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為自己遇到了類似的困惑:在奔三的路上,已經開始考慮結婚、生子的話題,但···
A聲音:“我真的找不到任何一個生孩子的理由,也沒有什么理由讓我必需結婚。自給自足,減輕壓力,不好嗎?”
B聲音:“那些都是人生不同的旅程和體驗,如果不做,永遠不知道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和另外的人一起生活,和另一個生命一起成長,應該會很有意思吧!”
我對作者法拉奇并不陌生,上學的時候就知道,她是一位令人稱頌的新聞工作者,她以勇氣、睿智著名,基本上我心里給她貼上了女強人的標簽。很巧,這本書的序言里,譯者又極力推薦了法拉奇另外一本書《男子漢》,多么應景!讓我內心的先驗知識更加穩固。
這本書的正文一共有32小節,也就是32封信,讀起來更像是一個母親的自白——因為她寫信的對象,并不會有任何實際的回信,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把主人公叫做母親。
從她的獨白中,可以聽出她對孩子的到來并不感到開心,她急切地想擺脫ta,因為她不愿意因為ta犧牲自己的任何一點,包括工作、包括時間、包括身體,等等。
她終于是猶豫的,她尊重ta就像尊重自己一樣,這并不容易,當一方對另一方來說,擁有絕對的控制力時,她還能尊重ta的存在和選擇,這很不容易。
為了這種尊重,她臥床休息,我想時百無聊賴的原因,她開始與ta談論生命,她說那是送給ta的三個寓言故事:
摘下木蘭花的女人因偷情被殺死;
很想吃巧克力的貧窮女孩看到巧克力被貴婦撒在地上喂鴿子;
幫助盟軍勝利的人民,逃離了戰火,卻還在幫士兵洗內褲。
看到這里,我在想,法拉奇對世界這么悲觀嗎?法拉奇看到的真實的世界,就是這樣嗎?如果真的是這樣,我想我也不愿意走這一遭了。
就在這時候,她開始轉變了,她接受了ta的存在,并且準備把自己的身體提供給ta,但是她不能放棄自己的工作,于是決定帶著寶寶去工作,悲劇也就逐漸發生了······
悲劇發生后,整個小說進入了高潮,我一度以為這是法拉奇的真實故事,一度感慨,她曾經竟然為了一次流產,做過這么深刻的思想斗爭。當然,最后我知道了這是法拉奇虛構的故事而已。
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塑造,塑造一種形象。女主對自己進行了審判,盡管文章中是用不同角色的嘴說出來的,但我想沒有任何一個人真的審判了她,人們都在忙于自己的事情,所有的審判,都是女主對自己的獨白。并且我認為,她對自己審判的原因,是她在潛意識中,對孩子產生了某種感情,像孩子要依賴的她的羊水一樣,她對孩子產生了這種依賴的感情。
最后,她逐漸認識到,生命有更廣闊的意義,不在于某個人,不在于某幾個人,而在于所有人。
生命最大的魅力,在于可能性,沒人知道一個嬰兒會變成愛因斯坦還是希特勒,沒人知道一個人會不會大器晚成,沒人知道誰會是少年英才,沒人知道少年英才能不能一直成長······
“生命不死”是這本書正文的最后四個字,我認為很有力量,我們之所以一生都在走向死亡,仍能孜孜追求,就是因為相信生命的這種力量。
所以,我的啟發是:選擇什么并不要緊,要緊的是對自己的選擇滿意,并對這種選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