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觀摩學習感思
1.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對很多人都是巨大的挑戰,尤其是要用它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學霸也不例外!因為傳統教育里的學霸習慣的是老師講解,自我學習,而不是協作,更不是用英語表達!尤其當你根本看不到想不清為什么要學這個玩意,就是不會,我又不會少點什么;
2.未經演練的課堂是真實的,但是也會顯得不那么順暢不那么漂亮,不分南大北大或是工大;上次北外的觀摩,印象深刻,課堂生動活躍,學生口語標準到讓人贊嘆;南大的課堂少了漂亮流利的英語表達,卻多了更多深刻的思辨,以及學生間適時高質量的問答;文科與理工科還是有著天壤之別,教師教學的風格,學生的表達水平,學生的學習風格,體現的精神狀態,都不盡相同!
4.教師的講解需要牽著學生的注意力,一環緊扣一環,問題引導討論與文章講解,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在學生能力之內,又能略高,很重要!
5.語音語調的變化以及與所有學生的眼神接觸是課堂成功的關鍵。
6.語言內容的講解理解退至次要位置,(不再以課文內容講解為重要內容,老師退出內容解析的角度)始終以單元教學目標為主導(要做什么?想要什么?怎么得到?)以學生輸出為檢驗教學效果的主要方式;
7.尤其在PBL教學模式中,教學始終以完成一個集體的項目為目標,教師充當facilitater guide,assesser,給予學生足夠的scaffolding,(忌宣兵奪主,學生的任務由學生完成)facilitate學生專業項目詞匯的積累(非刻意輸入),想法的積累(問題引導),主題的甄別選擇(師生答辯),研究方法的選擇(師生,生生討論),呈現的方式(presentation,video,poster…),以及適當的修訂學生呈現中出現的問題(除語言錯誤以外的問題);
8.教學觀摩中印象深刻的例子(design your own study)objective是第一個目標,教師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在研究設計中去除主觀的觀點,盡量客觀;用問題引導,用問題提醒學生,用問題刺激學生的思考;并確保學生所陳述是自己的主觀感受還是可操作可研究的項目條目;
9.分組討論,小組協作,組織討論,并且必須有一個核心人物;討論過程中,教師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一些小但有用的策略:自備一個文件夾,記下學生的陳述,做更有效的回應;
10.充分調動學生課下的時間,適度課后作業,并充分利用互聯網app,信任學生能做出有價值的東西,但也要做好學生不能很好配合的思想準備以及課堂準備。
11.課堂呈現之前,處理好呈現者與聽眾之間的關系,用要求與問題將學生形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有事可做,每組有一張評價成績表;comments and defend;教師需要提前告知時間限制,并提醒學生時間到;
12.不同的學校層次,不同的語言學習需求,不同的語言教學活動,不同的教學訓練重點——南京大學作為國家排名前十的學校,招生質量中國頂尖,學生培養目標是培養學術界以及業界的精英與領導(用蘊含的文化底蘊會給學生帶來無限的智慧與無限的可能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著較好的規劃,或國內讀研做科研,或出國留學,或成為業內翹楚等等,注定他們對自己的語言學習有著比較高自我要求,這對老師來說既是挑戰又是重要的機遇,是自己提高的重要動力,對學生所學專業需有涉獵,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很好的語言把控,方法指導,也就是得有一桶水才能給予學生一碗水;
13.項目式教學能不能真正實施,并有效實施,持久實施,考驗的不僅僅是老師的能力,更是學生的努力,PBL教學將更多的學習任務放在課下,需要學生協作去完成一個共同的項目,并達到一定程度的要求,對學生自律努力的要求極高,這其實也是另一個角度對老師課堂管理能力的考驗;
14.能從南大英語課堂教學中借鑒到什么去革新我們自己的英語教學課堂?
