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書店里讀到一本書《筆記的方法》,不禁想起自己記筆記的學生時光。
那時候,我最喜歡的是歷史課,我會把歷史筆記記得非常詳細。而且我在上課的時候記的筆記,下課還會花很長時間把它們謄抄到筆記本上,一本筆記本里有各種對比圖表,除了老師上課講到的內容外,課外輔導書上看到的好內容,我也會一并抄寫到筆記本上。但是我發現,這純粹是我個人的喜好,歷史復習的時候,我都沒怎么拿出過我的筆記本,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點背熟,包括底下的小字部分。
現在想來,我其實浪費了大量時間在“記歷史筆記”這件事情上。
同樣的,有很多筆記,我都沒有再看過,那些筆記,不過是“感動了自己”。
《筆記的方法》由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做序,他提到“定期回顧你的筆記”。而很多時候,我們是忽略了這點的。各種會議筆記、課程筆記,如果沒有常常用到,我們是絕對不會再拿出來看幾遍的。
他的“筆記式”序言有幾條很是提醒了我:
1、收藏≠記筆記。你有多少收藏在收藏夾里“吃灰”?反正我有很多。也再沒有翻閱過。這樣想來,自己好像一直在“假裝”學習,而沒有把學到的知識真正內化,為己所用。我現在用的最多的知識,可能就要算育兒方面的知識了。因為我一直在思考,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常常去翻閱看過的書,也會時常記錄一些“育兒觀察”、“育兒思考”,這才是真正我用得上的。
2、今天記的每一條筆記,都相當于給未來的自己遞去一張小紙條:嘿,我有一個好主意……有時候,我會覺得一些筆記過于花哨,當然不排除,這有利于我們記憶,但耗時耗力,就讓人有“返璞歸真”的想法。也可以說是“偷懶”吧,也可以說“能力不足”,但知識是給自己的,只要自己能記能用就好。
3、抓準那個“AHA時刻”來記筆記。其實,我今天也是一看到這本書,頭腦里就有了些“啊呀,這不就是我的問題嗎!”這樣的“AHA時刻”,所以,我就迫不及待想要記錄些什么。用自己的話去說自己的感受,至少自己可以了解。
4、記筆記也是自我探索的過程。尼采說過“
這篇序里面提到15個收獲,而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這三四條,這就是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把這15條原封不動地搬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