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要做深度踐行
學了很多是否就能解決問題?
平時丫丫老師微信答疑的過程發現很多人好像了解了很多知識,但卻并沒有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反而知道的越多越焦慮。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的知識是碎片,需要整理才能形成知識。
當我們擁有一些正確的理論體系,系統的學習結合實踐就是把你所學所知轉化為我所用的唯一途徑,反復在生活事件中去驗證、總結,最終內化。
鴻儒的故事我們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這些美好成果的展現。6年前鴻儒剛上小學時也是家里貼上清單、用上番茄鐘都用起來了,看起來也在模仿爸爸的樣子嘗試各種工具,但實際上孩子對于工具的理解并不深刻,習慣的培養也是起伏的。這個過程是很多人沒有看到的。
葉老師和大部分學員家長的唯一區別的是葉老師并不著急,慢以致遠并不是口號和空洞的理念,是十幾年踐行和教學的經驗總結和體會。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葉老師每一個都有,為什么你知道,但卻沒有呢?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做為成年人我們有獨立的意志、比孩子更多的自控力,還有成年后所承擔的社會和家庭的壓力,我們才是應該養成好習慣的人,但這些習慣卻成為有些人一生難以企及的高點。
丫丫老師看的最多的兩本書《搞定》、《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經常回顧。
丫丫老師見證鴻儒整個小學所發生的變化,看到成果背后父母的努力。因為沒有90天的期許,父母放下應該只是陪伴和耕耘,孩子慢慢理解工具背后傳遞的思想,在經年的陪伴和踐行中和家庭建立更深厚的感情鏈接。
鴻儒在成都舉行的美國學術五項全能賽獲獎,他的演講題目《永遠不要對沒有嘗試的事情說不》,他們展示的就是深度踐行的力量。這個過程中爸爸一直都在,他在用自己的榜樣影響和引領孩子。
從他律到自律,剛開始孩子也是被推著走的,但我們不能一直推著走。就像我們教孩子騎自行車這樣的經歷。我們做的就是在扶在推的過程,只是有的人在過程中忘記了最終的目標是要松手。還有的人在反反復復的過程中失去了耐心。
我們就是支持孩子,從被動變為主動,從推到引領。初期的推動更多還是靠的父母,在建立一些習慣模型之后從背后推到走到前面去引領。
二、什么是深度踐行?
有學員會覺得走進線下課顛覆了對教育理念的認知,不只是理念還有方法,但又很慶幸自己終于走進課堂。兩天線下課后看到雄心勃勃的家長,準備和孩子一起大干一場。但無論孩子還是家長,以前固化的壞習慣會自動駕駛,還沒來得駕駛就已經到達了終點,從一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做不到的焦慮。
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是一群走在學習道路上的父母幾乎都會遇到瓶頸,這些并不是學習的問題,要么就是碎片的學習,要么就是系統的學但沒有深度的實踐。
第一個步驟:系統的學習
第二個步驟:系統深入的實踐
獲取知識就像我們升級自己的程序,但我們人沒有電腦那么容易,無法直線到達。人的程序升級是充滿曲折變化的。如果沒有體驗,就很難真正的學會。每個人的經歷和認知水平不同,會造成理解上的差異,理解不全面就會在轉化使用的時候有偏差,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就會發現目標離自己越來越遠,放棄和不了了之。學到的知識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的方案,才有正確可行度。
教練群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在做學生、聽道理。建立教練平臺的初衷是幫助一群人影響一群人,泡在親子教練的我們缺的不是理論而是深度踐行。不是學了多少,而是落地和內化了多少。
從學習的狀態變為練習的狀態,一群人圍繞一個主題踐行,相互的借鑒和總結提高。我們需要下場踢球去練習。
1、深度踐行的意義
獲取習慣、養成習慣,通往目標的必經之路,首先就是明確這件事情的意義。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增長,一個人畢生都會享受它的利息。
這句話告訴我們習慣培養的意義在哪里,不是30天,不是90天,而是我們要持續陪伴直到孩子成年。我們首先問自己這件事情是自己真的想要的嗎?