首先,學生都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通過有效教學,得當的鼓勵,學生是可引導成為可塑之才;作為老師,必須永遠堅信這一點,并且充分相信學生,哪怕多數學生只是應付作業,但是,他們不這樣應付也會在課堂用另一種方式應付,所以,只要能影響一部分人,這就是成功的教育;
其次,接受PBL課堂教學模式,并在教學中,想方設法,設計可行可操作的projects,并給予適當有效的指導,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進行真正有效,有用的語言學習;PBL教學模式教學目的清楚,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講協作講參與講翻轉,是有效教學的一種方式;真實且必須有意義是PBL必須得到保證的標準(王曉紅老師的信件單元的漢語信件既是為了保證其真實有效跟有意義)
再次,教師要適當簡政放權,不要永遠高高在上,永遠把課堂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永遠記得要進行有效的教學,教學的重點,教學的目標是什么?但對工大學生來說,堅實語言能力,積累語言素材,是教學的首要目標;但同時,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能夠讓學生在文化知識,真實語境交際能力上都有提高;
還有,教材是語言教學的中心,教學材料能不能與學生找到某些結合點,材料是不是真實,有效,有趣,能不能激發他的學習興趣,雖這是普通老師無法改變,但也是教師大有可為的事情,我的課堂我做主,獲得課堂教學的主動性;
最后,作為老師,教學就是生命,講臺就是人生,大有可為,也可有所作為;但,需要投入時間投入精力,作為老師,花更多時間去準備學生,準備材料,甚至這樣的投入還會入不敷出竹籃打水一場空,大家一起推著走,做與不做,不受影響,不會更好也不會更差,你自己愿意嗎?至少,我會很猶豫!
15.上課時突然有個不成體系或許更不可行的想法:
可不可以在現在工大卓越班和英語拓展課基礎之上,從6500名新生中,參考高考成績或者四級成績,以及個人意愿(申請),選拔出500人左右對英語學習有興趣,基礎扎實,有主觀與客觀動機,組成英語精英教學實驗班;給學生明確的教學安排與要求(課程安排與先進教育方法教學模式,教材先行先試,特殊評價機制等)并給予學分以及評優等優惠與掛鉤的相關政策,讓這批孩子成為學校各類比賽的種子庫,成為突破英語教學四六級中心主義,檢驗試行各類先進理念的實驗組;同時,選拔優秀老師組成教學團隊,優先優質配套資源,給予教師發展的關照與鼓勵;如10/12課時等,讓愿意在教學方面投入,有想法想做事的老師能有一個更好的平臺,在教學相長中達到教師發展與學生語言能力的雙贏。不過,這種想法估計沒法獲得學校的支持,只能是一廂情愿的幻想而已!
16.南京大學校園文化與深厚積淀讓人印象深刻!
南京大學校訓是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強調為人要誠實,做人要有自己的骨氣。強調實實在在地做事,實實在在地做學問。校園里,教室里,我所看到的每一個南大學生都認真、神色自若篤定、穿著樸實,有些還邊走邊討論問題,看的出這個有115年歷史的中國歷史名校,大家顯得平靜不驚,在浮躁世風之下堪稱真正的一股清流!接觸到的南大教師更是學者與教者的完美結合,他們中多數人在不斷思考,不斷革新,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模式,把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用科研反哺教學,最終讓學生受益。這樣一群人,在仙林校區生活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未來可能就是我們國家建設的中流砥柱,雖然可能也會有些人會同你我一樣,淹沒在茫茫人海,但南京大學絕對是很多人值得擁有的值得驕傲的記憶。
17.如今的高等教育怎么了?還值得每一個有志青年趨之若鶩嗎?
