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歲今宵盡? ? 明年明日催
——詠除夕古詩詞賞析(一)
王傳學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個晚上。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除夕因常在農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
除夕來臨之際,家家戶戶或清掃庭舍,或以年糕、三牲奉祀祖先。除夕的風俗有很多,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除夕守歲是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除夕夜是回首舊歲、展望新春的序幕。
除夕守歲,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習俗。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以守歲為題,即興賦詩作詞,留下了眾多的名篇佳句。古人除夕詩詞表達的層面很廣,內涵很深。有的表達人生苦短,時光匆匆;也有的感慨壯志未酬,慷慨激昂;有的表達懷戀家鄉,想念親人;還有的祈盼去惡免災,祝愿幸福。詩人們的心態、情緒、感悟,豐富多彩;時代不同,風格各異,意趣千姿百態。
南朝·梁詩人徐君倩作有《共內人夜坐守歲》詩:
歡歌情未及,賞自莫停杯。
酒中喜杯子,粽里覓楊梅。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
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
徐君倩(生卒年不詳),字懷簡,南朝梁代詩人。曾擔任湘東王鎮西諮議參軍。
詩一開始,描寫除夕之夜,詩人全家團聚,歡樂多多,但尚未盡興,一邊欣賞歌舞,一邊慢慢地飲酒。詩人與妻子夜坐守歲,喝著美酒,吃著點心,綿綿夜話,不覺曉風入帳,燭盡成灰,已到拂曉。詩的最后說:不要疑惑為什么夜深了還打扮得整整齊齊,這是為了等待清晨的到來(以拜年)。此處特意點出“鬢釵重”已示莊重。全詩細膩地描繪了詩人夫妻二人夜坐守歲、等待新年的輕松愉快的心情。
另一位南朝·梁詩人庾肩吾的《歲盡應制》,描繪出一幅除夕風俗畫:
歲序已云殫,春心不自安。
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
庾肩吾(公元487—551年),字子慎,一作慎之。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庾信的父親。歷任度支尚書、江州刺史等職。工詩,其詩雕琢辭采,講究聲律。明代詩論家胡應麟稱其詩“風神秀相,洞合唐規”。
此詩前兩句寫歲月已盡,新春即來,詩人的心中自是不平靜。后兩句描繪出一幅除夕風俗畫:喝罷柏樹葉浸泡的保健酒,再用蔥、蒜、韭、蓼、蒿五種辛辣食物制成的“五辛盤”祭拜祖先,古人敬奉先人之風由此可見。
除夕守歲在唐代尤為盛行,從皇帝、大臣到文人墨客,守歲情濃,發于筆端存于詩中者甚多。
唐太宗李世民在《守歲》詩中寫道: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李世民(公元598-649年),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開創貞觀之治,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唐太宗李世民對除夕守歲十分重視,寫有三首守歲詩。
此詩形象地寫出了宮苑守歲的特有情狀。首聯以夕陽斜照、“年華”把芳殿、綺宮裝扮得更加金碧輝煌,來點明皇上于宮苑除夕守歲,暗示題旨,給人以富麗堂皇之感。頷聯指出除夕是冬春交替之際——冰雪消融,寒冷的隆冬過去了;暖氣回升,和煦的春天來到了。在這里.詩人從時令的轉換角度給人以溫馨的快意,營造了一種暖洋洋、樂融融的節日氣氛。頸聯出句敘寫梅花綻開,陣陣飄香,進一步渲染了春意。對句突出宮中守歲的景象:宮廷內外,張燈結彩,紅燭高照;擺上供品,敬神祭祖,守歲辭舊,顯得熱烈而莊重。尾聯緊扣“守歲”,由宮廷而至天下,推而廣之.概述舉國歡慶、共度良宵,辭舊迎新的普遍現象,從而濃化了宮苑守歲的熱烈氣氛。
這首詩選用諸如“辭”、“去”、“帶”、“入”、“舒”、“卷”等一系列動態詞語,娓娓道來,貼切自然,清新質樸而又蘊藉雋永。
唐代詩人杜審言的《守歲》,描繪出王公貴族過年的情形:
季冬除夜接新年,
帝子王孫捧御筵。
宮闕星河低拂樹,
殿廷燈燭上薰天。
彈弦奏節梅風入,
對局探鉤柏酒傳。
欲向正元歌萬壽,
暫留歡賞寄春前。
杜審言(約公元645—約708年),字必簡,是詩圣杜甫的祖父,官修文館直學士。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樸素自然,詩多為寫景、唱和及應制之作,以渾厚見長,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其《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被明代詩論家胡應麟贊許為初唐五律第一。
此詩寫帝子王孫家除夕守歲的豪華情景。皇宮之內,富貴人家,除夕守歲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華得多。這首詩,把那些達官貴人守歲時張燈結彩、宴飲歡樂、祈福祝壽的景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寫盡皇宮除夕的熱鬧繁華,富貴綺麗。
在守歲時,還伴有賦詩猜謎等娛樂活動。唐代詩人史青就有一首《應詔賦得除夜》詩: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
