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想像過縣城西區美好的未來,但從未預測到它的前行竟是一把雙刃劍。
西區十字路口鳳凰環導進行了整修,高聳的紅鳳凰下閃爍著五彩的燈光,真的是高端大氣上檔次,扮靚了西區的城墻遺址公園。但夜晚在燈光溢彩的同時,環導中新增加的音響卻給這個標志性的建筑大大減了分值。
每天一到下午六七點,音響中嘹亮的女高音就開始循環播放著,讓本來就熱鬧混亂的西區更加不得安寧。聽著那一遍一遍聲嘶力竭的女高音,我都替她的嗓子和生命擔憂,幸好播放的是錄音而不是真人唱,要不如此反復唱到夜半時分,那還不知累死多少回了。當然循環播放的幾首歌,早已失去了起初的魅力,反而勾出了越來越讓人厭惡的情感。試想,一首歌讓你聽幾十遍甚至幾百遍,你有沒有要瘋的感覺?更何況是將音響高分貝響到深夜十一點。夜深人靜,聲聲刺耳,是不是更是一種煎熬?
這時不由得會讓人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究竟是何人的杰作?能將美妙的歌曲不著痕跡地演變成讓人深惡痛絕的噪音,這種“創新”未免太過于獨特了吧!真不知道這些參與設計和實施的“人才”大腦里面裝的是什么,智慧和民生還是自負和愚蠢?一個“創新”如果不顧忌人們的真實感受,而義無反顧將錯誤堅持下去,這能叫“創新”嗎?創新者真得能心安理得地欣賞著“一方不寧”的痛苦嗎?
無獨有偶,剛看到業主群中有人發出的“微語簡報”。其中一條是:上海新版《乘坐規則》中規定,公交車內禁止外放聲音。上海對噪音的管理都細化到如此地步了,而我們的管理者竟對公然制造的噪音熟視無睹?如果上海某處街區,在緊靠居民區的環導上安放音響,夜夜響徹著高亢的歌曲,當那尖利的聲音刺破寧靜的夜空時,相信上海人決不會答應,執政者更會為這個創新而羞愧,而這個始作俑者將會在眾人的唾罵聲中顏面掃地。
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大腦沒毛病,但這個大腦中狂熱且離譜的決定有毛病,它會讓多少人夜夜不能安睡。但不受其害的,遠離女高音劃破夜空困擾的設計師們,此刻有可能躺在自己安靜溫暖的家里安然入眠,也有可能正沉浸在杰作被全縣人民欣賞的自得中呢!不知這樣的杰作是增加了品味,還是降低了品味呢?一個人的品味其實就是一個人品質的展現,無品質的創新和毫無鑒別的接受恰恰說明文明離這個人這個城有多遙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趨向于追求高品質的生活。不知從何時開始出現了縣域人口大量往市域流動的情況,這十幾年尤為突出。毋庸置疑,大城市的市政管理和文明程度肯定高于縣城。為什么縣城留不住人才?為什么縣城的發展如此緩慢?人的素質,管理的水平,文明的程度都是制約的條件。看似是為民生做了一件事,有沒有調查研究?有沒有持續關注?有沒有注重細節?如果這些做不到,好事也會變成壞事,贊美也會轉變為怨恨。
扎根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并不會嫌棄自己的故土,反倒強烈地熱愛著它,希望它發展的越來越好。就如自己親眼看著長大的孩子,希望他健康快樂地成長。犯錯時指出并幫他改正,跌倒時鼓勵他自己站起來,深愛絕不溺愛,這才是真正的愛。
希望我們的管理者能走出盲區,用眼看,用耳聽,真正為老百姓創造一個幸福安樂的大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