高等教育跨越式大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內涵式發展,著力內部裝修的時代已經來臨;中國的頂尖高校依舊值得每一個有志青年去追求。
中國很多名校,甚至是普通校,從硬件上講,已把西方很多國家遠遠的甩在后面;動輒3000畝的花園式校區,世界最大或亞洲最大的某某建筑,總資產多少個億,學生人數多少萬,sci、issci多少篇,科研經費多少萬……高校儼然是一個個吃著國家撥款負債累累步履蹣跚的老式人才生產線。但是,客觀的講,現實并不像我們看到的數據那么讓人精神振奮,也不像我們想的那樣令人不堪。高速發展的結果必然是帶來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富貴病,這也是后發國家不可避免的問題,但高校是社會的發動機,青年人是澎湃動力源,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也必將越來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現代人仰慕的民國時期人才輩出的西南聯大,是中國特定時期壓抑已久的知識爆發,是愛國志士用知識救國救民的理想踐行,但,終歸,他只是屬于少數人的精英教育,并不能極大的改善所有人,改善全中國的面貌,而現代的高等教育,為國家發展與未來超越積蓄了大量人才與技術,已真正成為國家全方位發展的發動機。南大之行改變了些許我對高校的認識。因為在中國,尤其是在中國的頂尖高校。總有那么一批甚至一大批學生與教師,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成果,給公眾的質疑給予有力回擊。首先,高校發展的兩條線:學生教育與科學研究。在多數人的眼里,包括我,也相信現在的多數高校,談學生教育就是搞笑,搞教學就是不務正業,學校儼然不是一所學校,而是科研機構,老師首先不是教師,而是項目經理,申一個個項目拿一筆筆經費,至于教學,推著走,不出岔為最高標準,反正認真聽的好好學的學生也不多,于是,沒有含金量的課堂,沒有動力的教師,沒有精氣神的學生,沒有水平的教材,共同造就了無效的教育。多數教師在教學科研論文生活的三座大山高壓下苦不堪言;多數學生在大學里王者農藥歡樂而不快樂;夢想的天堂變成了煎熬的地獄,頹廢一發不可收拾……但,批評太多就會絕望,抱怨太多只會頹廢,而且,以上所說,很可能是多數高校里多數人的狀況,在高校,總有那么一批人在執著的追求學問,追求自己的夢想,頂尖高校這類人更加集中,氛圍更加濃厚,比如南京大學這樣的高校。
第二章:
走進南京大學,走近PBL,尋找有效教學的鑰匙
2017年12月,有幸走進百年名校南京大學,參加高教社為期三天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暨項目式教學理念應用與研究》教學研討會。回望三天的培訓,依然讓我心情激動,雖然三天高強度的密集轟炸讓人應接不暇甚至有些疲倦,但卻讓我感到快樂充實,收獲滿滿,重燃了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熱情,梳理了自己的思路,總結了自己的所學,在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中試圖探索解決自身教學中困境,尋求學生進步與自我發展的雙贏。
坦白講,我是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PBL教學研討班的:一次短期的PBL教學模式真能有助于拯救當下低效師生都痛苦的大學英語課堂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試圖從南京大學專家教授的講座里,從真實課堂教學觀摩中找到答案。敬佩于南大老師們的敬業精神、專業精神、執著的探索精神,更有著對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改變長期以來低效沉悶的大英課堂的使命感;這些可貴的精神與使命感讓他們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并毫無保留的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們共同探討分享。尤其是德高望重的王海嘯教授,風塵仆仆從前一天的北京講課比賽現場舟車勞頓趕回南京,就投入了為期三天的高強度培訓中,用他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深入淺出的把大學英語教學領域內的最新發展一一呈現,讓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淺;還有年輕有為的夏珺副教授,領著培訓的老師們在科研與教學實踐中舉重若輕信步游走,可見其深厚的專業功底,尤其是結合PBL進行科研的方法,給我很大的鼓勵與啟示;真誠幽默的王曉紅副教授,帶領我們探討PBL中的情感因素,開辟了認識PBL的新角度;還有邏輯清晰,理論實踐結合的吳凌云老師,探索PBL中教師角色的轉換;更有裴麗萍副教授的觀摩課,展示真實教學環境里教師如何踐行PBL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有效教學的方法,以問題引導,以項目為中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英語表達能力,給我很多啟示;
讓我更加難忘,至今想起依舊心潮澎湃的是最后的學習匯報與小組呈現;從下午五點開始,10組老師們集思廣益、廢寢忘食,就為完美的總結自己的學習成果,呈現更好的團隊課程設計。有些組的老師們從下午開始一直討論設計課程到凌晨三點,就為更好的呈現。我相信這絕對是平生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一次集體備課,也絕對是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以來最努力的一次;未來的他們,也一定會感謝并感動于如此努力的自己!