2、明確跟孩子行為的規范
習慣就是自動駕駛。不可能讓所有的事情都變為習慣,我們是在積累好習慣。葉老師現在依然在培養建立新的好習慣,好習慣就像好的書一樣不可能全部擁有,但可以一點點變多。明確一點:好習慣不等于清單。很多人錯把清單當習慣,清單幫助養成好習慣的工具,但好習慣不等于清單。清單上的步驟只是父母所思所想,和當下的需求利益相關,清單是中性的,做到就好。
明確行為規范,核心重要的習慣是當期養成的。好習慣養成上要有明確的細節和步驟,如果沒有這些細節、指導和反復提醒就不是兒童教育了。
3、榜樣的力量
丫丫老師13年和葉老師一對一的學習后堅定做下去的原因,是在葉老師無意拿出手機、IPAD分享生活和孩子后自己的震驚。通過看到他們父子的互動過程,真正看到父親榜樣和耐心的教導、陪伴孩子所產生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來自于父母,同時也來自這個圈子,孩子之間也互為榜樣。這次講榜樣主要講父母,父母的深度踐行自于對于效能工具的理解,這是踐行過程中引領你的方向,而不是困在工具中。教練要完成一階課程并踐行,內化到你自己并做到,為孩子樹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長久的,而不是一天兩天。我們能教孩子的時間并不多,更多的是孩子透過對你行為的觀察和模仿而成為的過程。
4、訓練
持久的訓練,持久是關鍵。讓孩子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化,需要持續的長期的訓練。習慣培養的根本途徑就是堅持不懈的行為訓練。習慣培養的過程尊重規律:初期激動、中斷就疲憊的過程,需要不斷的踐行。
好習慣自動駕駛的前提是比肩壞習慣建立的次數。21天只能建立新習慣的輪廓,但不能固化。90天的重復會穩定加固,但還不是固化。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時間越長越牢固是一個固化的過程,而不是一步到達。一個月初步養成的習慣,帶有慣性的前進,每月還有輪換讓習慣得到鞏固。
持續訓練的過程中重要的內容:檢查、評估、及時反饋
把大目標分割成小的目標和計劃,第一,讓孩子能達的到;第二,完成后和孩子一起去總結。
打卡與授勛是讓這些進步可視化,讓孩子期待明天的進步。習慣的培養就是做加法減的過程。
好習慣就是加,壞習慣是減。要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就要千方百計的聚焦,讓孩子好習慣行為不斷重復,次數越多好習慣越牢固。給孩子一個可以接受的過程,慢慢通過不斷的減減減,而不是一次到底把壞習慣改掉。
5、環境的影響
有家庭的環境和平臺的環境。
經歷習慣養成的過程,嘗到習慣養成的甜頭,把這種影響力遷移到其它習慣上,形成一種環境可以讓孩子在家庭中獲得好習慣力量的支持。把終極目標定為讓孩子從束縛自己的不良習慣中解脫出來。那些并不認同的習慣卻天天重復,和壞習慣博斗的過程會很痛苦。
好的關系會勝過許多的教育,并行和孩子一起成長,就會多了很多關注孩子并與他們交流的機會,與孩子關系越來越緊密,鏈接越來越多,就有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有了親和力,孩子才會更愿意合作。
三、如何進行深度踐行?
從學習到練習,留在這平臺上只要去做,或快或慢但一定會達成目標。
四大基礎好習慣:睡眠、運動、閱讀、反思
圍繞四大好習慣精耕細做,助力孩子人生的勢能。四大好習慣可以轉化助力其它習慣養成。、
運動:打造基礎體能,應付高度壓力的學習。
早睡:精力管理,幫助孩子大腦更好的發育,增強自控力
閱讀:從愛上翻書,到怎么翻書,提高閱讀速度、提升理解到做閱讀框架都需要深度踐行
反思:提升自律性,反觀自已的行為并做出判斷。
未來踐行每月圍繞一個習慣重點培養,并輪換,每月建立新的鞏固舊的,不斷重復,有復習的機會。
主線習慣的同時加上附加習慣,1+1模式。
學齡后:圍繞效能提升
1月復習計劃和寒假計劃
2月行李清單 踐行寒假計劃
3月排程事件和日歷
4月親子戶外互動
5月 專注力
6月 復習計劃
7月 假期計劃
8月 假期計劃
9月 家庭會議
10月 親子收納
11月 感恩節精心時刻
12月 年度總結和夢想版
學齡前:八大智能
1月數學邏輯智能
……
6月視覺空間
7月人際
8月肢體
9月數學邏輯(新一輪)
上午教練群發報名鏈接,未來所有人都要參加。要么跟班的過程中跟著班級踐行,要么教練群圍繞主題踐行打卡。
規則:
1、初期打卡沒有達到21天,一次罰一百元紅包。
2、某種原因參加不了,交980的年費來觀摩,但鼓勵下場踢球,一起練習。
3、掉隊回來再來發紅包200起,之后翻倍。
4、根據地域分布來分組踐行。
5、成長會的主題圍繞踐行,所有人都參加不斷輪回。
未來進入平臺的門檻會很高,丫丫老師做陪練,就是一個長期的深度踐行。下周四開營儀式,7月1日開始踐行,每個月成長會圍繞踐行,所有人參加,最后一個周四做檢視與回顧。
附二桃老師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