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讀出文章韻味。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和寫景語句。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樂”,獲得閱讀的快樂。
【教學難點】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準備】多媒體、蘇軾相關背景資料及詩句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賞奇景導入
投影展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師:猜猜這句寫的是什么景色?你怎么看出來的?
關鍵詞語:如? 蓋。
2.背誦這句話。
3.翻譯。
4.賞析。
師:比喻月光如水并不新奇,新奇的是“空明之水。當代學者梁衡說: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朝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從文中找出這句話,做筆記,大聲朗讀。
二:走進蘇軾,論奇人
師:千百年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月亮不同,事實上是因為看月亮的人不同。學習這篇文章,我們討論一個話題: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 之人
1.組織朗讀。
師:請大家先朗讀課文,看看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投影展示劃好朗讀節奏的文字。指名讀,分組組,齊讀。適當指導,引導學生讀出文言味道。
2.翻譯。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或借助工具書翻譯。指名翻譯。
投影展示譯文,學生參照譯文做筆記,朗讀。
3.咬文嚼字聊“人是? ? 之人”,可以用詞,也可以用短語,但要言之有據。
關鍵詞語:欣然? 樂? 亦? 蓋? 閑人
品讀作者賞景之樂,感悟其閑之心境。
三、感悟“閑”情
投影展示:元豐二年七月,蘇軾被誣陷以詩誹謗朝廷,被捕入獄。經過長達四個月的審問和折磨,蘇軾幸免于死,被貶黃州。
? ? 蘇軾蓬頭垢面、跌跌爬爬地帶罪從湖州向黃州走來,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被人押著,到了荒涼的小鎮黃州。
? 在黃州,他無薪俸,生活困難,便租50畝荒地(城東坡之地)經營,故稱蘇東坡。
有詩云:“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雪蓋草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1.師:從前兩段中我們獲取什么信息?從后兩段中又獲取什么信息呢?
投影展示:
在黃州,他完成了本文和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蘇東坡離開黃州之后一路被貶,一直被貶到了海南。歷典八州,行程萬里,卻能夠隨遇而安,一路走來一路歌,越貶越豁達。
投影展示:
貶惠州:? ? 日啖荔枝三百顆,
? ? ? ? ? ? 不辭長做嶺南人。?
貶瓊州:? ? 抒說先生睡未足,
? ? ? ? ? ? 著人休撞五更鐘。
貶海南:? ? 九死蠻荒吾不恨,
? ? ? ? ? ? 茲游奇絕冠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 ? ? ? ? 此心安處是吾鄉。? ? ? ?
2.師:從上面文字中你讀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蘇軾?
圍繞月是“空明之月,人是? 之人”說話。
3.投影展示:
閑人——
隨緣自適、自得其樂的心態
樂觀積極、坦蕩豁達的胸襟
恬靜安詳、純凈無塵的情懷
4.朗讀投影內容并背誦。
總結:從心理學角度說,看到什么,是因為心里先有了什么。月是空明之月,是因為心是空明之心。因為其內心空明,所以才能與生活握手言歡,幸與不幸都是福,才達到歷經生死之后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的境界。才能夠認識自我,通達滋味,時時刻刻享受自己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四、背誦課文
五、推薦閱讀
《蘇東坡傳》(林語堂)?
《東坡志林》(蘇東坡)
六、布置作業。改寫文字為散文。
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 之人
教學反思:
對于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
《記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八十四個字,篇幅短小,適合朗讀。在朗讀環節,我設計了自由讀、聽讀、齊讀、比賽讀、譯讀,品讀,感情朗讀,誦讀。這節課在讀中開始,讀中結束。以期以讀代講,以督促講。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讀書中走進文本,走近作者。遺憾的是備課還是不充分,且課堂應變能力還不夠,各個環節的朗讀皆沒有達到預想要求。
在積累方面,因本文篇幅短小,關鍵性的實詞虛詞也是以往學過的,所以積累主要放在本文的寫景內容和拓展補充的蘇軾詩文上。本文的重點就是通過朗讀賞析寫景句子來走近并走進作者,感悟作者心境,所以開始上課即呈現寫景的句子,先入為主,讓這句話既作為導入,又作為重點提前設置,讓學生加深印象,也以此進入對蘇軾情懷的領悟環節。后面補充的內容,積累詩文名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期借此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作者,感悟作者豁達樂觀的情懷,感悟作者的心境。因為領悟作者的情懷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如果沒有后面的拓展,僅僅從本課文字及補充的背景材料中,學生因其閱歷少,知識儲備不足,很難讀懂作者的心境。
備課時,知道本節課在設置上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有點難度,但是又想挑戰一下自己和孩子們,于是知難而上。課堂對話異常艱難,尤其是賞析品讀環節,學生在品悟上和表達上遠遠達不到該有的狀態,現在想想,應該在第二個環節中換個主問題,讓孩子們就“閑人”這個詞語走進文本,品讀文字,效果應該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