而這些服務于本次活動的幕后英雄們,高教社的團隊們事無巨細,井井有條,讓老師們安心學習,讓專家們安心講座,以一種嚴謹嚴格的精神,完美的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敬業!真誠感謝他們的付出!
回到起初的疑問,在充實的南大培訓之后,我已在內心堅信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項目為目的PBL教學模式一定會對改變當下低效沉悶的大學英語課堂有幫助。但是,說實話,學生是教學中最大的變量,需求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基礎,南大是南大,工大是工大,只有在實踐中堅持PBL的教學理念,在操作中調試,尋求最有效的結合點,就一定能達到學生英語提高與教師職業發展的雙贏。
再次感謝南京大學的專家團隊們,以及高教社所有同仁們,真誠希望未來有更多類似的培訓,讓更多的教師有機會接觸最新的教學理念,革新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推動我國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做出貢獻。
第三章:理論學習
《混合式教學理念下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 ——記12.7—12.9南大教學培訓研討會與自我反思
(1)文獻:什么是PBL?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s a teaching method in which students gain knowledge and skills by working fo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to investigate and respond to an authentic, engaging and complex question, problem, or challenge. In Gold Standard PBL, projects are focused on student learning goals and include Essential Project Design Elements: Key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Success Skills - The project is focused on student learning goals, including standards-based content and skills such as critical thinking/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self-management.
Challenging Problem or Question - The project is framed by a meaningful problem to solve or a question to answer, at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challenge.
Sustained Inquiry - Students engage in a rigorous, extended process of asking questions, finding resources, and applying information.
Authenticity - The project features real-world context, tasks and tools, quality standards, or impact – or speaks to students’ personal concerns, interests, and issues in their lives.
Student Voice & Choice - Students make some decisions about the project, including how they work and what they create.
Reflection - Students and teachers reflect on lear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inquiry and project activities, the quality of student work, obstacles and how to overcome them.
Critique & Revision - Students give, receive, and use feedback to improve their process and products.
Public Product - Students make their project work public by explaining, displaying and/or presenting it to people beyond the classroom.
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理念PBL項目式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海嘯
南京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以王海嘯教授為團隊中心成立了PBL教學研究團隊,并申報成功國家社科項目以及出版國家級教材《新大學英語》,實現了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與教師發展的雙贏局面。
在簡短的開幕式里,高教社查副總編就高教社對教師在職培養模式的轉變,由暑期的集中培訓轉變為平時分散培訓的模式,以全年十場各地不同主題的小型培訓代替千人規模的暑培,高度密集含金量高走進高校課堂的培育模式,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得到了受培教師的肯定與歡迎。
開幕式之后,南京大學大外部王海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參與國內各大教師講課比賽的組織與評委工作),以《多維語言能力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有效學習》為題目,分別從語言能力的多維性?、語言教學的生態性、英語學習的有效性等三個方面展開,結合最新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手冊》討論了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師如何組織有效的英語教學。
首先,他提到了語言能力的知識維度,比如:語音語調詞法/語篇知識 /世界知識緯度/主題知識緯度等,
并就自身做講座的實例,提出了語言能力的策略緯度,比如規劃執行評估補救的策略;
其次,就語言應用(language use)他引用了 CEFR
為Language use所下的定義: embracing language learning, comprises the actions performed bypersons who as individuals and as social agents develop a range of competences,both general and in particular communicative language competences. They draw on the competences at their disposal in various context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and under various constraints to engage in language activities involving language processes to produce and/or receive texts in relation to themes in specific domains,activating those strategies which seem most appropriate for carrying out the tasksto be accomplished. The monitoring of these actions by the participants leads to the reinforc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their competences.