史青(生卒年不詳),自幼聰敏強記。開元初年,他上書唐玄宗說自己五步能詩。玄宗試以除夕、上元、竹火籠等題,他應口而出,玄宗大為贊賞,授為左監門衛將軍。惜僅存此一首詩。
應詔,指奉皇帝之命而做詩文。應詔詩又稱應制詩。
全詩緊扣“除夜”之題,前三聯用對仗句式寫出了除夕之夜辭舊迎新、喜迎新年,寒氣消退、春回大地的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這些變化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潛移默化的。一個“催”字,既有新年催春至的動態描繪,又點出辭舊迎新、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一語雙關。“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寫出人們還沒有感覺到春光的到來,而春風已吹開了后園的梅花。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現了人們對春天到來的驚喜之情。
這首詩雖是應詔之作,但寫得俊逸平淡,真情質樸,很有藝術感染力。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杜位宅守歲》,描寫了官宅守歲的盛況: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后人稱為“詩圣”。他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拾遺、杜工部。他心系蒼生,胸懷國事,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社會現實的杰出詩作。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沉郁頓挫”,而以沉郁為主。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對后世影響深遠。有《杜工部集》傳世。
此詩中“四十明朝過”,則是天寶十載詩人為四十歲。阿戎,詩人的堂弟,指杜位,杜位出襄陽房,為考功郎中、湖州刺史。
詩的前四句寫在堂弟杜位宅守歲之事。杜位除夕在家設宴,椒盤頌花,喧馬、散鴉,歡聲笑語,使槽邊吃草的馬都受到了驚嚇;而那紅彤彤的燭光,竟嚇飛了林中棲息的烏鴉,極言除夕晚宴之盛。后面四句,寫歲終有感。時詩人年四十,進《三大禮賦》,唐明皇命待制集賢院,而未嘗授官。詩中感慨豪縱,讀之可想詩人之為人。詩人目擊附勢之徒,見位而傴僂俯仰,不勝拘束,故言不能效此拘束之態,惟有爛醉是吾生涯而已。
詩人除夕在堂弟家守歲,對為官的堂弟家宴的奢華有諷諫之意;對自己的壯志難酬發出了無奈的感嘆。
李商隱(約公元813—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一生仕途坎坷。他擅長詩歌寫作,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元好問《論詩絕句》)之說。
唐代詩人曹松的《除夜》,寫出了辭舊迎新的景象:
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
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
燎暗傾時斗,春通綻處芬。
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
曹松(公元828—903年),字夢徵,晚唐詩人。他一生仕途坎坷,直到年逾七旬才中進士,兩年后就去世了。他的詩歌風格似賈島,工于煉字,意境深幽。《全唐詩》收入其詩140首。
此詩寫詩人除夕迎新春的感受。到了臘月的最后一天,已經聽到春風漸漸到來的聲音了。除夕夜已剩下不多,已到夜半兩歲相交的時刻。燭光漸暗,漏斗報時,新春即將來臨。詩人展望新年到來,明朝捧著美酒,首先遙祝祖先堯君!
詩人在除夕夜守歲,迎接新年的到來,美酒敬祖先堯君,祈盼新年新氣象。
唐代詩人方干的《除夜》,表達了對來年“百遍新”的期盼:
玉漏斯須即達晨,
四時吹轉任風輪。
寒燈短燼方燒臘,
畫角殘聲已報春。
明日便為經歲客,
昨朝猶是少年人。
新正定數隨年減,
浮世惟應百遍新。
方干(公元809—888年)字雄飛,號玄英。擅長律詩,清潤小巧,且多警句。其詩有的反映社會現實,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發懷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懷。《全唐詩》收錄其詩6卷348首。
此詩的前兩聯寫舊歲辭去新年到來。漏壺報時即將到達新年的早晨,風輪四時旋轉,時序已推進到新的一輪。說明新舊更替是自然規律。接下來寫清寒冷落的蠟燭將要燃盡,管樂聲斷已報道新春來臨。交代新的一年在孤寂、清涼的環境中來到了。
后兩聯寫詩人的新年感嘆。到了新年初一自己就成了年終客,而昨天還覺得自己是個少年。新年初一的定數在逐年減少,雖然人世間浮沉聚散不定,但還是期待百事皆新。
此詩中用了“寒燈”“殘聲”一類凄涼的詞,給人以孤寂清冷的感覺。但詩人并不是一位厭世者,他寄希望于來年要“百遍新”。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年一歲的更替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經歷,也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挫折,但都應樹立信心,爭取來年百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