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緒和情感對人類生活的功能。
(1)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這種看法說明,情緒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當客觀事物或情境符合主體的需要和愿望時,就能引起積極的、肯定的情緒和情感。
?(2)情緒和情感對人類生活有很重要的功能:
①適應功能
有機體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有多種適應方式。情緒和情感是有機體適應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如動物遇到危險時產生怕的呼救,就是動物求生的一種手段。
?②動機功能
情緒、情感是動機的源泉之一,是動機系統的一個基本成分。它能夠激勵人的活動,提高人的活動效率。適度的情緒興奮,可以使身心處于活動的最佳狀態,進而推動人們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務。同時情緒對于生理內驅力也具有放大信號的作用,成為驅使人們行為的強大動力。
③組織功能
這種作用表現為積極情緒的協調作用和消極情緒的破壞、瓦解作用。中等強度的愉快情緒,有利于提高認知活動的效果。而消極的情緒如恐懼、痛苦等會對操作效果產生負面影響,消極情緒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情緒的組織功能還表現在人的行為上,當人們處在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時,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為比較開放,愿意接納外界的事物。而當人們處在消極的情緒狀態時,容 易失望、悲觀,放棄自己的愿望,有時甚至產生攻擊性行為。
④信號功能
情緒和情感在人際具有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功能。這種功能是通過情緒的外部表現,即表情來實現的,如用微笑表示贊賞,用點頭表示默認等。表情也是言語交流的重要補充,如手勢、語調等能使言語信息表達得更加明確或確定。
2.簡述心理學研究中給變量下操作性定義的常用方法
操作性定義是指根據可觀察、可測量、可操作的特征來界定變量含義的方法,即從具體的行為、特征、指標上對變量的操作進行描述,將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可觀測、可檢驗的項目。
心理學研究中給變量下操作性定義的常用方法有 :
(1)條件描述法:
條件描述法是指通過陳述測量操作程序來界定一個概念,常用于給自變量下操作定義。例如:將“饑餓”定義為“連續24小時未進食的狀態”。
(2)指標描述法
指標描述法是指通過陳述測量操作標準來界定一個概念,常用于給因變量下操作定義。例如:將“青少年”定義為“年齡在7~18歲這個區間的人”。
(3)行為描述法
行為描述法是通過陳述測量結果來界定一個概念,常用于給因變量下操作定義。例如:將“旁觀”定義為“注視別人的活動達到3分鐘,自己未參與”。
3.樣本大小要考慮的因素
最佳的樣本大小既要滿足統計學上的要求,又要考慮實際上搜集資料的可能性,并使取樣誤差減到最低限度。
樣本大小通常取決于以下幾方面因素:
(1)研究的類型 在心理學研究中,一般量化研究需要大量的樣本數據作支撐,而質性研究則需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其次,當研究對象為特殊群體時,由于被試總體數較少,所以樣本抽取時也可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樣本大小。
?(2)預定分析的精確程度 研究所需要的精確度越大,樣本數越大;反之樣本數小。
(3)允許誤差的大小 研究允許的誤差越大,所需樣本數越小;反之所需樣本數越大。
(4)總體的同質性 總體中被試差異越小,同質性越高,所需樣本數越小;反之所需樣本數越大。
(5)研究者的時間、人力和物力 研究者有足夠的時間和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可以盡可能地尋找多的被試進行施測,以保證研究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6)取樣方法 常用的取樣方法有簡單隨機取樣法、系統隨機取樣法、分層隨機取樣法、整群隨機取樣法、多段隨機取樣法。 如果要求的精度高,允許的誤差值小,研究總體的異質性大,就要考慮使用較大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