下來,他提到了剛在上海修訂完畢并將很快發布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這是我國第一次明確的以國家語言戰略的高度,為國人英語能力制定科學有效的評定標準,而其中就語言行為的有效性標準以及條件和典型活動描述(如:研究,報道,提問)都給出了科學的界定與描述。
作為keynote speech 的第二項:language teaching in education,他結合《2017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首先介紹了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之5c原則:Communication, Culture, Connections, Comparisons, Communities;
Standards-based world languages education and the New Jersey standards reflect the themes in the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1999), known as 'The Five Cs.' These standards describe the 'what' (content) of world languages learning and form the core of standards-based instruction in the world language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standard stresses the use of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 in 'real life' situations. It emphasizes 'what students can do with language' rather than 'what they know about language.'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mmunicate in oral and written form, interpret oral and written messages, show cultural understanding when they communicate, and present oral and written information to various audiences for a variety of purposes.
Culture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orld languages education. Experiencing other cult ures develop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s and other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native culture. Students become better able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points of view, ways of life,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Connections
World languages instruction must be connected with other subject areas. Content from other subject areas is integrated with world language instruction through lessons that are developed around common themes.
Comparison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ey discover patterns, make predictions, and analyz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tudents often come to understand their native language and culture better through such comparisons.
Communities
Extend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from the world language classroom to the home and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community emphasizes living in a global society. Activities may include: field trips, use of e-mail and the World Wide Web, clubs, exchange program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nd opportunities to hea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in the school and classroom.
緊接著,他介紹了一種自己的最新提法: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2.0,這是對之前學者理論研究的深華,但作為語言教學者與研究者,應首先對cc1.0有所了解:
到底什么是cc1.0?王教授引用了Dell等國外語言學大家的學術解讀: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a linguistic term which refers to a learner's L2 ability. It not only refers to a learner's ability to apply and use grammatical rules, but also to form correct utterances, and know how to use these utterances appropriately. The term unlies the view of language learning implicit in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The term was coined by Dell Hymes in 1966, reacting against the perceived inadequacy ofNoam Chomsky 's (1965) distinction between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Hymes' ideas about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ere originally research-based rather than pedagogical. Specifically, to address Chomsky's abstract notion of competence, Hymes (1972; 1977; 1994) discussed the ethnographic-oriented exploration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at included 'communicative form and function in integral relation to each other. His research-oriented ideas have undergone anepistemic transformation: from empirically oriented questions to an idealized pedagogic doctrine' (Leung, 2005).
Chomsky's view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however, was not intended to inform pedagogy, but serve as part of developing a theory of the linguistic system itself, idealized as the abstract language knowledge of the monolingual adult native speaker, and distinct from how they happen to use and experience language. Hymes, rather than Chomsky, had developed a theory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Canale and Swain (1980) define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terms of four components:
grammatical competence: words and rules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appropriateness discourse competenc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strategic competence: appropriate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Canale and Swain's definition has become canonical inapplied linguistics.A more recent surve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y Bachman (1990) divides it into the broad headings of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 which includes both grammatical and discourse (or textual) competence,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which includes both sociolinguistic and 'illocutionary' competence.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t has become widely accepted that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hould be the goal of language education, central to good classroom practice (e.g. Savignon 1998). This is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views in which grammatical competence was commonly given top priority. The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field of pragma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oncerning speech acts as described in large part by John Searleand J.L. Austin.
