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不是“每天讀書一小時”并不重要,甚至,是不是“每天讀書”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習慣變得更好了,更加健康了。
2.用舒適的方式去行動,讓改變慢慢發生。
3.有些人的大腦總是在運轉,處理大量的信息,沒有辦法放空。這就導致他們特別容易“想太多”,大腦幾乎每時每刻都處于一種滿負荷運轉的狀態下。因此,即使每天沒干什么,也特別容易疲憊不堪。
正常人可能有80%的腦力可以用在行動上,但他們只有30%、40%的腦力可以用,而這部分精力,還要和占據了50%、60%腦力的“胡思亂想”做斗爭。所以這些人的一大特征就是:總是想很多,但經常困在自己的思緒里面,真正落實到行動中的非常少。這就是精神內耗。
4.如果你的自信和自尊水準不夠高,還可能導致一個更嚴重的結果:抑郁性反芻。它指的是思維不由自主地聚焦在負面想法上,無法自主地把注意力轉移開,既難以去思考“有沒有別的可能性”,也無法去想“我可以做些什么,來改變這種現狀”,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反芻那些不愉快的經歷和念頭,導致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5.記住一個簡單的道理:當你真正去做事的時候,是感覺不到恐懼的。你會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拆解它,應對它,消除它,最終獲得反饋和成長。
恐懼只存在于你的身后。它就像影子,緊跟著你,但僅此而已,不必在意。你要做的就是往前走,并沒有什么東西能阻礙你,除了你自己。
6.行動力=(期望×價值)/(分心×延遲)
期望指的是對做成一件事情的信心,價值指的是這件事情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回報,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去做這件事情的動力。
分心指的是你保持專注的能力,以及周圍環境中吸引我們注意力的因素,延遲指的是做完這件事情需要多久,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兌現它給你的回報,它們共同構成了阻力。
7.快樂是有層級之分的,創造的快樂要比消費的快樂更高一層。因為創造需要你主動思考,你的快樂來源于自己;而消費不需要動腦,你的快樂來源于消費對象。
依賴于外物帶來的愉悅感是不穩定的,并且,由于消費會不斷拉高你的快樂閾值,那些曾經讓你覺得有趣的事物都會逐漸變得無聊。那么久而久之,你終將對一切都感到無趣。
而通過內在動腦過程產生的愉悅感會更穩定,并且可遷移應用到其他事務中。當你養成了“通過動腦獲得樂趣”的習慣,那么無論你面對的是讀小說、玩游戲、看影視劇,還是處理生活中實際的問題,乃至于學習新領域、新技能……都可以獲得快樂。
8.“獲取經驗值”的心態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賦予了意義。
如果一項任務是重復、單調的:沒關系,它能夠提高我的熟練度,讓我在這項技能的使用上更加得心應手。
如果一項任務是艱巨、困難的:非常棒,它能夠給我帶來大量經驗讓我快速成長,獲得更強的能力。
如果遇到一個意料之中的問題:沒關系,這本來就是我的主線任務,我辛辛苦苦練級就是為了通過它。
如果遇到一個突如其來的問題:那更好,我觸發了一項隱藏的挑戰,又有一個新的目標可以去實現了……
帶著這種心態,你就不容易失去對生活的激情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