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中有一半詩詞會運用象征手法,大家也比較熟悉。我們常說唐詩不可超越,除了文字障礙、古體詩詞教育斷代等因素外,象征手法被窮盡是主要原因。沒有了象征,古體詩詞會變得不像“唐”詩“宋”詞;假若模仿,又落入窠臼,成了亦步亦趨的模仿秀。
象征主義手法,有一些缺陷,比如月亮象征思鄉,玫瑰象征愛情,如果套用,那是太俗了,魯迅斥之為蠢材。象征物不好找,精確的更難找,因此象征手法要么導致晦澀難解,要么導致俗套,兩難。
近現代,在散文小說寫作中,象征手法隨著西方象征主義的引進,也逐步增多。張愛玲用得比較多,比如紅玫瑰與白玫瑰;她更多是將象征手法當做輔助手法用,比如沉香屑,寫女孩的姑母殘忍,“一束光照在姑母臉上,好像透過扇子,好像老虎的胡須。”算象征,象征姑母的殘忍。當做輔助手法用,張愛玲用得很頻繁,也很得心應手。
有一定基礎的朋友們知道象征的作用,但是不太明白意象的作用。象征相對更集體化,是集體認同的東西,而意象是個人化的東西,不過通過精確的描寫,可以傳遞給讀者,形成表現力和感染力,它所蘊含的更加形象具體和豐富,是所有藝術普遍具備的深層屬性,比如繪畫的視覺意象,音樂的聲音意象。
簡單說,你看到的人和事,比較淺。留在心底的,才是深刻的,深刻的印象留在潛意識里,打撈出來就很珍貴,含著情和當時的景象、意味,附帶很多信息,這就是意象的價值。
夢,白日夢,沉思,散步,是打撈的辦法。
這些意象,凸顯的主旨是什么,寓意是什么。琢磨。而不是先有主旨寓意,那是本末倒置。
小孩子無意識意識分不清,所以有藝術想象力,他們不是胡思亂想,而是看到了大人看不到的東西。可惜大人們往往不能理解而橫加干涉,導致孩子們的藝術天分被塵封了。
意識,是為了生存而存在。潛意識是為了藝術而生的,沒有判斷力的,沒有價值標準的,也沒有道德觀念的,如大江大河奔流不息。
意象先于寓意,意象組合成意境,蘊含著寓意。
寫作的技巧有很多,比如意識流,比如黑色幽默,不過最核心的還是象征和意象,兩者都是人類的意識結構的屬性之一。意象有時候會表現為“印象主義”“唯美主義”“表現主義”等,不可不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