作者cc2.0概念是在原有理論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新提法,但由于自己精力不集中,沒有抓住王教授cc2.0這一提法的特點及與前人的區別。
但個人認為,隨著世界大環境的變化,跨文化交際能力應是這種語言能力更重要內容與學生培養的關鍵。
王教授講座的第三大方面內容是語言教學的生態性;他首先介紹了傳統知識技能性語言能力觀下的教學生態環境。在這種語言觀之下,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展開是一種離散的由易到難線性呈現,是教師學生之間的單向學習、語言學習過程概括為3p,即present practice produce;作為語言技能的教學,這種以pattern drill 為主要訓練內容的課堂教學無疑是有效的,但是,當語言教學的環境發生了變化,語言教學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學習者語言需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它3p是無法滿足需求的。隨后,他引出了
《基于語言應用能力的教學生態環境》,這種教學生態中,語言教學整體是非線性的,聽說讀寫不是割裂訓練的,而是揉于一個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師生交互式有意義的、理性感性結合的、積極主動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打造和諧開放的生態環境,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緊接著,王教授更進一步推出了
《21世紀語言教育中語言能力觀的教學生態環境》,這種理想的教學生態環境,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1.與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高度融合;2.學習者有認知與情感與資源工具的互動;3.語言與語言運用規則的學習使用與創新;4.基于生態觀的外語教學設計框架;當然,這種理想化的語言教學生態系統的構建絕非教師或學生的一方努力,更是整體大的社會生態建設下面的一部分,如:國家語言發展戰略與政策的變化,先進且適應中國國情的教學理念產生,大量合格富有責任心使命感的教師等等。
緊接著,他引入了一種“生態金字塔理論”并討論了它對高校有效英語教育的啟示。但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樣的英語學習是有效的?
下來他列舉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種種無奈,沉悶低效沒有生機學生毫無學習主動性,教師痛苦不堪,“大學怎么了?”
隨后,他結合最新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意見》,從教學目標,教育環境,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評估,教師發展等六個方面,描述了有效大學英語教學;具體的:
1.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2.教學環境:
情景化教學、合作化教學、開放式教學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可以采用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使教學活動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使教學過程實現由關注“教的目的”向關注“學的需要”轉變,形成以教師引導和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為主要特征的教學常態。教學方法的運用應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和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策略,學會學習。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自主學習路徑和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教學方法的改進還應注意吸收國內外應用語言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更新理念,使用符合新一代大學生特點的方法進行教學。
3.教學資源:
實現教學目標所提供的顯性或隱性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和教學服務支持系統。各高校應圍繞硬件環境、軟件環境和課程資源等三大部分開展大學英語教學資源建設。
4.教育方法: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可以采用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使教學活動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使教學過程實現由關注“教的目的”向關注“學的需要”轉變,形成以教師引導和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為主要特征的教學常態。教學方法的運用應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和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策略,學會學習。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自主學習路徑和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教學方法的改進還應注意吸收國內外應用語言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更新理念,使用符合新一代大學生特點的方法進行教學。
5.教學評估:
對課程體系的各個環節開展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及時、有效地為課程和教學提供反饋信息,推動課程的建設與發展。大學英語課程綜合評價體系的指標包括:課程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內容、評價與測試、教學管理、教師發展等。
教師和學生是大學英語課程評價的主體,應積極主動參與評價活動,包括對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與反思;大學英語課程評價涉及大學英語教學的專家機構、教學管理部門、教師、學生以及社會用人單位。
大學英語課程應構建專業化的評價與測試體系,建設專業化的評價與測試機構,健全大學英語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和反饋機制,更好地實現大學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滿足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生英語能力的需求。
6.教師發展:
