸到一個一個具體的發明家和創造家的名下。可是到20世紀后半葉以后,科學發展繁榮,但是居然不出現大科學家了呢?是不是可以有另外一種解釋:當大科學家發明屬于他的科學成果,是人類一個階段性的現象。
1、諾貝爾獎
胰島素的發現:
班廷向系主任麥克勞德申請了一批經費用來做一個胰島素的實驗。班廷帶著他的助手做了一個分組對照實驗:10條狗,5條得了糖尿病,5條沒得糖尿病,用沒得糖尿病的5條狗的胰島素注射到5條得了糖尿病的狗身上,過了兩個多月,那得了病的狗居然慢慢恢復了。就是這么簡單的實驗結果就發現了治療糖尿病的特效藥。然后麥克勞德從外地回來對胰島素的提取和工業化生產做了一些改進,就去申請諾貝爾獎,結果1923年的諾貝爾獎就是頒給了班廷和麥克勞德。
楊振寧和李政道:
兩人本是同門比親兄弟還要好的師兄弟,奧本海默曾經夸他們是普林斯頓的一道奇觀。但是在論文排名上起爭執了,楊振寧覺得按中國人的規矩歲數大應該排前面,李政道覺得按國際慣例的規矩字母在前排前面。但是在參加諾貝爾頒獎的時候,楊振寧帶著老婆說也要再前面,李政道忍了。而當楊振寧接受《紐約客》采訪時,他揚言他所有的排名都應該在李政道之前。這時李政道就沒法忍了,逼得他憤而離開普林斯頓大學,一輩子再也沒有復合。
背景輻射的發現:
宇宙大爆炸學說說宇宙開始于一個奇點,然后發生大爆炸,變成一個溫度極高的火球,接著整個火球在慢慢冷卻,各種星際物質在慢慢遠離這個爆炸中心。既然是冷卻過程,它多少會殘留一點溫度,如果這個溫度找不到,這個學說就不成立。這個溫度天體物理學家怎么也找不到,卻被貝爾實驗室的兩個工程師找到了。當時發現這個信號的工程師也不知道這個信號是什么,但是被普林斯頓的物理學家發現了這個信號就是他們要找的宇宙大爆炸學說的證據。1978年,這個諾貝爾獎就頒給了這兩個工程師。
當代最著名科學史研究者莫頓說:當諾貝爾獎把每一個科學成果歸功于一個人的時候,這是諾貝爾獎的結構性缺陷。
2、涌現
涌現是指很多宏觀現象其實跟構成它的微觀個體之間沒有什么關系。比如水,水分子沒有波浪現象,只有把一大堆水擱在一起的時候,才會涌現出波浪這種宏觀現象。
重要的革新創造是一堆小革新,小創新的中間關系。越到現代社會,構建這種中心關系的人就越偉大。比如現代物流,比傳統物流,只是每個貨多了一個位置參數。
現在人類的創新圖景呈現兩個面向:1、在時間的維度上,它是一顆創新之樹。2、在空間的維度上,它是一張創新之網。
創新圖景如此演化,個人的價值就越重要,只是換了一個類型而已。原來創新的承擔者是那些節點型的學霸人物,而未來創新的承擔者是那些連線型的學渣人物。學渣會有很好的直覺,兩個學霸告訴他的最終答案,他就知道哪個是對的,雖然他說不出什么理由。
比如喬布斯,他不會寫一行代碼,他就用他處女座式的工作方法,把所有的人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全部逼瘋,生生就開創了一個智能手機的時代。他沒有干任何具體的活,他就是進行一種選擇和判斷。
這個時代當整個創新是在樹上和網上完成的時候,誰能找到更廣闊的連接途徑,誰能做出最精準的最無法琢磨的判斷的時候,這樣的人往往是人類大創新大創造的承擔者。
3、五種創新機制
1、給予。
給予這種行為,你不僅慷慨的幫助了別人,而且可以塑造對方的行為。
2、借用和移用
把別人的好東西拿過來就使。
3、雜交
把別人借用過來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放在一起,產生新的東西。
4、發明
一個創新成果會隨著時間的演進把多種天賦本性發揚明顯出來,你最為創新者,推動這個過程。
5、互動
之所以玩命創新,就是因為競爭對手跟的太緊。敵人沒準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新互動對象。
這五個創新之法就是在別人的創新成果上,我編織一個創新之網的五種針法。只要你掌握了這五種辦法,那創新之樹就由你推動成長,創新之網由你親手編織,而創新的果實就是由你來品嘗。
本文為學習《羅輯思維:創新是樹也是網》的視頻整理而成的筆記。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e-atom(伊頓EATOM),同步更新。
本期推薦書目:《創造》【美】凱文·阿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