大學英語教師必須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主動適應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新要求,主動適應信息化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除掌握學科專業理論和知識外,要具備課程建設的意識、選擇教學內容的能力、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意識、教學改革的意識、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等。要確立終身學習、做學習型教師的理念,將更新教學觀念、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和素養、研究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績效作為教師自身發展的主要內容,將不斷學習和主動參與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作為教師自身發展的主要途徑,在學院和同事的支持和激勵下實現團隊的共同發展和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
最后,他總結了講座的內容,為隨后的PBL教學模式做好了理論上的鋪墊。即:以PBL教學模式是符合當下語言教學的主客觀需要,是一種良好教學生態環境的構建,更好的體現了指導意見中對大學英語教育六個方面的要求。
PBLL (項目式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推進與評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夏珺
夏珺是南大大外部一名年輕的副教,應用語言學方向博士,碩士留校工作幾年之后投師王海嘯教授,博士論文靈感來自對幾個學生英語寫作中詞匯運用的觀察,她在教學中注意到:一個自己班上的女生,寫作總能用到很多課堂學習內容以外的詞匯與表達,簡單交流之后,學生告訴她她是只是大量的閱讀,并且由于閱讀速度很快,所以從來不停下來去查生詞,但是讀到的用法會自然而然的運用到寫作之中,并且同學在討論中運用到的表達也能進入她的寫作;與之相對,同班有另一個男生,他備有一個單詞本,每天習慣性的把課本上和課外的單詞寫在上面,每隔一兩天拿出來背一背,但是,他的寫作水平依然徘徊在起初的水平,詢問他為什么不把學過背過的單詞表達用上去,他說:還真沒想過,我只是想要擴展詞匯。由此,她認為學生也可以在學習中充當facilitator的角色,并且選擇了班上四名同學作為研究對象,兩名男生兩名女生,以寫作練習為切入點,把學生將近半年的學習過程進行跟蹤,包括學生192篇的學習日記,測試的結果,課堂呈現,以及近8小時的錄音,并將錄音進行文本轉化,選擇出自己研究所需要的數據……
在周四第一場報告中,她以《PBLL (項目式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推進與評估》為主題,講述了自己從12年開始接觸PBL教學模式的歷程,以及項目式教學實施中教師如何做。
她提出了自己研究的話題(issues):教師在PBL教學模式中的角色,facilitation and assessment。進而,引出了兩個研究問題:1.教師如何推進PBL?2.教師如何評估學生的學習?
首先: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攬全局高屋建瓴,通過無數個tasks以及mini_projects為支撐,最終以學生自發完成 end projects為目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支架(支撐)scaffolding,intializing the projects,幫助學生做好項目前期準備,比如在某一單元教學預備活動中:
她讓學生做guess who she he is的任務,讓學生用6-8句話去描述一個同學,去除特殊特征,準備詞匯,語言與內容,幫助學生探索觀點。
在語言訓練中,通過要求學生每天一段跟讀,一周七篇持續十周,網上上交,來訓練學生語音語調;通過主題相關詞匯呈現,來幫助學生積累項目建構的詞匯;
就教師評價,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個性化的評價方法,積極運用網絡在線平臺,如:云墨課等,教師評,
同伴評等多種評價形式,glossary activity/ppt/presentation/cooperation;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搶課外時間,高效利用課內時間/利用在校資源,用好手機;
教學與外語教學
?學習理論
基于理論的學習:認知理論與行為主義的合理性,
theory of learning/the learning process/the brains play a role
課程與計劃設計
curriculum and syllubus design
input,outputs, learning activities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外語學習與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與教學模式
PBL項目式教學的基本步驟:
unit objectives
1.warming—up
2.initializing the project
3.exploring the field
4.constructing the project(為最終落腳點)
5.assessing learning(of/as/for learning)
教學補充活動:語言練習,課文理解等,通過線上平臺來實現對學生學習以及作業布置的實現。
總結:實施PBLL關鍵是理念更新;教材提供初步素材和可選教學步驟;教材提供可供課堂教學活動和支撐材料;具體教學設計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特點需求和教學條件進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這仍然適用于PBLL模式。
? ? ? ? ? ? ? ? ? ? ? ? PBL科研方法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夏珺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
PBL——PLAY BUT LEARN
課上的很好?請問你課上的好的標準是什么?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學生自己承擔facilitator 的角色;
frequent usage;
issues:提出研究的問題,并試圖去找到問題的答案;文獻:stoller:PBL reported benefits 8;
replicate 套入自己的學生與環境;缺乏實證研究;2016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 觀察學生,觀察課堂,學生詞匯發展的規律LRE;
詞匯測試的方法:
1.漢英對照
2.詞形轉化percieve/perception
3.選詞填空
4.英文解釋 寫英文
不同的測試與難度,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關注重點,用測驗成績反復提醒學生注意力進而去用;
如何修改評論英文寫作?
peer—editing同伴修改;
大題目小文章
PBL/PBLL
1.小題大做,
2.教的好?何謂好?好的標準是什么?沒有理論指導的教學很可能出現熱熱鬧鬧毫無收獲的尷尬局面;一場無效的課堂教學不如讓學生自習,監控學生的自我學習;
總結:用教學來發現研究的問題,用研究反哺教學,進而發現更多的問題與研究話題;科研并不是高大上的陽春白雪,只要方法對路,有質性與定量的研究,也能成就好的文章;
PBLL教學理念中教師角色轉換
? ? ? ? ? ? ? ? ? ? ? ? ? ? ? ? ? ? ? ? ? 吳凌云
教師角色的轉變:
authority
knowledge giver
class controller
退的更遠做的更多
facilitator
guide
class coordinator
definition of PBL:1.2.
接近真實情境:authentic
知識的構建通過互動,自學
最終的product:oral report,poster presentation,DV,video,open—questions
學習模式:collaborative team
what do teachers do with new roles in PBL?
facilitation
guidance
coordination
項目式學習流程:
目標是什么?
準備:語言材料主題問題
實施:
展示:
項目評估:
學生需要什么?
basic notions of PBL
procedures? of PBL
SKILLS for designing? effective PPT,
skills and practice that help present one,s ideas clearly
skills to cooperate with classmates
skills and mean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tutor
老師的前期準備:
mini—lecture
sampling of the previous students projects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project presentation
grouping
基本要求:project presentation(team work)
明確學習目標:
a project overview
clear objectives and key concepts
material and resources
tasks
means of assessments
項目準備:
1.topic decision
2.relevant material(offeref by tutor/collected by students)
3.the end product
項目實施:
項目評估:
形成性評估
portfolio
students self—assessment
students 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
tutor assessment
roles of the tutor:
co—assesser
guide
reflector
new challenges:
an expert as well as a fellow learner
a supporter and coordinator never offline
heavy workload
frequent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adjustment of task design
結尾:a quality educational experience is the dynamic integration of content and context created and facilated by a discipline expert and pedagogically competent teacher.
? ? ? ? ? ? ? ? ? ? ? ? PBL中的情感因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曉紅
情感與語言學習
為何要關注情感?
?什么是情感?non~intellectual factors; affect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krashen:情感因素分類,消極的情感因素必然會導致學習效果受影響;二語習得中教師應盡可能降低消極情感因素;
王初明:情感是發動機;
?大學英語教學的困境
教什么?沒有面臨的考試;沒有學習目標;
如何走出大學英語教學的困境?
熱愛教學,真正的關心學生,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記住學生的姓名,微笑著講課;
選取貼近學生興趣與生活的題材;
局限性:大學老師授課聽課人數眾多,但受制于個人性格;快樂之后的收獲是什么?
秦秀白:氣氛活躍,并未實施有效教學;
拉丹——責任分散理論:情境決定我們的行為;不要用簡單與胡亂的猜測來謀殺;
徐花/陳昌…(南大心理學)
PBL是否能提升情感體驗?
語言能力(language proficiency)
綜合專項能力
批判性思維能力
國內外研究:PBL對提升情感能力的研究
動機motovation/信心/情感能力;
三:教學設計實施和反思中如何應用?
表現欲強,有獨立意識,不愿意受人節制,
因此,需要把教師的角色進行翻轉,滿足自身的表現欲與情感需求;實現有價值的活動;互動;
計劃前期:考慮學生的情感需求,減少學生的焦慮,多鼓勵;
實施期間:動機,信心,減少焦慮;
反思期間:可表達的個體,欣賞自己,認可自己,獲得成長!